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姐姐的記事本。小事體,記下就是小歡喜。?? 這次來澳洲要待兩個月。很奇怪,以前做陪讀媽媽的時候,每天除了做飯洗衣就是瞎呆著,看看書,追追劇時間就過去了,一點不覺得荒廢。如今不需要照顧孩子,也不用工作了,每天一大把完全屬于自己的時間,反而害怕蹉跎掉,總想著做點什么,學點什么。這兩個月也不例外。當然可以像從前那樣,去各個教堂免費學英語,家附近就有一個,曾在那里學過兩個月。但教堂英語課的學生程度不一,初學者偏多,對我已不太適合。也可以去語言學校報短期班,之前也曾上過一段時間,感覺對我幫助也不太大。我急需的,是應用,應用。老年大學是個選項。曾刷到過老年大學的招生啟事,70元一學期,可以選5門課。這個學校叫wesley school for seniors,叫老年大學其實不確切,但性質差不多,是隸屬于教會組織wesley mission的給中老年人提供終身學習的公益性質的學校。7月開學的已是今年的第三學期,我選了鋼琴、日語、尊巴、心理學、哲學。不為學語言而學習科目,而是運用語言去學習項目,我想效果應該好很多吧。學費漲了一點,80元一學期了,不過還是相當便宜,比上課往返的車費便宜多了。我報名的時候鋼琴課已經滿員,要么放棄一門課,要么一周內換成別的課。今天上課的時候旁邊坐的男同學,同時又是普通話和水彩畫的老師,盛情邀請上他的課,于是把鋼琴課換成了水彩畫。其實我對畫畫沒什么興趣,但那一天跳完尊巴就上水彩畫,時間剛剛好。幾天的課上下來,感覺還挺有意思。周二的日語課是我最想上的。自學了幾個月,特別想要真實的日語環境。這個課是初學者課,用英語教日語,不是純粹的日語環境,但對我來說一舉兩得雙重收獲。老師是個年輕的日本妹子,我感覺她的英語可能不是特別好,反而非常對我的胃口。第一課學習自我介紹。雖然是beginner課,但真要五十音都不會的完全零基礎來學還是非常困難,感謝兩個月的多鄰國和三個月的標日學習,我竟然學得比較絲滑。還有個感受,中國人學日語果然比外國人容易。比如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中國人對見面之后相互說一聲“請多關照”非常理解,其他外國人就很難理解為什么說了nice to meet you(はじめまして)之后還要說這么一句“請你好好對我”周三的尊巴課是為湊數選的。總共五六個學員,短短一個小時,針對老年學員的課運動量不算大。讓我贊嘆的是老師,名字翻成中文應該是佐藤慈子,我進教室的時候她們已經開始了,她充滿活力,露出的手臂纖細但肌肉線條明顯。我真的是一眼迷住,猜測她可能三十來歲。一曲終了,她來讓我們簽名的時候,我看到了她臉上的皺紋,一下不確定了。按那個皺紋量,對東亞人來說起碼六十往上。不確定,因為她皮膚小麥色,顯然是曬出來的,經常曬的皮膚也可能顯老吧。但除了臉,她的脖子、手臂、腰、整個形態,真的是二三十歲的樣子。 那一瞬間,我有了一個夢想:我要像她那樣。不過回到家,一大碗面下肚,夢想煙消云散。周四心理學,老師是華人,估計是退休的大學老師之類。他的課完全學完好像要好幾年,而我只能學其中的兩個月。今天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礎,講了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對性格的影響。他的教法是我們習慣的,放PPT,發散,解惑,他的英語對我很友好。心理學之后緊接著哲學。是個白人女老師,就沒那么容易懂了。加上她不發學習資料,不放PPT,純講,一不留神就不知所云。一節課下來,我就記得她講了justice,好像講到了柏拉圖,理想國,還提到了《肖申克的救贖》。有個插曲。不知怎么她講到了養老院,說雇用從非洲等地來的人,培訓來照顧老人,一個女學員大聲說你有偏見巴拉巴拉,你這是種族歧視。種族歧視幾個字一出,老師和學生都驚呆了,在澳洲,種族歧視是很嚴重的問題。老師連忙和顏悅色地解釋不是種族歧視巴拉巴拉,幾個學生也在下面幫腔。老實說,我沒有聽懂老師講養老院那段,也沒get到那個學員暴怒的點,只是被這種課堂驚住了。在國內也上老年大學,和這個學校相同的是女學員多男同學少,不同的是國內老年大學還是中小學那一套,有班主任,有班委,交班費,強調集體榮譽感,搞集體活動,想單純學點東西很難。雖然不叫大學,我感覺現在上的學,從內容到學習方式,對我而言更像是大學。短短兩個月的大學,enj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