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安、拔、把、敗、拜、包、報、悲、備)的詳細解釋 1. 愛 (ài) “愛”的核心語義是“喜愛”,但其內涵遠比現代漢語豐富,可以從喜愛延伸至愛惜、吝惜,甚至有隱藏的用法。 義項一:喜愛,喜好。解釋: 此為最常用義項,指對人、事、物懷有深厚的喜愛之情。例句: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孟子·離婁下》)句解: 有仁德的人愛護他人,有禮節的人尊敬他人。義項二:愛惜,珍惜。解釋: 指因為珍視而小心愛護,不愿其受到損傷。例句: 吾愛吾廬,吾愛吾菊。(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句解: 我愛惜我的屋舍,我珍惜我種的菊花。義項三:吝惜,舍不得。解釋: 從“愛惜”義引申而來,指過分珍惜財物而不舍得使用或給予。例句: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 (《孟子·梁惠王上》)句解: 齊國雖然狹小,我怎么會吝惜一頭牛呢?義項四:隱蔽,隱藏。解釋: 通“薆”(ài),此為古老的用法,較少見。例句: 《清廟》之歌,一倡而三嘆,其愛言而微。 (《禮記·樂記》)句解: 《清廟》這首樂歌,一人唱,三人應和,它的言辭(所蘊含的意義)是那么含蓄而精微。2. 安 (ān) “安”的核心語義是“安定”,既可指物理位置的安放,也可指心境或社會狀態的安寧。 義項一:安放,安置。解釋: 作及物動詞,指使某物有安穩的處所。例句: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以臣為能安之也。(諸葛亮《出師表》)句解: 所以先帝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認為我能夠安定國家(安置好各項事務)。義項二:安居,安定。解釋: 作不及物動詞,指生活、環境或心境的平靜、安穩。例句: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句解: 君子吃飯不追求飽足,居住不追求安逸。義項三:安撫,撫慰。解釋: 作及物動詞,指使人內心平靜、安定下來。例句: (鄭莊公)遂為母立別室,置季氏?!税惭?、寢、饋食如初。(《左傳·隱公元年》)句解: (鄭莊公)于是給母親造了另外的宮室,安置了太叔段的后代?!谑牵ㄋ┫癞敵跻粯影矒崮赣H,讓她安然地飲宴、就寢、享用飯食。義項四:疑問代詞,哪里,怎么。解釋: 用于疑問句,詢問處所或方式。例句: 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句解: 沛公(劉邦)在哪里?3. 拔 (bá) “拔”的本義是“拔出”,由此引申出攻克、選拔、超出等義。 義項一:抽出,拔出。解釋: 指用力將物體從其所在之處拉出。例句: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史記·項羽本紀》)句解: 項莊拔出劍來起舞,項伯也拔出劍來起舞,并常常用自己的身體像翅膀一樣遮擋保護沛公。義項二:攻取,攻克。解釋: 軍事用語,指通過武力占領城池或據點。例句: 拔石城,斬首二萬。(《史記·秦本紀》)句解: 攻克了石城,斬殺了(敵人)兩萬人。義項三:選拔,提拔。解釋: 指從眾人中挑選出優秀的人才并予以任用。例句: 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是以拔擢而興善。(《墨子·尚賢》)句解: 所以官位沒有永遠高貴的,而百姓沒有永遠卑賤的;有才能的就推舉他,沒有才能的就罷免他,因此(通過)選拔人才來倡行善德。義項四:超出,高出。解釋: 形容某人或某物的才能、品質等突出,超越同類。例句: 出于其類,拔乎其萃。(《孟子·公孫丑上》)句解: (他)超出了他那一類人,遠遠高出他那一個群體。4. 把 (bǎ) “把”的本義是“握持”,在文言文中基本保留此義,也可用作量詞。 義項一:握,持。解釋: 用手抓住或握住。例句: (關羽)把刀縱馬,截住文丑。(《三國演義》)句解: (關羽)握著大刀,騎馬飛奔,截住了文丑。例句: 《新唐書》載杜甫“每陳時事,把筆有涕,罷則具草”,“把筆”即握筆。義項二:指把手,名詞。解釋: 指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部分。例句: 長者加以金“句”(同“鉤”),以“句”把提之。句解: 長輩給它(劍)裝上金鉤,用鉤狀的劍把來提握它。5. 敗 (bài) “敗”的核心是“毀壞”和“失敗”,可以用于軍事、政治、事物等多個方面。 