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近期發布的《“好房子”建設經驗做法(第一批)》中,北京市樺皮廠胡同8號樓危舊房改建項目作為老房變“好房子”的標桿案例赫然在列。這份全國示范級的榮譽背后,中建海龍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建海龍”)原創研發的混凝土模塊化集成建筑技術(C-MiC)成為核心驅動力,其硬核科技實力不僅讓40年危樓在3個月內“原地重生”,更重新定義了城市更新的技術標準。 3個月完成主體重建,15個月工期壓縮至20%,這組震撼數據的背后,是中建海龍C-MiC技術的顛覆性突破。不同于傳統“工地造房”模式,該技術將建筑從施工現場“搬進”工廠——在中建海龍模塊化生產基地,55個混凝土模塊經自動化生產線精密打造,切割、焊接等工序由機器人完成,誤差控制在毫米級。每個模塊集成了墻體、樓板、管線甚至廚衛裝修,運抵現場后通過智能吊裝系統精準拼接。 速度之外,中建海龍的技術創新更體現在對建筑品質的全面重塑。針對老樓結構老化的痛點,混凝土模塊化集成技術利用現澆結構與模塊墻膜,既滿足規范要求又提高結構韌性,并采用剪力墻結構體系,將混凝土鋼筋籠與剪力墻、疊合頂板、預制隔墻和現澆梁相結合,抗震性能優越。 環保指標同樣彰顯科技實力。項目通過綠色建材優選、工廠化精準生產,減少75%建筑廢棄物和25%材料浪費,現場吊裝作業幾乎無揚塵、低噪音。而太陽能集熱板、智能水電表等綠色設施的集成,更讓新房實現能源消耗降低,成為“近零碳”居住的示范。 中建海龍的科技實力,更藏在看不見的數字脈絡里。項目建設依托集成數字交付(IDD)模式,通過BIM技術打通設計、生產、運輸、施工、資產交付和管理六個環節,融合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慧運輸、智能施工、智慧運維等,定制全生命周期智能建造方案,為北京等城市提供一個新的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的多贏樣本。 作為北京首個裝配式危舊樓改造項目,樺皮廠8號樓的成功,本質是中建海龍技術方案對城市更新難題的系統性破解。針對老城區“場地小、環保嚴、工期緊”的共性痛點,其模塊化技術實現“原拆原建”不占周邊用地,IDD管理解決多部門協同效率問題,為同類項目提供了可復制的“科技方案”。 “紅黃金碧、青院素城”的新樓風貌下,是中建海龍用科技重新定義“好房子”的內涵:它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更新,更是建造方式、居住體驗、城市治理的全面升級。 從住建部的經驗推廣到居民的口碑相傳,中建海龍以C-MiC技術為支點,正在撬動城市更新的“科技杠桿”。這場始于胡同深處的技術實踐,已然成為中國新型建筑工業化的生動注腳——用創新讓老城市煥發新活力,讓“好房子”真正走進百姓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