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裁、采、藏、測、察、嘗、朝、稱、成)的詳細解釋 21. 步 (bù) “步”的本義是行走,也可引申為跟隨、模仿,或用作名詞指腳步、地步。 義項一:行走,步行。解釋: 此為最核心的義項,指在陸地上移動雙腳前行。例句: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句解: 所以不一步半步地積累,就無法到達千里之遠;不匯聚細小的水流,就無法形成江河湖海。義項二:跟隨,仿效。解釋: 指跟隨他人的腳步,引申為模仿他人的行為或方法。例句: 是猶步馬之跡,而求千里也,必不可得矣。句解: (守舊而不懂變通)就好像是跟隨著馬的足跡行走,卻想達到千里之遠,這必定是做不到的。(成語“亦步亦趨”亦源于此)。義項三:(名詞)腳步,步伐;古代長度單位。解釋: 作為名詞,可以指行走時邁出的腳,或以此為基礎的距離單位。例句: 孟嘗君出行國,至楚,獻象床。郢之登徒,好色者也,聞孟嘗君之貌美,欲觀之,乃請見?!⒂谄溜L之外,望見孟嘗君,三步并為一步,趨而進,再拜謁。句解: (登徒子)三步并作一步,快步上前,拜了兩次請求見面。22. 裁 (cái) “裁”的本義是裁剪衣物,引申為裁決、判斷,也有削減之意。 義項一:裁剪(衣物、紙張等)。解釋: 用刀或剪子切割布料等。例句: 對此嘉景,良朋裁書,以為寄憶。句解: 面對這美好的景色,(我)給好友你裁剪紙張寫信,用它來寄托我的思念之情。義項二:裁決,決定,衡量取舍。解釋: 指根據標準進行判斷和決定。例句: 是非之心,知也?!兴?,謂之智。智者,知之符也?!懿弥^之圣。句解: 能夠(對萬事萬物)做出最終裁決的,就叫做“圣人”。義項三:削減,裁減。解釋: 指減少人員、開支等。例句: 今關中卒不滿萬,不裁心腹之患,而乃遠師江漢,吾竊為陛下危之。句解: 如今關中地區的士兵不滿一萬人,(您)不削減心腹大患(指宦官),卻要遠征江漢地區,我私下為陛下感到危險。23. 采 (cǎi) “采”的本義是摘取,引申為采集、搜集和選用。 義項一:摘?。ɑ?、果、葉等)。解釋: 此為本義,多用于植物。例句: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句解: 長短不齊的荇菜啊,(姑娘們)在船的左右兩邊摘取它。義項二:搜集,采集。解釋: 指廣泛地收集事物、信息或意見。例句: 古者采詩于官,以觀民風。句解: 古代(的君王)會派遣官員去搜集民間的詩歌,以此來觀察社會風氣和民情。義項三:選取,采納。解釋: 從收集到的事物或意見中選擇合意的加以使用。例句: 博采眾議,則無錯謬之虞。(《三國志·魏書·董卓傳》注引《獻帝起居注》)句解: 廣泛地采納眾人的意見,那么就沒有犯錯誤的擔憂了。24. 藏 (cáng) “藏”的核心語義是隱藏和儲藏,與“露”相對。 義項一:隱藏,隱蔽。解釋: 使人或物不被發現。例句: 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句解: 狡猾的兔子死了,善于奔跑的獵狗就被烹食;高飛的鳥兒沒了,優良的弓箭就被收藏起來;敵對的國家被攻破,出謀劃策的臣子就被消滅。義項二:收藏,儲藏。解釋: 妥善地保存物品。例句: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句解: 對于財物,人們厭惡它被丟棄在地上(而要去開發),但(開發出來后)不一定要收藏歸自己所有;對于力氣,人們厭惡它不從自己身上使出來,但(使出來)不一定要是為了自己。25. 測 (cè) “測”的本義是測量水的深度,引申為對一切難以直接了解的事物進行推測、揣度。 義項一:測量。解釋: 用工具來度量(深度、高度、遠近等)。例句: 夫繩墨誠陳,則不可欺以曲直;衡誠懸,則不可欺以輕重;……故圣人治,測量以法。(《韓非子·有度》)句解: 所以圣人治理國家,是用法度來作為測量的標準的。義項二:推測,揣度。解釋: 對人心、天意、未來等抽象或未知事物進行推斷。例句: 天之于人,薄于昨而厚于今?!试?,天之所為,不可測也已。句解: 所以說,上天的作為,是無法推測的啊。26. 察 (chá) “察”是仔細地看,強調觀察的精細和深入,以求了解真相。 義項一:仔細觀察,詳審。解釋: 聚精會神地、深入細致地觀看和審查。例句: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孟子·梁惠王上》)句解: (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鳥獸新生的細微絨毛的末梢,卻看不見一整車的木柴。