編者按:《<袁氏世范>講記》(上)是李向東老師2022年5月至2023年9月在弘德義塾所講。期間,因疫情多次中斷。目前已整理成書,現將部分內容予以分享。 第二十九講 “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 原文:中年以后喪妻,乃人之大不幸。幼子稚女無與之撫存,飲食衣服,凡閨門之事無與之料理,則難于不娶。娶在室之人,則少艾之心,非中年以后之人所能御。娶寡居之人,或是不能安其室者,亦不易制。兼有前夫之子,不能忘情,或有親生之子,豈免二心!故中年再娶為尤難。然婦人賢淑自守,和睦如一者,不為無人,特難值耳。 婦人有以其夫蠢懦,而能自理家務,計算錢谷出入,人不能欺者;有夫不肖而能與其子同理家務,不致破蕩家產者;有夫死子幼而能教養其子,敦睦內外姻親,料理家務至于興隆者,皆賢婦人也。而夫死子幼,居家營生最為難事。托之宗族,宗族未必賢;托之親戚,親戚未必賢。賢者又不肯預人家事。惟婦人自識書算,而所托之人衣食自給,稍識公義,則庶幾焉。不然,鮮不破家。 前幾天,我在這兒給大家講“家庭”。“家庭”的意義是什么?其中對于個人而言,我曾經做過一個比喻,就是要“1+1大于2”。當然,有人開玩笑說:“1+1大于2”,就是“男+女”,然后生孩子,生一個、兩個,就“大于2”了!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是說:夫妻兩口子——誰身上都有長處、有短處,家庭的作用就是要取長補短,兩個人之間相互搭臺、相互配合,把每個人身上的長處都發揮出來。這種情況下,兩個人的能力加到一起,遠遠大于兩個人單獨的能力,這就叫“1+1大于2”。家庭應該起到這么一種作用!當然,有沒有兩口子磨合不好——“1+1小于1”的?那就多了去了!我們今天不講這個意思。 但是,家庭很多時候并不都走得那么圓滿,這“1+1”里面,萬一缺了哪一個呢,家庭就會出問題。我們今天講的這兩段,是講這個意思。先看第一段: “中年以后喪妻,乃人之大不幸。”就是說,“1+1”里面,女方沒有了——中年喪妻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幼子稚女無與之撫存,飲食衣服,凡閨門之事無與之料理,則難于不娶。”喪妻之后,男的拉扯孩子,無論吃喝拉撒,還是其他事,有很多照顧不到的地方。畢竟,男人照管孩子、持家方面,確實不像女人那樣擅長。我在農村老家的時候,就遇到過不少這種情況。有的是喪偶,有的是媳婦有病、身體不好,有的是有很嚴重的精神病——跟沒有差不了太多。這種情況下,一個男人,辛辛苦苦,把孩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確實不容易。但是,他過的那個日子,往往也是不圓滿的。如果能再組一個家庭,肯定是再好不過。所以,袁采老先生說——“難于不娶”。特別是,如果這個家庭有權有勢,或者家產豐厚,那更是必須要娶。很多當官的“續弦”,是很容易的。普通人家往往也是這樣。如果再娶,娶什么樣的? 袁采老先生說:“娶在室之人”——“在室之人”是指的什么呀?未出嫁的——老百姓講“黃花閨女”!娶這樣的人,會有什么問題?他說:“則少艾之心”——“少艾”是什么?年輕貌美,就叫“少艾”。 孟子曾經說,人長到一定歲數,“知好色則慕少艾”——就是說,人到了青春期——性成熟之后,就會喜歡年輕貌美的女子。這是人性里的東西,誰也避免不了!大家都喜歡“少艾”——年輕貌美的!為什么這么多人追女明星啊?不就是“慕少艾”嘛!有時候,有人開玩笑——“講故事”的人也說這種話——說歲數大的男的找年輕的女的,是“老牛吃嫩草”,是吧?這講的不太合適,但是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有人在外面亂搞、亂找女人,說這個話還行。如果是居家過日子——油鹽醬醋茶,年齡差得太多,兩個人往往弄不到一起,會出很多問題。 袁采老先生說:“則少艾之心,非中年以后之人所能御。”年齡差得太大,確實想的會不一樣。生活里,我們見過這樣的——兩個人差十歲,可能勉強還能磨合;差得再多,除非(男方)有權有勢,否則一般其實挺難、挺難的!有權有勢也會出問題——歷史上這種事多了!再有權有勢,還比得上皇帝嗎?