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札記——關于自然、社會、人生問題的思考,每周一、三、五 晚上20點發布3篇原創文章或視頻。思想性和時事性相結合,期望為讀者提供一個精神家園,大家思想碰撞、心靈互動。歡迎投稿,敬請關注、閱讀、分享、評論! 一起跑步的朋友老楊新書出版,題目是《看遍中國博物館》,最近他在公眾號分享了自己過去幾年寫書的經歷,其中談到了粉絲的認可,從小學生到大學教授都有,同時他在利用自己的特長和知識幫助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巨大的快樂和滿足。 ![]() 很多朋友都會抱怨日常生活找不到做事的樂趣,我和老楊認識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發現他不管是跑步,還是做視頻號,還是寫書分享,都樂在其中,讓人欽佩!其中的智慧,值得學習。 1. 找到自己的“北極星” 李白將進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天生不同,有些人樂觀通達,適合與人打交道,有些人敏感細致,關注細節的工作。老楊畢業于北大中文系,資深媒體人也是文博專家,對于歷史和文物有著強烈的愛好和興趣,同時他很樂于和別人分享。 最近在讀美國人工智能科學家李飛飛的個人傳記《我看見的世界》,李飛飛被人熟知是在今年世界智能大會上的開場演講,她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發展人工智能的全球倡議,推動物理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跨領域的研究也讓她成為少有的美國工程院、醫學院和藝術與科學院三院院士,通過ImageNet等多個人工智能項目推動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貢獻,被稱為世界人工智能的“教母”級人物,同時也是谷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 ![]() 她的成就背后來自于聰明才智和執著努力,更來自于對于所從事科學領域的熱愛和專注,甚至來自于她對于研究本身的熱愛。 她在自己的書中多次將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比作自己的那顆“北極星”,為了它,哪怕追到天涯海角,也毫不猶豫。 ![]() 2. 專注和持續積累 莊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要掌握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所以我們知識增加的過程,也是一個持續鑒別和選擇的過程。 任何學科任何知識門類都是一座巨大的知識庫,凝聚了整個人類成千上萬人的日積月累的沉淀,窮一生之力可能都難以精通,更不用說成為跨學科跨領域的多面手。 如何去過一個有意義有成就的人生,努力之外更多取決于選擇。 ![]() 面對世界的紛紛擾擾熙熙攘攘,尤其是當下社會的的信息爆炸、各種手機app搶奪我們的碎片化時間,適當的做減法,去聚焦和沉淀 翟海潮老師最近的一篇分享“做好人生的加減乘除”中講到了“減法”,也有著類似的道理,人生要刪繁就簡,去關注真正有價值重要的人和事:個人能力的提升、健康的身體、幸福的家庭、熱愛的事業。 這道非常簡單的“計算題”我們很多人都忽略了,我們往往傾向于做加法:不斷的積累知識,接觸更多的領域,而忽視了最重要更根本的事情,有些人更像是“下山的小猴子”,不斷去追逐熱點,到頭來往往所得寥寥。 ![]() 這并不是說我們不要去追求熱點,技術和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但是要結合和聚焦自己的專業,比如人工智能、比如數字化、比如金融科技,抓住趨勢去順勢而為,厚積薄發。 3. 找到更好的人生活法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不管是前面的老楊,還是李飛飛,推動他們不斷去行動的還有利他和奉獻精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專注自己的興趣愛好固然讓人愉悅,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我們的行為必然會影響到身邊更多的人,把自己的專注和專業放到一個更大的社會框架下去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在這個實現個人社會價值過程中所收獲的快樂往往更加有意義。 ![]() 儒家所說的“修齊治平”也是一條實現個人價值活好自己人生的必由之路吧,我們個人天賦、能力和機遇不同,但是我們的生命就像是一個虛擬游戲的升級路線,處于不同等級不同階段的我們面對的挑戰和機會也各不相同,能力越大,所擔負的責任必然也會更大。 專注——它不僅是通往專業深度的階梯,更是滋養內心快樂的源泉。在信息洪流與紛繁誘惑的時代,主動“做減法”,聚焦核心能力與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是避免迷失、實現厚積薄發的關鍵。而這份專注所帶來的價值,最終在服務他人、貢獻社會的利他實踐中得到升華,實現了個人快樂與社會價值的共振。 ![]() 保持專注,不僅關乎效率與成就,更是一種能帶來持久幸福與意義感的人生活法,引導我們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深度與廣度兼備的精彩。 歡迎大家提問、留言、評論、轉發! 往 期 推 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