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公眾號與您相伴4516天▲戳上方藍字關注 ![]() ![]() ![]() 現代有些人受到西方的影響,為了盲目追求“公平”,不知道枉費了多少心思、犧牲了多少性命,也耗費了多少氣力。 殊不知中國人的觀點是,“公平”和“不公平”并不是對立的,唯有“站在'不公平’的立場來看待公平”,才能夠尋找合理的平衡點,那就是“合理的不公平”。 請平心靜氣地想想:合理的不公平和不合理的公平,你喜歡哪一種?“一視同仁”和“親疏有別”,哪一種方式更好? 普通人對特權沒必要多想 “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原本是一句氣話,卻被當作中國人的罪惡一般,廣為流傳。 知識分子往往自視過高,常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對于牢騷話特別有興趣,也最熱心傳播。 這種道理,聽在腦筋清楚的人耳朵里,心想:“本來就是這樣,有什么稀罕,值得大驚小怪?” 可是聽在一般人耳中,那就“不得了,中國人果真如此丑惡”,結果呢?往往是害苦了自己。因無知而苦惱,當然不值得。 特權根本不可能斷絕,最多只能轉移。有人類便有特權,自古至今沒有改變過。 蠻荒時期,力氣大的人擁有特權,以力便可以服人。神權時期,所謂能夠“和神溝通”的人擁有特權。君權時期,君王的特權威力最大。 民主時代,善于造勢的人擁有特權,只是不像君王那樣穩定而強大,經常要接受來自各方的挑戰,所以才有人說“愛拼才會贏”。 說得明白一些,大家相信誰,誰就擁有特權。 前者大家迫于威勢,不敢不相信;后者眾人心悅誠服,樂于信任。 前者所產生的特權,大家心中憤怒,只是不敢說而已。后者所呈現的特權,由于大家心甘情愿,不覺得有什么不對。 那么,我們要容忍特權的持續存在呢,還是要打倒特權? 看到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明白,就是這種根本不存在的問題在折磨人、在奪人性命。 對于特權,從某種角度講,只要合理,不容忍和容忍毫無差異,容忍如何?不容忍又如何? 它總是持續不斷地存在,不過是換一種形式而已。 對于特權,打倒和不打倒完全相同,打倒如何?不打倒又如何?它根本是“不倒翁”,永遠打不倒的。 要使不公平趨于合理 說到底,還是不應該把“一視同仁”和“親疏有別”用“二分法”的眼光加以區隔,使其對立而不能互通,這有違“二合一”的中國精神。 我們都十分清楚:一開始就明顯的親疏有別,表示自己已存有成見,只能帶親,不能帶疏,結果因少數人而失去多數人,對自己不利。 相處一段時間之后,仍然固守一視同仁,表示“好人壞人都分不清楚”,簡直糊里糊涂。 緊要關頭時,大家便會一起跑掉。因多數人而失去少數能夠信任依靠的人,同樣對自己不利。 不要討論“哪一種方式比較好”的問題,因為“一視同仁和親疏有別,都不是問題”,我們需要關心的是“怎樣一視同仁,又怎樣親疏有別”。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從一視同仁著手,帶出親疏有別”。 剛開始的時候對任何人都不心存成見,一視同仁,然后逐漸考驗,基于公正的評核來區分親疏,形成人與人之間合理的區隔。 表面上看不公平,實際上十分公平。為什么要區隔呢? 因為空間有限,時間也有限。如果大家都同等距離,維持同心圓的樣子,不是人數不多,便是距離太遠。 人數不多,事情辦不完;人數太多,時間不夠分配,照顧不過來。合理的人數和距離,對人數勢必有所限制。 于是一層又一層,形成親疏有別的層級便是理所當然、勢所必然的安排。 倫理的目的,即在規范這種合理的不公平,使“不公平”趨于“合理”。 容許差不多的差異 中國人的觀點:凡事合理就好。 不要對特權過分反感,要提醒自己:是不是因為自己享受不到特權,所以特別討厭? 不必對特權特別敏感,稍微有一點差異性,馬上想到特權的存在。 天底下任何地方都有其差異性,只要程度上不過分,就不必太計較。 中國人喜歡“差不多”,可能就是“容許差不多的差異,不容許差太多的差異”。 自己難道沒有特權嗎? 坐在沙發椅上,舒服地觀看“立法院”諸公裝模作樣地抗爭,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自己卻不費分文,各臺輪流重復地觀看,這是幾輩子修來的福分才能享此特權。 清廷再腐敗,州官再腐化,也未必能見及此景。 只是有一點要記住:人的共同命運,原本只有一種:自作自受。 州官放火,有放火的后果,百姓點燈,同樣要承受點燈的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