周朝——周幽王為什么亡國呀?不就是因為寵褒姒嘛——褒姒不就是“少艾”!不就是因為娶了那么個女人,把太子給免了,鬧這個別扭、鬧那個別扭,最后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平王就是當時的太子——后來,太子復位,平王東遷,才有的東周。到后來——春秋戰國,這種事就更多了,一抓一大把!晉獻公——這是特別有名的事——娶了驪姬,把太子申生給害死了,晉國亂了五十年,后來才出的晉文公。這種事太多了,我們不用多講! 中國古人很早之前就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就是這種(年齡)差距非常大的時候,兩個人的心理其實是不一樣的。剛才我們讀這一段的時候,我說:是不是要“門當戶對”呀?(想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兩個人的背景不一樣——年齡也是一種背景,一個歲數的人想一個歲數的事,這種差距其實非常、非常大。《周易》里有一卦,叫“大過卦”。“大過”的第二爻——九二爻,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它說:“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枯楊”,就是枯楊樹。“稊”,是嫩枝。枯楊樹上長出個嫩枝來,這個嫩枝能長成參天大樹嗎?不可能!所以,“老夫女妻,過以相與也。”老夫女妻——他們不搭配、不般配!(男女年齡)差太多會有問題,古人很早就看出來了。 講的有點遠,我們要拉回來! 就是說,如果是娶“在室之人”,年齡差得太大——也就是找年輕貌美、外表好看的,實際上日子過得可能挺難、挺費勁!如果“娶寡居之人”——娶寡婦,“或是不能安其室者”——“不能安其室”是什么意思?就是不守婦道,在外面亂搞。比如潘金蓮,嫁了武大郎,她心里不服氣啊,老想找一個年輕跟她般配的,結果出了那種事。就是說,找這樣的人——“亦不易制”,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控制不了)。“兼有前夫之子,不能忘情。”就是寡居之人,如果她原來有孩子,留在了夫家,嫁到這邊之后,還老惦記著原來的孩子。“或有親生之子,豈免二心!”她嫁到這邊以后,又生了孩子,兩邊的孩子都要照顧到。我們看《元雜劇》里,有很多這樣的故事。 “故中年再娶為尤難。然婦人賢淑自守,和睦如一者,不為無人,特難值耳。”就是說:再娶,能娶到賢惠的人,最后生活和睦,能幫助男方成就事業的,古代有,近代也有。孫中山跟宋慶齡是不是?很典型,就是這種情況。蔡元培也是這種情況。這種例子還有,但是也很難找、很難得。如果那么容易找的話,宋慶齡還有蔡元培找的那一位,就不那么“以稀為貴”了! 這是講這一段,下一段是反過來的!這一段是喪妻,下一段是講喪夫,或者夫因為某種原因很難發揮作用。我們看原文: “婦人有以其夫蠢懦,而能自理家務,計算錢谷出入,人不能欺者。”女方,有的丈夫比較窩囊,有的可能腦子有點“二”、缺根弦什么的——甭管什么原因吧!(丈夫)如果在這方面不行,女人能識文斷字,自己料理家務,把家支撐起來,外人就不敢欺負。 我們知道,古代的婦女一般認識字的比較少,因為那時候不重視婦女教育。我原來給大家講過,我們不要老說古代男女不平等,它是有時代背景的!那時候,女人出去沒有工作可做——你做什么呀?哪兒有你的工作可做?在外面出頭露面的(女人)都是什么人?最低賤的貧苦人,還有就是青樓女子!普通人一般是在家里相夫教子,料理家務。有錢、有文化的人家可能受一些教育,大部分普通人家根本沒有條件教育。這樣的人嫁到別人家里,讓她支撐門面,很難、很難!不過,偶爾也有識文斷字、能把家支撐起來的! “有夫不肖而能與其子同理家務,不致破蕩家產者。”就是說,雖然丈夫不行,但是兒子慢慢長大之后,能跟兒子一塊把家支撐起來。這種例子也有很多,我們一會兒再舉。 “有夫死子幼而能教養其子,敦睦內外姻親,料理家務至于興隆者。”就是丈夫去世了,剩下孤兒寡母。但是,妻子能把孩子教育好,跟親戚四鄰的關系處理好,把整個家打理好,甚至還能興盛發達。 上面舉的這幾種人,“皆賢婦人也”——都是賢婦人,非常難得! 