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劉備去東吳迎娶孫尚香的時候,軍師孔明未雨綢繆,給了趙云三個錦囊。 其中各有一條妙計,確保劉備能安全返回荊州。 第一個錦囊妙計,讓趙云大張旗鼓地宣揚了劉孫兩家的婚事,使得周瑜的精心設計的美人計落空。 第二個錦囊妙計,在劉備沉醉于新婚燕爾時開啟。 讓趙云向劉備稟告了荊州危機的情報,促使劉備從甜蜜中清醒,當即決定啟程回荊州。 第三個錦囊妙計,用于應對東吳的追兵。 劉備向孫尚香點破了周瑜的計謀,得知真相的孫尚香怒斥追兵,為劉備的返程掃清了障礙,最終眾人順利回到荊州。 簡單三計,環環相扣,不費一兵一卒,就順利將孫尚香娶回了荊州,并且全身而退。 正如孔明用三個錦囊化解危機,沖泡白茶時,也有三招妙計,堪稱茶客必備。 沒了這三招,縱是千金難求的頂級白茶,沖泡起來也滋味平平。 《2》 第一招:掌握茶水比。 按照對應的茶水比沖泡,是茶湯滋味均衡的關鍵。 茶多水少,茶湯中飽含滋味物質,喝起來濃苦得像中藥。 茶少水多,茶湯滋味被稀釋,喝起來又寡淡無味。 泡了茶,卻喝不到原本的香氣和滋味,一泡茶就相當于被白白浪費。 所以,泡茶的時候,要按照正確的茶水比例來沖泡。 用蓋碗沖泡,1∶20是普遍的茶水比。 按照這個比例沖泡白茶,泡出來的茶湯風味濃淡正好,滋味鮮醇又不苦澀,符合多數人的口味。 在此基礎上,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適當調整,但切記不能過濃。 另外,換了主泡器,茶水比例也要跟著變。 用玻璃杯、玻璃壺這類茶水不能分離的茶具泡茶時,投茶量要減少。 家中常見的350毫升的直筒玻璃杯,對應的投茶量在1-1.5克左右。 500-600毫升的玻璃壺,投茶3-4克正好。 如果是煮茶,300毫升的水量,只需投茶1.5-2克。 因為茶葉在沸煮之下,內質釋放更充分,適當減少投茶量,更能喝到甘醇的茶葉。 《3》 第二招:沸水沖泡。 沸水沖泡,茶味呈現最完整。 只因茶葉中的物質有著各自的沸點,高沸點的物質需要對應的高溫來激發。 沖泡出完整滋味的最佳方式,就是用100度的沸水沖泡,讓這些物質從高到低依次釋放。 如果水溫不夠,會有一部分香氣和滋味被鎖在茶葉中,無法釋放。 這也是冷泡茶幾乎聞不到茶香的原因。 另一方面,茶圈中常說“好茶不怕開水燙”,也是因為高溫在激發香氣的同時,能逼出不好的物質。 一款茶葉的品質缺陷,在沸水的沖泡下無所遁形。 當然,茶友們不用擔心沸水會燙傷白茶,白茶有保護自己的手段。 茶芽和葉背遍布的細密白毫,形成了天然的保護層,不僅能幫助白茶抵御高山的寒冷,在沸水沖刷茶葉時也能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 更何況,白茶出廠前都要經過烘干,烘干時的溫度也不低。 白茶并非茶友們想象中的脆弱,沖泡時,請放心用沸水激發出它的全部風味。 《4》 第三招:快出湯。 優質的高山白茶,有著豐厚的內質,無需刻意悶泡,一樣能為茶湯提供飽滿的滋味。 刻意延長坐杯時間,反而會嚴重影響茶湯滋味。 茶葉中的苦澀物質,如茶多酚、咖啡堿等,在高溫的刺激下會源源不斷地釋放到茶湯中。 時間一長,茶湯就會變得又苦又澀。 故而,想用蓋碗泡出一杯香清甘活的好茶,快出湯必不可少。 出湯順暢又不燙手的關鍵,是蓋碗和持碗手勢。 常規的110毫升薄胎白瓷蓋碗,抓握起來不吃力,適合大多數人。 器型方面,要盡量選擇寬碗沿、高蓋鈕,有腕足的,方便隔開手指和高溫。 注水合蓋后,推薦用三指握碗法出湯。 先伸出大拇指和中指,相對著捏住碗沿,再將食指輕輕搭在蓋鈕上,稍稍用力,就能將蓋碗輕松提起。 出湯時,大拇指和中指固定蓋碗,食指固定開口大小,手腕和手臂控制蓋碗傾斜,就能在不倒出多余碎葉的同時快速出湯。 倒出大部分茶湯后,可以上下輕輕掂一掂蓋碗,瀝干碗底余湯,以免部分茶葉被悶泡,后續茶湯的滋味。 這樣的出湯方式簡單易學又安全,新手小白也能輕松上手。 《5》 錯誤的泡茶方式,用在好茶身上是暴殄天物。 曾經遇到幾位茶友,沖泡白毫銀針都喜歡悶泡十幾秒。 追問具體原因,答案如出一轍——白毫太厚,怕泡不開。 但實際上,只要用沸水泡、環壁注水,白毫銀針基本都能被浸潤。 而幾十秒的悶泡,對以鮮爽著稱的白毫銀針而言,恰恰是致命的。 注水后出湯,才能保持茶湯的清新與鮮爽。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