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給兒子切蘋果或者杧果的時候,我總是習慣把帶核的那一塊留給自己。久而久之,他就指著帶核的那塊說“這是媽媽的”,而指著那些果肉說“這是我的”。這讓我哭笑不得。 啃完帶核的那塊蘋果后,我再去拿另一塊時,兒子卻護食不讓我拿了。 令我沒想到的是,原本心疼孩子不舍得吃果肉,次數多了竟讓他誤以為我喜歡啃果核。 可明明他以前是愛媽媽的。喂他吃飯,他學著我的樣子喂我吃;學著我的樣子給我倒水喝。甚至前天他還特地拿了兩盒牛奶,一盒給他自己,一盒給我,并學著我夸他的樣子說:“哇,你(我)真棒,我學會分享了。” 可為什么他卻不愿意分享水果給我吃了呢? 我開始回憶從什么時候起,兒子變成了這樣。 最后我找到了答案。 正是我的一次次不舍得吃,一次次下意識地拒絕孩子才造成今天的局面。 孩子吃糖果時遞給我一塊,我不舍得吃,說:“你吃吧,媽媽不喜歡吃。” 孩子把嘴里的棒棒糖伸過來讓我嘗的時候,我一邊感動一邊說:“媽媽不吃,寶寶你吃吧。” …… 一次次的拒絕,將孩子愛媽媽的心堵在了原地,讓孩子認為媽媽不愛吃“我的東西”。 所以每次他看到我啃果核的時候,他會認為我喜歡吃果核。 在他小小的世界里,他覺得自己很愛媽媽,因為他學會了對媽媽投其所好——把媽媽愛吃的果核留給了媽媽。 然而在大人的心里,或許早已給孩子貼上了“自私”的標簽。你甚至還會覺得自己特別委屈,明明自己都啃果核了,孩子怎么還這么自私不讓你吃果肉呢? 你大概率會越想越難過,越來越想不明白孩子為什么變得如此自私。 這多像貧苦家庭里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多吃一塊肉而對孩子撒謊說“媽媽不愛吃肉”,直到孩子成年后看見媽媽吃肉時才知道不是媽媽不愛吃肉,而是不舍得吃。 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愛往往只是自我感動,不僅會埋下給孩子貼“自私”等負面標簽的隱患,還容易誤導孩子以錯誤的方式去愛父母。 愛即接受。接受孩子愛我們,就是愛孩子。 所以,別為了孩子而舍不得。想讓孩子學會正確地愛父母,父母就得舍得吃孩子遞過來的食物,并及時夸獎孩子學會了分享,讓他知道分享是一件快樂的事。 The end. |
|
來自: 新用戶4169eMl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