中國古代有很偉大的母親,也可以說是很偉大的“寡婦”——人們往往忽略了這些人——我們隨便一舉,就能舉出很多:孔子的母親是不是這樣的人?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孔子三歲喪父,她自己把孔子拉扯大,而且還培養成了我們的“至圣先師”,這是多么偉大的母親!孟子的母親是不是?我們都知道“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據說也是寡居,孟子也是三歲喪父,日子過得非常貧苦,最后也把孟子培養成那么偉大的人物!這樣的人其實還有很多:岳飛的母親是不是?也是非常偉大的母親!(注:對于岳飛母親年輕寡居的印象,來自評書《岳飛傳》。前兩年,讀史書才發現:岳飛的父親岳和,在岳飛十九歲當兵以后才去世!)范仲淹的母親也是——當然,范仲淹的母親因為家里面太困難,實在過不動,改嫁了,范仲淹也就隨了人家的姓。等范仲淹長大成人之后,又把姓改了回來。那會兒,改姓還是一件很復雜的事。特別是范仲淹這樣的人,得經過皇上同意,才能改回來。不管怎么說,范仲淹的家族興盛了幾百年的時間! 一個人最重要的教育在什么階段?小時候——我經常說是十三、四歲之前,其實是講青春期之前!青春期之前,人的性格基本上定型,為人處世的方式也基本上定型。這種情況下,一個人這一輩子最基礎的東西,就算是建立起來了。當然,以后的發展會有什么機遇,那不是我們人所能控制的。但是,最基本的東西具備之后,這個人將來能走多遠,至少“底”已經打好了。這是人一生中最最重要的東西!也就是說,母親在一個家庭里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這樣的母親也特別難!我們不能光講她們多偉大,還要設身處地為她們想一想:她們遭遇了什么?袁采老先生下面就是講這個意思: “而夫死子幼,居家營生最為難事。”丈夫死了,孩子還小,一個人把這個家支撐起來,是最難、最難的事!為什么最難?“托之宗族,宗族未必賢”——找同姓的“當家子”,“當家子”未必能管好。“托之親戚,親戚未必賢”——找親戚,親戚未必能干(好)。“賢者又不肯預人家事”——能干的人,一般都不愿意管這種事。為什么不愿意管?寡婦門前是非多!這種事,中國人的俗語是有大道理的——你看著這家人可憐,去幫一幫,外人會說閑話。而且,天長日久,可能真會出什么問題。我講過很多次:袁采老先生“監登聞鼓院”,估計這種事他也見的多了。他把話說到這個程度,但是沒有點透,我替他點透了——人家知道要避嫌、要避諱!除非關系特別近,一般人不會管這種事,都躲得遠遠的,為什么要惹這個麻煩呢!? “惟婦人自識書算”——也就是識文斷字唄!“而所托之人衣食自給,稍識公義,則庶幾焉。”而且托的這個人,家庭條件不是太差——小康家庭。為什么是這樣?如果托的這個人家里很窮的話,很可能“饑寒起盜心”,這是人性里的東西!我經常講,人是環境的產物——你把一個人放在某個特定環境里,他很可能就會有某些特定的想法。如果他能“衣食自給”,不需要從這個人家撈取什么,還能“稍識公義”——是個比較“仁義”的人,能公平處事,才能幫著把這個家打理好。但是,這種人太難找了。如果不是這種情況,“不然,鮮不破家”——沒有不破家的!去年,我看了半年的《元雜劇》,把能找到的都看了。那里面這種故事就特別多。今天因為時間原因,就不給大家講了。 特別是,在那種社會里,女人是不能出頭露面的,這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現在的社會,女人是出去工作的。這一點差別,我們一定要記住。我經常講,我們讀古人的書,一定要“進到”古人的情境里去,要知道古人是在什么環境里說這種話的,不能拿著我們現在的情境去說古人的事。那樣說不明白,越講越不清楚! 我們今天是講家庭,講了圓滿的家庭應該是什么樣,不圓滿的家庭會遇到什么問題,應該怎么去處理。其實,這對我們現代人的生活還是有一定啟示的,因為它講的是人心里最根本的東西。當然,具體內容離我們的生活有一點點遠。但是,如果仔細體味這里面包含的人的心理、人的心態的話,對我們還是很有幫助的! 今天上午就到這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