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被蚊子叮一下? 可沒有這么簡單 我們不要對這個病毒形成恐慌 但也不能輕視 如何科學認識基孔肯雅熱? 如何正確防蚊防病? 通過本文一起了解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紋的“花蚊子”)叮咬傳播,各年齡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發病,典型癥狀為發熱、皮疹、關節和肌肉疼痛。多數患者1周內可好轉,但 30%~40% 患者的關節疼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健康危害較大。 主要經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蚊蟲叮咬感染病毒的人后,病毒在蚊體內復制,數天后進入唾液腺,蚊子再叮咬他人即可造成感染;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載量高時,可通過輸血或意外接觸血液傳播;極少數情況下,孕婦可能通過胎盤或分娩時傳給胎兒、新生兒;患者發病1周內傳播風險高,但日常接觸、咳嗽或打噴嚏不會傳播病毒。 潛伏期:可達1-12天,通常3-7天。 急起高熱:體溫迅速飆升至 39°C甚至 40℃以上,持續高燒不退,部分患者熱退后可能再次發熱(雙峰熱),整體發熱期相對較短。 劇烈關節痛:呈游走性,多累及手、腕、踝、趾等小關節,也可波及膝、肩等大關節,其中腕關節受壓疼痛為典型特點。 皮疹表現:發病后2-5天,80% 患者在軀干、四肢伸展側、手掌、足底及面部出現斑疹、丘疹或紫癜,部分伴瘙癢。 其他癥狀:可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納差、腹痛等消化道癥狀,以及畏光、結膜充血或出血、肌肉疼痛、疲勞等。 急性發熱伴多關節疼痛,且近期去過流行地區者,需考慮感染可能,確診需實驗室檢測(病毒分離、核酸檢測或抗體檢測)。發病5天后抗體檢出率上升,急性期陰性者需查恢復期血樣,IgG抗體陽轉或滴度4倍升高可確診。 目前無特效藥,以支持性治療為主,需休息、補水,可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緩解癥狀。排除登革熱前,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等,以防出血。 ![]() 遮: 外出穿淺色長袖長褲,減少皮膚暴露。 涂: 使用含避蚊胺(DEET)的驅蚊劑,重點涂抹手踝腳踝。 避: 黃昏至黎明盡量減少戶外活動,避開蚊蟲高峰期。 清積水: 每周清理花盆、水桶、廢棄輪胎等積水容器。 封存水: 閑置容器倒扣存放,避免積水滋生蚊蟲。 裝紗窗: 家庭、學校安裝防蚊紗窗,阻斷蚊子入侵。 用蚊帳: 睡眠時掛蚊帳,保護嬰幼兒和體弱者。 參與公共區域滅蚊行動,及時上報積水隱患。 就醫提示:出現發熱、關節痛、皮疹等癥狀,尤其是有境外旅居史者,立即到正規醫院就診,主動告知旅居史和蚊蟲叮咬史,早期干預可緩解不適。 蚊蟲雖小危害大,清積水、用紗窗、驅蚊劑手中拿! 早發現、早治療,健康生活靠大家! ![]() ![]() |
|
來自: zhangtianzheng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