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的革命斗爭中,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后繼、英勇斗爭,換來了全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開辟了社會主義的美好前程。 ![]() 廬江縣城關鎮地圖(來源:《廬江縣地圖冊》) 為了飲水思源,褒揚革命烈士卓越的功勛和不朽的革命精神,廬江縣遵照人民群眾的愿望,1957年8月28日,在廬江環碧公園東南隅開工建設革命烈士紀念塔一座,同年12月1日落成,用于紀念英雄、教育后代、銘記先烈遺志。 ![]() 廬江縣革命烈士紀念塔(來源:《廬江縣志》) 烈士紀念塔是六角燈塔式建筑,高17.55米,坐東朝西,塔身正面雕刻著張愷帆同志題詞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塔的底座標高4.52米,中間鑲嵌烈士塔記,臺階14步,塔頂聳立一顆紅色五角星。 ![]() 廬江烈士碑記(來源:網絡圖片) 現將碑記內容謄抄如下: 廬江是我省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之一,遠在一九二七年,就開始建立黨組織。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廬江的黨,高舉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旗幟,領導著貧苦農民、知識青年,向反革命勢力展開不屈不撓的斗爭,由抗租而分糧,發展到武裝起義,有力地配合了皖西蘇區外圍的革命運動。 抗日戰爭開始后,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移駐湯池。廬江人民掀起了參軍熱潮。黨所領導的救亡團體和地方武裝,不斷形成和壯大,為后來堅持反頑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當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艱苦歲月里,黨和人民在一起,對民族敵人和階級敵人,進行著長期的生死搏斗。 在上述長期殘酷斗爭中,死難的烈士是很多的,他們有的在敵人監獄內、法庭上、刑場上,表現頑強不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有的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壯烈犧牲,至今為人民歌頌;有的在艱苦奮斗中,積勞致疾、盡忠于黨的事業。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陳雪吾、馬哲聰、張守仁、張亮侯、王靖江、王振都、楊連元、朱來勝、夏俊、歐美等同志(編者注:陳雪吾、王靖江非廬江藉,但是曾長期在廬江工作過)。 他們的鮮血,灌溉著自由之花,他們光輝業績,照耀著人們前進的道路,他們的名字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現在我們懷著無限的崇敬和悼念的心情,宣誓:要堅決地繼承先烈們遺志,學習先烈們艱苦奮斗、自我犧牲的精神,為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而貢獻一切力量。 為革命而犧牲的烈士們永垂不朽! 廬江縣人民委員會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十日 該碑文由鄭曰仁同志撰稿,黃誠同志、賈征同志審核,馬和甫同志書寫,朱章權同志鐫刻。 ![]() 1958年8月28日,廬江縣工商界向黨交心試點全體交心人員和工作同志在廬江縣革命烈士紀念塔前合影留念(來源:唐時明月的風花雪月) 烈士紀念塔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四周栽植有水杉、榮樺、綠柳、翠柏,郁郁蔥蔥,長青四季,掩映烈士塔更加巍然屹立。這里是悼念烈士、憑吊忠魂、教育后代的課堂,期間歷經多次翻修。 ![]() 李紅兵同志攝于2006年 2012年4月,廬江縣擬修繕烈士紀念塔。但是,考慮到烈士紀念塔位于公園內主要路口處,地域狹窄,現場不適宜開展中大型祭掃活動。為更好地發揮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作用,2012年7月26日,縣委會議決定將縣革命烈士紀念塔遷至風景秀美的福泉山并新建烈士墓園。2013年3月,縣發改委同意項目立項。2013年8月,革命烈士紀念碑開工建設,同年底建成。2014年4月4日,環碧公園內的革命烈士紀念塔拆除。4月5日,廬江縣烈士墓園(現名廬江縣福泉山烈士陵園)開園并向公眾開放。 ![]() 梅棋彬同志攝于福泉山烈士陵園提質改造施工后(2023年) 張愷帆(1908~1991),無為人。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前,歷任中共上海吳淞區委書記、新四軍第五支隊秘書長、來安縣委書記、蘇院邊區政府秘書長、合肥市委書記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共皖北區委秘書長、省委統戰部部長、副省長、省委書記處書記等職(《安徽大辭典》)。 鄭曰仁(1901~1984),名舉之,廬江人。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前,歷任中共廬江縣委書記兼宣傳部長、蘇皖邊區地委委員、皖江行署秘書長、蘇皖邊區參議會主任秘書、魯中冀南黃河大隊黨委組織部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共皖北區黨委副秘書長、中共安徽省直屬機關委員會副書記、安徽省人事廳副廳長、中共安徽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安徽省政協第三屆和第四屆委員等職(《廬江人物》)。 黃誠(1914~2003),原名大本,別名海波,廬江人。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前,在抗大八分校學習,后任魯南軍區獨立團副團長、華東軍區學兵訓練處支隊長。新中國成立后,任皖北行署工業局局長、安徽省建工局局長、省化工廳廳長、省科學院副院長、中共安徽省委工交部副部長、安徽省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廬江人物》)。 賈征(1912~?),字靜嵐,廬江人,中共黨員。新中國成立前,任新四軍教導總隊干部隊隊長、中共皖江區白湖工委書記、湖西工委書記。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中共安徽省直機關黨委副書記、安徽省司法廳副廳長、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等職(《廬江人物》)。 馬法融,字和甫,自幼隨父親馬昌期在北京匯文學校讀書,后在上海光華火藥公司任會計。淞滬抗戰,光華公司解體,馬先生回到家鄉廬江在西門崗上創建正誼學舍,教授蒙學;嗣后在利城門小學(今址廬江實驗中學)任教。安徽省高等法院第一分院搬至利城門小學后,馬法融在法院做書記員。馬法融受父親的指點,書法造詣頗深。其子馬祖武也是著名書法家(高岳山《潛川書圣馬祖武印象》)。 朱章權,不詳。 《廬江地情》2024年第3期收錄本文,文字略有刪改。 ![]() 作者簡介:余亮亮,安徽省民俗學會社會民俗與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研究員,廬江縣福泉山烈士陵園管理中心主任。 作者:余亮亮 編輯:秘書處 審核:束文杰 簽發:王廣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