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泡茶是一個格外治愈的時刻。 這份治愈,不僅源于茶香、茶味帶來的具體感受,沖泡時器具碰撞的聲音也分外悅耳。 當萬籟俱寂,唯有微風、樹木枝葉的擺動組成的環境音時,茶的樂章由此展開。 茶室內,燒水的咕嚕聲率先響起。 取好干茶,水也燒開了,開始溫杯。 碗與蓋輕觸發出的叮當聲格外清脆,似晴天窗外忽然響起的風鈴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茶具放置于茶桌上,有了茶席的緩沖,會發出沉悶的響聲,更像底鼓,穩穩地將所有旋律托起。 茶席之間,無絲竹之亂耳,唯有器具之清音。 不同茶具的搭配,能奏出風格各異的樂章。 想到這里,一位茶友的疑問在腦海中浮現。 “以前都是一把紫砂壺走天下,不知道現在怎么這么多講究。” 其實,從單獨一把紫砂壺,到各種茶具的組合、搭配,這樣的變化,恰好是茶文化不斷發展具體表現。 《2》 從喝茶的追求來看,多數人已經逐漸從“能喝”轉變為“好喝”。 在制茶工藝并不規范的年代,茶葉中的苦澀物質含量較高,人們對苦澀的茶湯見怪不怪,并下意識地將“苦澀”歸為茶葉的標配。 由此,也誕生出了“不苦不澀不是茶”的俗語。 那個時候,很多人泡茶甚至不會用紫砂壺,一只搪瓷茶缸子足矣。 茶葉怎么泡都苦澀,所以干脆就在水里泡上一天,茶湯喝完再添水。 這種喝茶方式,主打解渴、提神,還停留在“能喝”的階段。 但如今,制茶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已經沒必要墨守成規。 萎凋、茶青、揉捻、發酵、烘干、倉儲,每一個環節都更加精細化、科學化、規范化。 這些技術的進步,不僅有效降低了茶葉中的苦澀感,還能根據不同茶葉的特色,精確地提煉出獨特的香氣,讓白茶更鮮爽、紅茶更甘醇。 茶葉的潛力被釋放,品飲者也擁有了更挑剔的味蕾。 人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解渴,開始對茶葉風味進行深入探索。 “茶葉怎么泡更好喝”,成了核心議題。 如何將每一片茶葉的色、香、味發揮到極致,水溫、水質、茶具、手法,都是需要考慮的變量。 因此,便自然地催生出針對茶具的各種需求。 《3》 有需求就有市場,許多精美的茶具應運而生。 如今,早已不是紫砂壺一家獨大的天下。 紫砂壺雖然古樸有韻味,養壺時也能提供一定的樂趣,但在茶葉風味的呈現上略有局限。 吸香奪味的特性,使它在面對白茶、巖茶、紅茶等茶類時十分尷尬。 所以,茶具中更多樣化的材質和設計被開發出來。 傳統的瓷質蓋碗,從最早直接用來喝茶的器具,逐漸成了泡茶的器具。 質地緊密,不吸香吸味,能真實地呈現茶湯的本味。 碗蓋分離的設計,便于聞香賞茶的同時,出湯也行云流水,不知不覺成為了最“萬金油”的茶具。 玻璃杯、玻璃壺一類的茶具,勝在透明直觀。 茶葉在水中沉浮的優美姿態,和茶湯的清澈一覽無余,尤其適合沖泡綠茶。 另外,還有快客杯,飄逸杯等各種新式茶具,先不說實用性如何,但它們的存在,的確為茶具市場增添了幾分多樣性。 時至今日,各類茶具的材質、功能仍在更新進步,不斷為茶客們提供新選擇。 《4》 硬件的更新,全面升級了人們的品茶體驗,從口腹到精神。 喝茶,從“喝”到“品”,進化為了一種文化、一種精神享受,一種對儀式感的追求。 泡茶也真正成為了文化、美學、感官相互結合的活動。 而使用精美且恰當的茶具,是這場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玻璃杯映出綠茶的青翠,白瓷底襯出紅茶的亮麗,都是茶具帶來的愉悅的審美體驗。 用一只樸素的不銹鋼杯喝茶,和用一只精致的品茗杯喝茶,體驗感肯定有差。 更何況,茶具本身也有觀賞價值。 單說陶瓷茶具,青花、釉里紅、郎紅、柴燒各種工藝呈現出的風格迥然不同,選擇背后,體現的是個人審美。 泡茶待客時,為不同的客人或不同的茶品選用對應的茶具,不僅是對茶葉特性的尊重,也能展現主人家的品味和用心。 小小的茶空間中,品茶的體驗和格調,也會因茶具的搭配而得到顯著提升。 茶具,已然成為茶文化中的一部分。 《5》 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不能用當下的標準去評判過去喝茶方式。 過去的觀念當然也不能“倚老賣老”,強行否認如今的進步。 曾經條件有限,一把壺就能解決所有需求,確實方便。 但現在的人更懂茶,自然也更講究喝好茶。 就像不同的飲食文化傳入中國后,有人愛上了三明治沙拉,有人依然喜歡小炒,這些變化是自然而然的。 說到底,都是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