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近日,本智庫發布《可以從烏克蘭學到什么》報告。該報告通過對烏克蘭官員、企業家和軍官的數十次采訪,系統梳理了2022年俄烏沖突后,烏克蘭如何在極端戰爭壓力下,將蘇聯僵化的國防工業體系轉型為以無人系統為核心的敏捷、競爭性國防科技生態體系。 報告的核心結論是:未來戰爭的準備必須融入國防工業的 “徹底去中心化”“自下而上創新” 和 “競爭性活力”。烏克蘭的案例雖非最終結論,卻是自由社會如何以速度、敏捷性和技術創造力適應現代威脅的關鍵范例。 二、烏克蘭國防科技生態的轉型:以無人系統為核心的創新實踐2022年全面戰爭爆發前,烏克蘭的國防工業繼承自蘇聯,存在嚴重的腐敗、制度惰性和封閉文化。但在生存威脅下,烏克蘭未走漸進改革之路,而是通過戰時轉型,在三年內構建了以無人系統為核心的敏捷國防科技生態。其經驗可概括為預算機制重構、能力開發流程再造和數字通信渠道革新三大維度。 (一)預算機制:“商業優先” 的雙軌制與去中心化采購烏克蘭的核心突破是建立了 “商業優先” 的國防市場,將無人系統等創新技術從傳統國防采購中剝離,通過預算隔離和規則簡化激活商業活力。 單獨預算與簡化規則 烏克蘭在國防預算中劃出專門部分,用于采購商業領域的新能力,并為非傳統供應商建立簡化的監管框架。例如,電子采購流程的優化和采購權下放到獨立軍事單位,使前線能直接采購急需的無人系統。2025年,這部分預算達165億烏克蘭格里夫納(約占國防采購總額的三分之一),若計入地方政府轉移資金和志愿者支持,商業采購占比接近國防采購總額的一半。 去中心化的采購權 近700個前線軍事單位被授權直接從國防部批準的供應商名單中采購,資金來源包括國家預算直接撥款和地方政府調劑。2023年,地方政府僅為無人系統采購就向軍事單位轉移了160億格里夫納;2024年12 月,國家預算專門撥款 270 億格里夫納用于前線單位直接采購。這種模式繞過了傳統年度采購計劃,使采購響應速度與前線實時需求匹配。 早期研發的商業主導 烏克蘭將無人機早期研發(直至原型階段,即技術成熟度6-7級)完全外包給商業企業,企業自行承擔資金和風險。軍方僅在原型通過戰場測試后介入,以市場價格采購,形成 “企業承擔前期風險、軍方快速采購回報” 的良性循環。這一模式使軍方資源集中于測試和部署,而非冗長的研發管理。
(二)能力開發流程:以戰場需求為核心的迭代模式烏克蘭徹底重構了無人系統的能力開發流程,從 “自上而下的技術規格” 轉向 “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大幅壓縮了從需求到部署的周期。 需求定義:從 “技術藍圖” 到 “戰場問題” 前線部隊通過非正式渠道(如個人聯系、黑客馬拉松)直接向工程師反饋需求,將需求表述為 “作戰挑戰” 而非 “技術指標”。例如,FPV無人機的需求最初因缺乏軍事命名無法通過傳統渠道采購,烏克蘭通過簡化規則解決了這一問題。這種模式擴大了潛在供應商范圍,激發了更多創新方案。 測試與評估:前線主導的實戰驗證 無人機測試在模擬戰場環境中進行(如暴露于電子戰威脅),由前線操作員直接參與評估。例如,“Iron Range” 測試系統通過數字化流程,使企業能在幾周內完成測試并獲得部署許可,而非傳統的數年。這種 “用戶中心” 的評估確保只有實戰相關的技術才會被采購,避免了 “炫技式” 功能的浪費。 采購邏輯:“足夠好” 而非 “極致完美” 烏克蘭優先采購能滿足當前任務的 “夠用” 系統,而非追求技術極致。例如,FPV 無人機在持續升級中直接投入戰場,每月根據敵方反制措施迭代,無需等待 “最終版本”。這種務實策略使資源集中于關鍵需求,同時利用商業創新速度快速迭代。 周期壓縮:從 “數年” 到 “數月” 戰爭前,烏克蘭傳統武器采購周期長達11年甚至20年;而無人系統的采購周期縮短至18個月(大型系統)或 6個月(小型消耗性系統),與商業產品開發周期基本同步。