義項二:考察,了解。解釋: 通過觀察來了解、判別人的品行或事情的真相。例句: 故察其所以,觀其所由,究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句解: 所以(要)考察他做事的動機,觀察他采取的手段,了解他安心于什么,(這樣一來)這個人還能隱藏到哪里去呢?這個人還能隱藏到哪里去呢?27. 嘗 (cháng) “嘗”的本義是品嘗,在文言文中更常用作副詞,表示“曾經”。 義項一:品嘗,辨別滋味。解釋: 用舌頭感知食物的味道。例句: 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句解: 越王勾踐回到自己的國家后,便使自身勞苦,使心志憂煩,把苦膽掛在座位上,坐下或躺下時就仰頭看苦膽,吃飯喝水時也品嘗一下苦膽的滋味。義項二:(副詞)曾經。解釋: 表示某種情況或動作過去發生過。例句: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句解: 我曾經整天地思考,(但所獲)卻不如片刻學習所得的收獲大。義項三:嘗試。解釋: 試著做某事。例句: 今人卒然相遇,……必嘗語,然后親。(《墨子·尚同下》)句解: 現在人們突然相遇,……必須先嘗試著交談,然后才能親近起來。28. 朝 (cháo) “朝”的本義是早晨,作動詞時主要指臣子在早晨入見君王,引申為朝見和朝向。 義項一:朝見,朝拜。解釋: 古代臣子拜見君王,或諸侯、藩屬國君主拜見天子。例句: 燕、趙、韓、魏聞之,皆西面而朝于齊。(《戰國策·齊策》)句解: 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到這件事后,都向西(對齊國)稱臣,到齊國來朝見。義項二:朝著,面向。解釋: 指方向的面對。例句: 坐北朝南29. 稱 (chēng) “稱”有多個核心義,包括稱說、稱贊、衡量和相稱。 義項一:稱說,稱呼。解釋: 叫作,把……叫做。例句: 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史記·陳涉世家》)句解: (陳勝、吳廣)便假稱是公子扶蘇和項燕的隊伍,以此來順從民眾的期望。義項二:稱贊,贊揚。解釋: 公開表示贊美。例句: (孫權)謂呂蒙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遂稱旨。(《資治通鑒》)句解: 于是(魯肅)稱贊(孫權的)旨意。義項三:衡量(重量)。解釋: 用工具測定物體的重量。例句: 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曹)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以他物載船,則校稱之,乃許可知也。”太祖大悅,即施行焉。(《三國志·魏書·鄧哀王沖傳》)句解: (用其他東西裝船,)然后比較著稱量這些東西,那么(大象的重量)就可以知道了。義項四:(chèn)相稱,相當,適合。解釋: 指人或事物與某種身份、情況、標準相符合。例句: 故名實不稱,上亂其功。(《韓非子·定法》)句解: 所以名聲與實際不相符合,君主就會搞亂他的功績(評定)。30. 成 (chéng) “成”的核心義是完成和形成,指事物從無到有,或從不完整到完整的過程。 義項一:完成,實現。解釋: 指把事情做成功或達到預定目標。例句: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此之謂成德。(《禮記·中庸》)句解: 這就叫做(君子)德行的完成。義項二:成為,變成。解釋: 指事物發展變化,轉變為某種狀態或性質。例句: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荀子·勸學》)句解: 堆積土石成為高山,風雨就會在那里興起;匯聚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成為美德,(人)就會精神通明,圣人的心境就具備了。義項三:媾和,講和。解釋: 在戰爭或沖突中,雙方達成協議,停止對抗。例句: 楚人伐我,我師敗績。……(公)曰:“不成,何以治民?”(《左傳·莊公十年》)句解: (曹劌問魯莊公憑什么決戰),魯莊公說:“……(如果)不與(楚國)講和,拿什么來治理百姓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