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我們喝巖茶肉桂時,常聽到有人說“這泡肉桂夠辣”、“這股辛辣感真足”。 但對剛接觸巖茶的朋友來說,這“辣”字總讓人犯迷糊。 前陣子有位茶友就問,說自己喝了不少肉桂,卻從沒嘗出別人口中的“辣味”。 “明明大家都說高品質肉桂能喝到明顯的辛辣感,可我喝著只有茶香和回甘,是不是我喝的肉桂不夠好?還是我的味蕾太遲鈍了?” 其實不止這位茶友,很多剛開始喝巖茶的人都會有類似的困惑。 有人把這種“辣”理解成和辣椒一樣的灼燒感,結果喝了半天也沒找到對應的體驗。 有人覺得是不是茶湯泡的濃才會出現辛辣感,特意悶泡了好一會,結果又苦又澀,反而更摸不著頭腦。 還有人甚至懷疑,所謂的“辛辣感”是不是故弄玄虛的說法。 畢竟,在多數人的認知里,茶應該是溫潤、甘甜或醇厚的,怎么會和“辣”扯上關系? 《2》 在眾多巖茶品種里,肉桂的個性可用“辛銳”二字精準概括。 它最鮮明的標志,是獨樹一幟的桂皮香。 這種香氣讓人聯想到鹵料中曬干的桂皮,那種由桂樹樹皮制成的調味香料,自帶一股偏“辛”的獨特風情。 不過,巖茶肉桂的桂皮香比桂皮本尊溫和許多,不會有濃烈到沖鼻的刺激感,卻保留了那份辛香的底色,聞起來清透又有穿透力,辨識度極高。 新茶階段的肉桂,桂皮香尤為張揚。 湊近聞時,能清晰捕捉到類似香辛料的氣息,帶著幾分醒神的辛意。 當茶湯入口,裹挾在湯水中的桂皮香會給口腔帶來恰到好處的刺激,而最特別的是茶湯落喉的瞬間。 那股若有似無的辛辣感,正是肉桂區別于其他巖茶的關鍵。 不少新茶友初次接觸時會疑惑:好好的茶,怎么會有“辣”味? 其實,這種辛辣感是肉桂與生俱來的品種特性,就像生姜天生帶辣一樣,是刻在基因里的特質。 喝黃觀音,喝金牡丹,喝白雞冠,喝梅占,以及喝其它巖茶時,無論如何都嘗不到這種感覺。 只因為,它們不是肉桂。 畢竟“除卻肉桂不談辛辣”,這是它獨有的標簽。 《3》 喝巖茶時,描述茶味的詞匯有很多。 苦澀、甘甜、發酸等都屬于常見的味覺體驗,但“辣”并不在傳統五味之列。 巖茶肉桂的辛辣感,和這些直接的味覺感受截然不同。 它不像苦味、甜味那樣一入口就能清晰捕捉,而是一種藏在茶湯里的微妙感觸。 這種“辣”絕非辣椒水那樣的刺激,更像是一種溫和的辛意,帶著“綿里藏針”的獨特氣質。 比如喝正巖肉桂時,茶湯入口往往是順滑柔和的,稠度出色,像溫潤的泉流般淌過舌尖,帶來舒暢的包裹感。 巖茶向來重“水”,湯感的醇厚、綿柔是首要考量,此時的辛辣感完全隱在水底,不著痕跡。 直到茶湯咽下,那股特別的感觸才會在喉嚨處浮現。 不是尖銳的刺痛,更像一排細小的針在輕輕觸碰,又像力度恰好的按摩,帶著微微的撩撥感,舒適又不失勁道。 這種感受不會讓人不適,反而像一種恰到好處的喚醒,讓喉嚨留下清悅的余韻。 更特別的是,肉桂的辛辣感從不急于展現。 內質豐沛的正巖肉桂,在前幾沖茶湯里,醇厚的湯感會將它穩穩“包裹”。 只有到了七、八沖之后,隨著茶湯漸淡,漿感減弱,這股辛銳才會逐漸凸顯,在尾水落喉時愈發清晰。 所以喝肉桂時,若在入口時嘗不到“辣”,再正常不過。 它本就不是靠味覺“嘗”出來的,而是需要沉下心,去感受茶湯滑過喉嚨的那一刻,那份獨有的、藏在柔和里的細微觸動。 《4》 想感受巖茶肉桂的辛辣感,關鍵要抓住“尾水”這個時機。 沖泡武夷巖茶時,茶湯的醇厚程度會隨沖泡次數變化,并非一成不變。 用110毫升標準蓋碗,投入8克干茶,按規律沖泡。 先快出水,出湯5-6次,之后再根據茶味濃淡,在后幾沖適當坐杯,延長浸泡時間。 整個過程中,茶湯的醇厚稠滑度像一條拋物線。 起初逐漸上升,循序漸進地展現風味;連續快出湯幾次后,大約在5沖左右達到茶味巔峰;之后,醇厚度便緩緩下降,直至徹底泡淡。 就像繁花落盡后更能看清枝梢的疏朗,當醇厚的湯感減弱,茶湯的包裹力變弱時,肉桂本身的獨特辛辣感才會愈發清晰地顯露出來。 耐心等到尾水,反而更容易捕捉到這種特質。 品鑒時的方法也有講究。 茶湯沖泡好后,快速啜吸一小口,先別急著咽下,讓茶湯在舌面停留兩三秒,調動味蕾去分辨湯中的醇度、柔度、稠度等層次。 此時舌面留下的多是順滑、清甜或綿柔的滋味,絲毫沒有辣感。 直到茶湯輕輕滑落喉嚨的瞬間,才是感受辛辣感的最佳時刻。 一定要集中精力關注喉頭的反應,那股特別的感觸只會在此時浮現,與舌面的體驗截然不同。 若僅靠舌頭品嘗或單純聞香,是完全無法捕捉到這種獨特感受的。 肉桂的“辣”,從不在舌面停留,只在過喉的剎那與你相遇。 《5》 喝巖茶肉桂時,若一開始沒察覺到辛辣感,其實不必失落,反倒是品質的佐證。 優質肉桂,尤其是正巖坑澗的,初嘗時滿是醇厚湯水的溫柔。 香氣落水,桂皮香、花香、果香在舌尖交織,茶湯滑過喉嚨時只剩綿柔與順滑,哪有半分“辣”的影子? 可當連續沖泡數道,茶味漸淡,尾水變得清甜淡雅,那股藏了許久的辛辣感便會悄然登場。 沒了稠滑湯水的包裹,它像藏在結局里的驚喜,帶著微微的刺痛與撩撥,給整場品飲畫上俏皮的句點。 就像翻完一本好書,最后一頁的余韻總讓人回味,這遲來的辛辣感,恰是肉桂留給懂它的人的專屬彩蛋。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