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點映去看了新片《南京照相館》,發現這部電影比自己預想的要好許多,沒有浪費南京大屠殺這一沉重的歷史題材,個人感覺是目前暑期檔影片里最有冠軍相的片子。 以往我們在拍類似宏大主題的作品時,很容易出現“顧大失小”的問題,導致最后空有情緒和口號,卻缺乏具體的抓手和記憶點,該片好就好在優先講人講事,然后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加入日寇暴行的剪影,來充實整個故事的厚度。 ![]() 老實說,我有些低估編導申奧了:2019年的《受益人》他展現出的只是中人之姿,前年暑期檔大爆的《孤注一擲》我覺得他也是靠題材取勝,可《南京照相館》就題材而言更加難拍,申奧卻展現出了露出了老練、毒辣的一面,故事講得好,又填充了許多細節,即便收尾部分的節奏略有失衡,也無損整體上是一部分可看性非常高的佳片。 有了如此出色的表現力,我們才更能感悟“勿忘國恥,吾輩自強”的分量。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南京照相館》之所以好看,同時沒有失陷于大屠殺氣氛的悲愴和散亂,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影片牢牢抓住了一條故事主線:拍照片、洗照片、傳遞照片。 南京城被攻陷后,郵差蘇柳昌(阿昌)為了活命,對日軍攝影師伊藤秀夫謊稱自己是照相館學徒,可以幫忙洗照片,接著他發現了躲在吉祥照相館的金承宗(老金)一家,不久后翻譯官王廣海又把情人林毓秀和逃兵宋存義帶來了,影片的視角,就圍繞這群在照相館內外偷生之人展開。 ![]() 比如阿昌和王廣海在前往照相館的路上,就通過一組不斷變換對象的鏡頭,展現了此時南京城變成人間煉獄的景象。 無數民眾被日軍用各種方式殘忍殺害,有槍斃、有梟首、有懸吊、有剮心,許多日軍更是樂在其中,并會用看獵物和玩物的眼光打量阿昌他們,還有那個與王廣海相識的女人絕望地求助,隨即又被日軍拖去強暴…… 這些鏡頭并不刻意,沒有專門對屠殺行為進行刻奇式的凝視,許多時候都只采用遠景和移動鏡頭,這樣即保留了對死難者們基本的尊重,又通過克制的影像還原了具備真實質感的殘酷。 而把視線放到幾位主要角色身上時,這種刺痛感并沒有減少,雖然直觀的屠殺描寫少了,但卻換上了更加虛偽、邪惡的行為。 ![]() 例如阿昌和毓秀被叫去拍攝“中日親善”虛假宣傳照片時,他們所乘的卡車要穿過尸山血海,才能抵達一條相對完好的街道,“良民們”被日軍像提線木偶般肆意擺布,唯一無法被控制的嬰孩還被摔死止哭。 可這種惡行并未到此結束,反而變本加厲,剛被摔死的嬰孩立馬被塞到了毓秀的懷里,攝影主題也從夫妻倆變成了一家三口,這張照片又被谷壽夫大大夸獎,認為拍出了理想的親善效果…… 除了阿昌等人外,《南京照相館》里對于日軍的塑造也非常立體、到位,特別是有迷惑性的伊藤秀夫。 剛開始他的形象是一個只懂拍照、不愿開槍的貴族子弟(一直在自欺欺人的王廣海把“太君里也有人心善”的念想記掛在了他身上),可隨著劇情推進,大家慢慢會發現伊藤只是偽善,他不殺人也并非因為仁慈,而是怕臟手。 ![]() 影片里把伊藤按快門與士兵們上子彈、扣扳機、突刺刀的畫面剪輯到了一起,明示了他也是沾染鮮血的劊子手,只不過他會假惺惺得對阿昌說“我們是朋友”,畢竟對方是替自己洗照片的仆人。 可當事情不如意的時候,伊藤的鬼子嘴臉立馬露了出來:埋怨嬰孩哭鬧,又嫌摔死了破壞拍照氣氛;去慰安所接人時,看到滿身梅毒斑的新屬下,神情里也沒有厭惡而是不耐煩;當阿昌他們耍手段還反抗時,他更是開槍打死了王廣海,“狗怎么能咬主人呢?” 還有很會做表面文章的谷壽夫,恬不知恥地把伊藤出爾反爾、借刀殺人的惡行解釋為彰顯“仁義禮智信”的聰明之舉,最后伊藤切腹自盡時,他直接在后腦開槍替伊藤介錯…… 可見,日寇無論是對中華文化的理解,還是他們所宣揚的武士道,都是沐猴而冠、裝腔作勢的笑話。 ![]() 在圍繞照片講故事的過程中,吉祥照相館里的人們也慢慢發生了變化,他們從一群只想活下去的人,逐漸有了反抗意識。 宋存義是個編入雜牌軍當炮灰的警察,他裝死做逃兵沒有任何羞恥感,被老金一家當成英雄款待也不害臊,可當他看到自己唯一的弟弟被殺的照片后卻破防了,最終孤身一人用南京城的墻磚砸死了一名日軍。 林毓秀也幻想過親善日軍做人上人,可在被鬼子凌辱以及見識了種種暴行后,她想起了學戲時唱過的穆桂英、梁紅玉,并在黑島試圖再次奸淫她時表現出了寧死不從的剛烈。 而一心覺得日軍不可戰勝、打算把漢奸做到底的王廣海,則是在忍無可忍的境況下爆發出了最后一絲血性,唯一值得欣慰的,大概就是他死于反抗了吧。 最棒的是阿昌和老金一家對照片的態度。 ![]() 一開始為了活命,他們不得不洗伊藤的照片;隨著南京大屠殺的進行,心有戚戚的他們變得不想洗照片,認為這是漢奸行為;到了后期,他們又意識到照片是日軍犯下反人類獸性的證據,想方設法要把照片送出去。 上述那些普通人的轉變,便是對中國人民覺醒反抗的隱喻:如果始終麻木不仁,那再多人都不過是一群待宰羔羊,但只要有人不甘屈辱、勇于抗爭,星星之火終會燎原。 影片里有個情節很到位,伊藤在阿昌練習洗照片時隨意打開了暗室門,輕蔑地說“支那人的照片不重要”,可最后老金等人偏偏用“不重要的底片”替換掉了他的底片,這也象征著日寇根本沒意料到,那些自己不放在眼里的四萬萬普通民眾不僅會奮起反抗,更會在將來打敗他們。 說到這里,就要回過頭來夸獎《南京照相館》在人設上的巧妙了。 ![]() 阿昌是對南京大街小巷熟門熟路的郵差,老金則是為街坊鄰居們照相的攝影師,他們的日常工作與南京城息息相關,他們的見聞和痛苦最終也都會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人和地標上。 拿老金來說吧,他在洗照片時看到的除了有陌生人,更有電報局的李小姐、廣安街的姜老板、柳樹巷的某掌柜等一張張熟悉的面孔。 最終伊藤翻看調包了的膠片時,那一段蒙太奇是全片的最高潮,因為照片里訴說著南京城的日常起居、生老病死,再結合照片上的人們此時的模樣,里面所蘊含的力量是無限大的—— 恩愛的夫妻陰陽兩隔、咫尺天涯,矍鑠的老者流離失所、不知何從,漂亮的孩童灰頭土臉、舉目無親,精神的軍人戰歿前線、死無全尸,娟秀的女孩深陷淫窟、痛不欲生,青春的男孩沉尸江畔、命如草芥…… ![]() 與之類似的,還有老金在照相館里擺出了城隍廟、柳浪聞鶯、萬里長城等背景圖,阿昌在熊熊烈火中喊出了伊藤“風景圖鑒”上的雨花臺、雞鳴寺、挹江門、中山門、中華門等地名。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團長我的團》里龍文章在接受審判時,報菜譜般說遍了大江南北的美食——當我們把情緒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人物和事物上時,才更加能明白“大好河山、寸土不讓”的意義。 得益于《南京照相館》抓牢了核心矛盾、把握住了鮮活細節,即便我覺得劉昊然這次的表現不怎么樣,也不至于產生減分的想法(典型的角色大于表演)。 最后說句題外話,影片的敘述手法令我想到了前些年頗為出圈的大屠殺題材電影《波斯語課》,同樣主角靠一技之長茍且偷生,又通過念出一個個受難者的人名,來展示大屠殺落到真人頭上的殘酷。 ![]() 再聯想到《南京照相館》里講述的支線內容,其實和電影外是一樣的,都是關于對戰爭及屠殺行為的敘事和宣傳……這方面以猶太人為首的西方電影人確實念經念得好。 在技法上,我們可能是比不過人家,還有不少東西要學,但有一點,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得更好,并且走得更遠:那就是不會對歷史掐頭去尾,并且始終秉持“銘記歷史、吾輩自強”的信念,記來路、看今朝、向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