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鮮花凋零在皖南事變(續) 張項學 在平湖市的東湖邊看到了施奇烈士的塑像后,就想去她的家鄉,看看四年前落成的紀念館。 ![]()
我和妻子坐公交車在平廊公路邊的華豐村站下車。路邊就看到了很醒目的指示標牌。鄉村公路雖然不寬敞,但很平坦,路邊的樹還可以遮點陰涼,減少了陽光暴曬的苦楚。路邊不斷掠過的美景,使你忘卻了奔波的勞累。一排排新建的小樓房,有的涂上白色,有的涂上黃色,在綠油油的稻田映襯下,就是一幅幅天然的水彩畫。 ![]()
走過姜家橋,拐了兩個彎,不遠處看到了路邊的一座建筑,迎面的匾額上紅底白字寫著“文化禮堂”,心里就在想,就要看到施奇的紀念館了。 走近才看清了全貌。施奇革命故事陳列館在中間,是一座兩層小樓。樓前矗立著施奇銅像,和平湖市東湖風景區的那尊相像。紀念館的一邊是文化禮堂和文化長廊,紀念館的另一邊是家風家訓廣場。紀念館臨水,河邊建有回廊和活動廣場,兩邊是郁郁蔥蔥的翠竹。竹林邊建有許多紅色的宣傳標牌,上面分別寫著“紅船精神”,“傳承紅色記憶,弘揚革命精神”。看得出,村里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已經打造成一個集紅色教育與鄉村旅游為一體的游覽勝地。 ![]()
紀念館的一層展示的施奇參加革命前的圖片故事和部分實物。施奇出生在一個陳姓家庭,由于無法養活孩子,母親潘氏只能將其寄養在娘家。到了周歲,又被送到東村杜埭施家。一年后,施家生了一個男孩,卻在8歲時夭折,養母去算命,說施奇命硬,克死了她兒子,于是養母又將施奇趕出家門。太平廟學校的馬履剛老師收養了施奇,教她讀書識字、辨明是非,并改名為“奇”,盼望她長大后成為有作為的奇女子。陳列室里有施奇學習的塑像和馬履剛老師教她學習的場景。 ![]()
二樓是施奇參加革命后的圖片和部分實物,有施奇作機要員時收發報的雕塑,和她在新四軍工作時的圖畫和圖片,還展示有名人題詞的部分圖片。 在華豐村,我們看到了當地政府對革命先烈的重視并以此作為紅色教育和鄉村旅游的突破口,看到了新農村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看到了農村發展的強勁勢頭。施奇烈士有知,也會對家鄉這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到欣慰。 ![]()
參觀施奇革命故事陳列館 張項學 小樓雕像翠叢邊,碧水輕聲訴昔年。 幾度艱危圓一夢,曉光起處看晴天。 2025/07/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