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對于大多數普娃而言,上培訓班,投入和產出不匹配,更多是浪費。 前兩天,我跟一位粉絲家長聊起培訓班,發現有一個共性現象:我倆身邊都有很多上了培訓班卻收效甚微,甚至徒勞無功的孩子。 比如我朋友家的兒子。 孩子此前從未補課,在科學這一科目上(滿分150分),他基本能拿130分左右。升初三后,孩子媽有些坐不住,仿佛不“投資”培訓就虧欠了孩子。于是斥資兩萬余元報了科學班。結果?中考仍是130分。對比考試難度與平時水平,發揮反顯遜色。 我還有一個朋友家兒子,今年高一,補來補去,數學總是不及格。 朋友問兒子,培訓班的課,聽不懂?要不就停了吧。 孩子同意了,自己開始發奮努力,經過期末考前的一個月沖劑,數學成績居然從50+分沖到了100分(150滿分),結果令家長和孩子雙雙感到意外。 ![]() 01 培訓班之“困” 當然,我們不能說培訓班完全沒有效果,只能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它的效果主要不是為了提高孩子的成績,而是在緩解家長的焦慮。 我自己的孩子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孩子剛升入初中那會,我滿懷期待,多方打聽,咬牙將他送入名師開設的“頂尖”培訓班。 我當時想,有這么厲害的老師指導,我家娃的學習成績肯定能突飛猛進。結果證明,這只是我的一廂情愿。 孩子在培訓班里,老師講得快,那些復雜的競賽知識和解題技巧,孩子聽得云里霧里,對他來說就像天書一樣。孩子根本跟不上節奏,只能硬著頭皮聽,一知半懂。 更甚者,培訓班擠占了大量本該用于休息、玩耍和消化校內知識的時間。 孩子疲于奔命:熬夜趕培訓作業,導致校內課堂精神萎靡、注意力渙散,老師講的重點根本無暇吸收。 而培訓班那些囫圇吞下的高深知識,既無時間消化,更不懂運用。最終,年級排名不升反降。 最令人揪心的是:持續半年的疲憊,竟影響了本應快速發育的身高! 一期課程結束,孩子堅決拒上培訓班,他寧愿自學上網課、自己刷題、用APP解惑。 我們果斷停掉所有培訓,聚焦校內知識消化與學習習慣培養。效果立竿見影:孩子能坐穩書桌了!他擁有了: 每日7.5小時的充足睡眠; 每周踢球、打球的娛樂時光; 周末在爺爺奶奶家從容吃飯的閑暇; 每日專注完成五門功課的時間; 每周系統訂正錯題的習慣…… 點滴積累,匯聚成成績單上的進步。在追趕的路上,他重拾了學習的信心。 02 補課之“本” 填坑在前,習慣為基
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知識難度不大,知識密度也不大,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習慣。比如:寫字端正、上課認真、寫作業專注……這些東西,不是培訓班的老師能夠“補”過來的。 對于初中階段的孩子來說,所謂的“補課”,更多在于填小學砸下的“坑”: 小學聽課不認真→初中課堂聽不懂; 小學作業馬虎→初中知識點吃不透; 小學思考膚淺→初中學習流于表面; 小學不預習復習→初中被動學習,學不懂忘得快。 許多初中生抱怨初中課業壓力大,課聽不懂,作業寫不完。 這的確是現實,但另一個真相是:造成學業壓力大的很大一部分,源于小學階段埋下的“雷”、砸下的“坑”。 從知識維度看,小學與初中雖有分層,但聯系不緊。但若孩子從小學就扎下良好習慣的根,初中再勤勉鞏固、踏實學習,成績或許未必頂尖,但絕不會差到哪里去。 畢竟,小學拼習慣,初中拼勤奮,高中才到拼天賦的時候。若真到了高中,補課已經不是“需不需要”的問題,而是“能否補得進去”的難題了。 03 補課之“效” 學霸利器,普娃陷阱 當然,我不否認培訓的益處。 真正有用的補課,主要是針對學霸的。 學霸本身具備強大的學習力與自律性。校內知識面向普通學生設置,對他們而言常顯“吃不飽”。他們參加培訓,目的在于挑戰更高階、更精深的內容,實現自我超越。 然而,對大多數連校內知識都未能完全掌握的普通孩子而言,盲目追求超綱培訓,無異于竹籃打水——動靜不小,實效寥寥。 更堪憂的是,在基礎不足時強攻超綱知識,不僅難以掌握,更易挫傷自信,滋生對學習的恐懼與厭惡。 遺憾的是,很多家長沒能客觀評估孩子的真實水平,甚至不甘心接納孩子的普通。在培訓市場的利益鼓吹和“內卷”環境的裹挾下,稀里糊涂地為自身的焦慮買了單。 最終,家長耗費巨資,孩子則在無效學習中,徒然消耗了寶貴的時間與精力。 寫在最后: 猶記初中第一次家長會上,校長在臺上說:課內學習是正餐,課外補習是點心。家長們,正餐吃好吃飽了,再考慮點心。一定要搞清楚順序,千萬不要主次顛倒。 此言深省。 莫讓培訓班成為孩子與家長的沉重負擔,更莫讓我們的焦慮,澆滅了孩子本可燎原的學習熱情。 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