(三)數字通信:連接前線與企業的實時協作網絡烏克蘭利用數字工具打破了軍方與商業企業的溝通壁壘,實現了需求傳遞、測試評估和采購的全流程數字化。 需求與創新的對接平臺 “Brave1” 平臺整合了85%的烏克蘭國防科技產品信息,通過 “公開挑戰”“黑客馬拉松” 等形式,將前線需求轉化為企業可響應的研發任務。例如,平臺發布的無人機原型征集,能快速吸引多家初創企業參與,成為軍方的 “技術偵察” 工具。 數字化采購市場 “DOT-Chain” 武器市場作為去中心化的數字平臺,允許前線單位直接瀏覽、訂購無人機,并提交使用反饋;企業則可實時更新產品信息和產能。截至2025年,已有80家國內無人機企業和400多種型號入駐,試點階段就有10個旅通過該平臺完成采購。 全流程無紙化 加密數字工具替代了傳統紙質流程,使需求傳遞、合同簽訂、測試反饋等環節實時化。例如,“Army+” 應用整合了維護請求和性能反饋功能,直接連接前線與企業工程師,加速了系統迭代。
三、啟示與建議烏克蘭的經驗有幾點啟示。 (一)預算與采購機制的靈活性改革建立跨生命周期的專用預算 應整合分散的預算項目,為無人系統設立覆蓋 “研發 - 采購 - 維護” 全周期的靈活預算,打破當前 “研發、采購、運維資金分離” 的限制。例如,將預算整合為 “任務導向的資金池”,允許項目管理者根據技術迭代調整資金用途,無需重啟預算流程。 區分傳統與商業采購路徑 應將 “大型硬件密集型平臺”(如戰斗機、潛艇)與 “軟件密集型商業技術”(如無人機、AI模塊)的采購路徑分離。前者沿用傳統嚴格監管框架,后者采用簡化規則(如 “其他交易授權” OTs),允許非傳統企業以更靈活的合同參與。 下放采購權至作戰單位 參考烏克蘭的軍事單位直接采購模式,可授權作戰司令部(如中央司令部)直接采購成熟的商業無人系統,資金來自專用預算。例如,將 “藍色無人機清單”擴展為動態目錄,允許前線單位快速采購符合基本標準的系統。
(二)能力開發流程的市場化適配需求傳遞的數字化與扁平化 應建立統一的數字平臺(整合現有工具如Digital OnRamp、Tradewinds),使企業能實時獲取軍方需求(表述為 “作戰問題”),并提交解決方案。平臺需包含 AI 匹配功能,自動對接需求與潛在供應商。 測試與評估的前線嵌入 應將測試環境向實戰場景靠攏(如模擬復雜電磁環境),并讓作戰單位直接參與評估。例如,在各軍種設立 “創新單元”,配備靈活資金,快速測試商業原型并采購有效的解決方案。 早期研發的商業主導 應將無人機早期研發(TRL 6 以下)交由商業企業主導,軍方僅在原型成熟后介入。例如,通過 “商業解決方案開放”(CSOs)等機制,吸引初創企業提交高成熟度原型,縮短從研發到部署的周期。
(三)數字生態的統一與強制應用需構建覆蓋 “需求-研發-采購-維護” 全流程的統一數字平臺,并通過政策強制使用,避免當前工具碎片化的問題。平臺應包含: 這一平臺需整合現有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并通過績效評估(如將平臺使用納入晉升標準)確保適用。 三、結論烏克蘭在極端戰爭壓力下,通過 “商業優先” 的預算機制、戰場驅動的迭代流程和數字連接的協作生態,在三年內構建了全球領先的無人系統國防科技生態。其核心經驗是:國防工業無需在 “傳統體系改革” 與 “創新體系構建” 之間二選一,而是可以通過雙軌制并行,讓商業創新快速填補傳統體系的不足。 俄烏沖突揭示了未來戰爭的技術驅動特征 —— 軟件、AI 和無人系統的迭代速度遠超傳統國防工業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