義項一:失敗,打敗仗。解釋: 多用于戰爭、競賽或謀劃中,與“勝”相對。例句: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杜牧《題烏江亭》)句解: 勝利或失敗是軍事家難以預料的事情,能夠包容羞辱、忍受恥辱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漢。義項二:毀壞,損壞。解釋: 指使事物受到破壞或使其不能繼續存在。例句: 風雨興焉,木石墜焉,無不敗也。(《管子·度地》)句解: 風雨興起,樹木和石頭墜落,沒有不被毀壞的。義項三:敗壞,腐敗。解釋: 指道德、風氣、法紀等的敗壞。例句: 是以奸臣公而不私,敗法亂俗者無所擁矣。(《韓非子·有度》)句解: 因此奸臣(行事)能出于公心而非私利,那些敗壞法紀、擾亂風俗的人就無所依仗了。6. 拜 (bài) “拜”的本義是古代的一種禮節,后引申為授予官職。 義項一:行禮,跪拜。解釋: 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種禮節,通常是跪下磕頭。例句: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史記·項羽本紀》)句解: 樊噲行禮拜謝后,站起來,站著喝下了那杯酒。義項二:授予官職,任命。解釋: 帝王任命臣子官職。這種任命儀式通常伴有拜禮,故以“拜”指代。例句: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句解: 于是趙王便齋戒了五天,派我捧著和氏璧,在朝廷上行禮并呈上國書。例句二: 乃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句解: 于是(漢武帝)就任命司馬相如為中郎將。7. 包 (bāo) “包”的本義是“包裹”,引申為包容、包含。 義項一:包裹。解釋: 用紙、布等把東西裹起來。例句: 見公,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左傳·僖公四年》)句解: 質問貴國國君:包扎的祭祀用的茅草沒有進貢,周天子的祭祀缺少了貢品,沒有東西可以用來過濾酒渣。義項二:包含,包容。解釋: 指內部含有某些內容或有容納的氣度。例句: 其地東包大海,西括流沙。(班固《西都賦》)句解: 它的疆域東邊包含了大海,西邊囊括了沙漠。8. 報 (bào) “報”的核心義是“回復”,可以是言語的回答、恩惠的報答或仇怨的報復。 義項一:回報,報答。解釋: 對別人給予的恩惠或好處予以回報。例句: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句解: 誰能說像小草一樣微弱的孝心,可以報答得了像春天陽光般博大的母愛呢?義項二:回答,回復。解釋: 回答別人的問話或請求。例句: 其妻報曰:“子母具矣,請君與我入?!本浣猓?nbsp;他的妻子回答說:“本金和利息都準備好了,請您和我一起進屋去取吧。”義項三:報復,報仇。解釋: 對所受的傷害或侮辱進行回擊。例句: 范雎報須賈。(《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句解: 范雎向須賈復仇。義項四:報告,告知。解釋: 把情況或信息告訴上級或有關方面。報至咸陽,二世發兵。句解: (起義的)消息報告到咸陽,秦二世就派遣軍隊(前去鎮壓)。9. 悲 (bēi) “悲”主要指內心的哀傷、悲痛,也可作動詞,意為“感到悲傷”或“同情”。 義項一:哀傷,傷心。解釋: 此為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指內心感到悲傷。例句: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句解: 唱悲傷的歌曲可以代替哭泣,向遠方眺望可以算作回家。義項二:同情,憐憫。解釋: 對他人的不幸遭遇感到同情和悲傷。例句: 予悲夫馬之良,而有不明之實也。句解: 我同情那些良馬,它們有不被賞識的遭遇啊。10. 備 (bèi) “備”的核心義是“準備好”,引申為完備、齊全,也指防備。 義項一:準備,預備。解釋: 事先安排或籌劃好。例句: 是故君子備物,致用,制數,待時。句解: 所以君子要預備好各種事物,以達到功用,制定好法度,等待合適的時機。義項二:防備,戒備。解釋: 為應付攻擊或避免危險而做好準備。義項三:完備,齊全。解釋: 作形容詞或動詞,指各種條件或事物都已具備,沒有缺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