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曾說:一只獅子帶領的一群羊,能打敗一只羊帶領的一群獅子。有時候平臺的高度,永遠取決于你追隨的人。 Hi,大家好,我是寒山鐘! 《資治通鑒》等記載,李斯早年學習帝王之術,入秦后勸說秦王嬴政滅諸侯、成帝業。秦王嬴政下令驅逐六國客,李斯上《諫逐客書》,秦王嬴政隨即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復原職,后升為廷尉。 統一六國后,李斯升任丞相,參與主持議定皇帝名號、制定法律,統一車軌等等。但秦始皇駕崩后,李斯參與沙丘之變,后被誣陷腰斬于咸陽市集,并被夷滅三族。 從楚國的糧倉小吏到秦朝的開國丞相,李斯的每次躍升都印證著“跟對人”的魔力。當同齡人還在為資歷苦熬時,他已看透“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真相。 世人常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卻忘了金子如果埋在荒漠,千年也不會有人問津。所謂提拔門道,不過是選對同行者的智慧:跟對了人,平凡能被托舉成非凡;跟錯了人,卓越也會被碾壓成平庸。 01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說過:文明的興衰,取決于能否應對時代的挑戰。對個人而言,能否跟上時代的節拍,往往始于一次對“依附對象”的精準判斷。 李斯在楚國郡里擔任小吏,有次看到身處廁所和糧倉中的老鼠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境遇,由此感嘆人的境遇如同老鼠,區別只在于所處的環境;而選對跟隨的人,正是選擇環境的關鍵。 于是李斯前去師從荀卿,學習帝王治理天下之學。當時戰國格局早已顯露端倪,李斯敏銳意識到,“天下歸秦”是不可逆轉的大勢,于是毅然向西入秦國、投奔呂不韋。 不過,李斯很快發現年輕的嬴政絕非傀儡,而是渴望建功立業的雄主,于是果斷與呂不韋切割,轉而以“滅諸侯,成帝業”打動嬴政。由此既避開呂不韋日后倒臺的牽連,又搭上秦王的快車。 “49年入國軍”是一個大家熟知的網絡流行梗,就是來形容在關鍵時期對局勢判斷嚴重出錯,做出錯誤選擇的人。 但看清時勢,不是站在岸邊猜測潮水的方向,而是潛入水中感知暗流的力量。職場中,真正的時勢洞察力,是在“誰會成功”與“誰需要我”之間找到交集。就像有人死抱著夕陽行業,卻沒看到形勢正在起變化,結果卻是搭上了末班車。 記住,能帶你上升的“勢”,從來不是別人的光芒,而是“他的目標”與“你的價值”的共振。跟對“勢”,你的每一分努力都會被時代放大,你的每一次付出都能錨定未來的坐標。 02 彼得·德魯克曾說:職場的本質,是價值交換。恰如古人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跟對人的核心,從來不是單方面的依附,而是讓自己成為對方“必須托舉”的存在。 嬴政親政初期,因韓國水工鄭國以修渠為名削弱秦國的陰謀敗露,秦國爆發“逐客令”風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危急時刻,李斯寫下《諫逐客書》,站在嬴政的立場,列舉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秦孝公重用商鞅等史實,讓嬴政明白驅逐客卿,無異于自斷臂膀。 李斯借此不僅保住自己,更贏得嬴政的青睞。當然李斯的智慧還在于從不只做“執行者”,而是做“賦能者”。滅六國時,提出分化瓦解策略,讓秦國以最小代價瓦解諸侯聯盟;統一后,推行書同文、車同軌、郡縣制。這些舉措無一不是精準對接嬴政的核心需求——不僅要征服天下,更要治好天下。 說到底,所謂的“值得托舉”,不是靠諂媚討好,而是靠“不可替代性”。你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你能想到別人想不到的辦法,自然而言會成為被倚重的對象。 值得托舉的核心,是讓對方覺得“失去你,比提拔你更麻煩”。現實中,總有人總在糾結“如何讓領導喜歡”,卻忘了領導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完成任務”。 記住,托舉從來不是施舍,而是投資——對方只會把資源投給“能帶來回報”的人。當你成為對方“完成目標的必需品”,提拔不過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03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說:人際關系的核心,是看清對方的真實需求。跟對人的深層智慧,不僅在于讀懂他人的欲望,更在于警惕欲望背后的深淵。 秦始皇駕崩后,趙高欲立胡亥為帝,找到李斯游說。起初李斯不為所動,但當趙高指出扶蘇繼位必用蒙恬、棄用李斯后,才開始動搖。李斯深知“沙丘之謀”一旦暴露或失敗,必將萬劫不復。“失去權力”的恐懼,讓李斯最終選擇與趙高合謀,篡改遺詔。 人性的復雜往往在于“過猶不及”。李斯晚年對趙高的妥協,源于只看到趙高“能幫自己保住權力”的一面,卻忽視其“包藏禍心”的本質;只算準胡亥“易于操控”的弱點,卻低估其“昏庸無能”的程度。 李斯的悲劇正是從“過度利用人性”滑向“被人性吞噬”的過程。最終李斯被誣陷謀反,腰斬于咸陽街頭,臨刑前的那句“欲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道盡玩弄人性的代價。 深諳人性,不是戴著放大鏡窺探他人的弱點,而是拿著指南針守住自己的邊界。職場中,真正的人性智慧,是既會順其勢,也會防其險,正像古人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記住,跟對人不僅要知其所長,哎呦太漂亮在這里。更要察其所短——就像選擇合作伙伴,不僅要看他能帶你飛多高,更要看他會不會把你拖進深淵,真正高手都懂得在“價值交換”中保持清醒。 畢竟,能托舉你上岸的船,不該是一艘即將沉沒的破艇。 04 李斯的一生是“跟對人”的成功樣本,也是“跟錯人”的失敗教材。他看到嬴政的雄才,以謀略托舉其霸業;卻看錯趙高的奸佞,落得身首異處。 “跟對人”從來不是一勞永逸的選擇,而是動態權衡的智慧——既要在關鍵時刻看清時勢,也要以自身價值贏得信任,更要在相處中洞悉人性的幽微。 職場晉升的真相,從來不是能力的線性競爭,而是選擇的乘法效應。一個人的才華,就像一把利劍,握在對的人手中才能披荊斬棘;遇錯的人,再鋒利的劍也可能被蒙塵荒野。 記住,跟對人不是依附強者的茍且,而是與值得的人并肩,在時代的浪潮中,共同成就彼此的“詩和遠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