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華昌中醫 ![]() 在生活中,不少人一輩子都被下肢疼痛困擾,腿沉、腳腫、關節發僵,走幾步路就累得慌,可去醫院做了彩超、拍片、驗血等各種檢查,結果往往顯示 “沒什么大問題”。這種查不出明確病因的下肢不適,其實和身體內部的氣血、濕氣失調脫不了關系。 人到了一定年紀,或者長期勞累、作息不規律,很容易出現正氣虧虛的情況。正氣就像身體里的 “防護網”,能推動氣血循環,還能擋住外來的濕氣、寒氣。一旦正氣不足,這張 “網” 就會變得薄弱,氣血流動變慢,濕氣、寒氣這類 “濁物” 就容易往下沉 —— 畢竟下肢在身體最下端,就像房間里地勢最低的角落,污水總會往那積。時間一長,濕氣堵在關節、肌肉里,氣血不通暢,自然會疼、會腫;寒氣裹著濕氣,還會讓肌肉發緊、關節僵硬,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覺得腿沉得像灌了鉛,陰雨天或受涼后更嚴重。 從中醫的角度看,這種情況還和脾、腎兩個臟器關系密切。脾主運化,負責把身體里的水濕代謝出去,要是脾虛了,好比家里的 排水系統 壞了,濕氣排不出去,就容易往下肢攢;腎主水,能調節全身的水液,腎虛的話,水液代謝紊亂,濕氣也會趁機在下肢扎根。而且,氣血和濕氣是相互影響的,氣血不足,推動不了濕氣;濕氣堵著,又會反過來阻礙氣血流通,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吃了不少祛濕藥,效果卻不明顯 —— 光祛濕不補氣血、調臟腑,就像只掃積水不修水管,治標不治本。 《素問?至真要大論》里說:“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這句話道破了濕氣和脾的密切關系。脾的功能弱了,濕氣代謝失常,身體就容易出現腫脹;而《靈樞?百病始生》中 “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更是直接指出,當身體正氣不足時,濕邪容易從下部侵犯人體,引發疾病。這些古籍里的智慧,其實早就告訴我們,調理下肢的濕阻不適,不能只盯著 “祛濕”,更要兼顧補正氣、健脾胃、暢氣血。 結合這些理論,我在調理這類問題時,會用一個兼顧補氣、祛濕、活血的方子:黨參 20 克、白術 15 克、黃芪 40 克、防風 12 克、肉桂 8 克、薏苡仁 35 克、芡實 25 克、陳皮 8 克、柴胡 12 克、白芍 18 克、半夏 10 克,再加上茯苓 20 克和當歸 12 克。之所以把黨參、黃芪的量加大,是因為它們能補足正氣,就像給身體加個 “助推器”,讓氣血動起來,帶動濕氣往上走;白術、薏苡仁、芡實、茯苓這幾位,能幫著脾把濕氣化掉,從根源上減少濕氣生成;防風和柴胡能理順氣機,讓氣血循環更順暢,避免濕氣 “卡” 在某個地方;肉桂性溫,能驅散寒氣,讓身體內部暖和起來,寒濕遇熱才容易散開;白芍能柔肝緩急,緩解肌肉緊張帶來的疼痛;當歸則能活血,讓氣血流通更有力,畢竟 “血行則濕散”;陳皮和半夏能理氣化痰,防止濕氣聚集成痰,加重阻滯。 這樣的搭配,既考慮了 “提氣升陽”,把下沉的濕氣往上引,又兼顧了 “健脾祛濕”,從根本上改善身體的代謝能力,還能通過 “活血散寒”,打通被濕氣、寒氣堵住的氣血通道。很多粉絲用了一段時間后,反饋說腿沒那么沉了,疼痛也緩解了,這其實就是正氣慢慢恢復、氣血流通起來、濕氣逐漸消散的結果。 不過,調理這類問題不能急,畢竟濕氣在體內積了那么久,就像老房子角落里的霉斑,得慢慢曬、慢慢清。除了用藥,平時還要注意少碰生冷食物,別久站久坐,適當活動活動,比如散步、八段錦,都能幫著氣血動起來。《素問?上古天真論》說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意思就是要順應自然規律,配合合適的方法,身體才能慢慢恢復平衡。 說到底,這種查不出原因的下肢不適,看似是局部的問題,其實是身體整體失調的信號。只有從補正氣、調臟腑、化濕氣這幾個方面入手,才能從根本上緩解,讓腿腳重新變得輕快起來。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中醫講究 “千人千方”,每個人的體質和癥狀細節不同,用藥及加減都會有差異。文中處方僅作科普參考,絕非通用方案。若有雷同癥狀,務必找專業醫生面診,根據個體情況調整方藥,才能更好地促進身體恢復,切勿自行套用處方。 身體不適不知咋辯證?公眾號留言,我為你專業分析 親愛的各位網友,感謝大家一直以來對本公眾號的關注。 在交流中,我發現不少朋友面對身體小狀況時,不知如何應對,也不了解自身中醫辯證類型,存在健康困惑。 現向大家說明:歡迎在留言區留下健康問題,我會依據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為大家做辯證分析。 但因網絡交流限制,無法面對面詳細診斷,所以我只能提供辯證思路,不能給出具體用藥指導,望理解。 我會每天挑選并回答 幾個網友的辯證問題,認真對待每一條留言并詳細回復,希望能幫大家了解身體,樹立正確健康觀念。 本文內容原創,如有轉載請標明 “轉自中醫羅華昌公眾號”,侵權必究。最后,希望朋友們再關注《杏仁弘道》及《華康中醫綜合診所》兩個公眾號,里面的內容同樣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