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活一件事”40條方式方法與技巧 作者:Ashida 平時寫東西,是不是常遇到這種情況,明明是件挺帶勁的事兒,寫出來卻干巴巴的,跟念說明書似的?讀者看了直眨巴眼,壓根get不到你當時的激動、委屈或者好笑?其實啊,“寫活一件事”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難在得有耐心摳細節,容易在素材就在咱身邊,早上攤雞蛋的油星子、路上遇見的流浪貓、跟人拌嘴時的臉紅脖子粗,都是能寫活的事兒。關鍵是別端著,把那些看見的、聽見的、摸過的、心里琢磨的,原原本本地寫下來,再加點“五感”“細節”“情緒”這些小料,事兒自然就活了。 重點內容導讀: 第一、大事兒是由無數小事兒堆起來的,那些不起眼的“碎渣子”,一個小動作、一句半截話、個沒用的物件,恰恰是讓事兒活起來的關鍵。 第二、寫事兒最忌“沒感覺”,得讓讀者眼睛看見、耳朵聽見、鼻子聞見、舌頭嘗到、手摸得著,這事兒才能立起來。 第三、寫事兒不能一竿子到底,得有快有慢——著急的地方飛著寫,動人的地方停下來磨,就像看戲有緊有松,才讓人跟著揪心。 第四、事兒是死的,人是活的,寫事兒得把當時的心跳、喘氣、發慌都寫進去,讓讀者跟著你笑、跟著你酸。 第五、同一件事,站在自己、別人、甚至物件的角度看,味道完全不一樣。換個視角,事兒就有了新意思。 第六、有些小法子,像給菜加鹽,不起眼,卻能讓味兒一下子出來。這些“小料”能讓事兒更有嚼頭。 第七、別總想著寫驚天動地的大事,生活里的小事,第一次騎單車、跟人吵了架又和好、蹲在路邊看螞蟻,寫好了比大事還動人。 第八、太平淡的事兒沒人看,得有點小沖突,吵架、誤會、意外,解決沖突的過程,最能寫出人的性情。 第九、寫活一件事,不光要學方法,還得知道哪些坑不能踩。避開這些雷,寫出來的事兒才不“隔應”。 一、摳細節:小事兒見真章,別漏“碎渣子” 1.動作分解法:把一個動作拆成好幾步 別寫“他喝水”,寫他“手往桌上摸,指尖先碰到杯沿,捏著杯子轉了半圈,杯底在桌上磨出'吱呀’聲,仰頭時喉結動了三下,放下杯子時灑了兩滴水在褲腿上”。舉例:奶奶納鞋底,先把針在頭皮上蹭兩下,瞇著眼穿進布眼里,線拉到一半,手指頭在嘴邊蘸點唾沫,捏住線頭搓搓,再猛地一拽,線“嘣”地繃緊,針腳在布上鼓出個小疙瘩。她手上的頂針被磨得發亮,像個小銀圈。 2.物件特寫法:讓“沒用的東西”說話 事件里的小物件——掉了漆的鋼筆、皺巴巴的票根、缺角的碗,寫它們的樣子,就能看出這事兒的來龍去脈。舉例:爸爸的工具箱里,有個螺絲刀頭歪了,木柄上全是小坑,那是我小時候學修自行車,他握著我的手擰螺絲,沒扶住,螺絲刀磕在車架上,柄上撞出個三角坑。現在那坑還在,摸上去硌手,像塊沒長好的疤。 3.環境碎寫法:寫周圍“不相關”的東西 別只寫事兒本身,寫旁邊的樹影晃了晃、桌上的報紙被風吹起一角、遠處傳來的叫賣聲,環境活了,事兒就有了“窩”。舉例:跟同桌吵架時,窗外的蟬正叫得歡,聲音尖得像指甲刮玻璃。她的鉛筆盒沒關嚴,露出半截橡皮,是我上次借她用,被她咬了個牙印的那塊。講臺上的粉筆灰被風吹起來,在陽光里飄,像一群白螞蟻。 4.對話截段法:別寫完整對話,留半截 生活里的話哪有那么多完整的?寫“'你咋才來’'路上……’'別解釋了,趕緊的’”,比寫一長段對話更真實。舉例:在公交站碰見王老師,她手里拎著菜,“放假沒出去玩?”“嗯,在家……”“挺好,記得把作業……”車來了,她揮揮手“上車吧”,后半句被關門聲吞了,我猜是“寫完”。 5.表情細描法:別只寫“笑了”“哭了” 寫眼角的皺紋擠成啥樣、嘴角是往上翹還是往下撇、有沒有咬著嘴唇,甚至是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卻沒掉下來的樣子。舉例:弟弟摔了新買的玩具車,嘴撇了撇,先是眉毛皺成個疙瘩,眼淚在眼眶里轉了三圈,手攥著車轱轆,指節都白了,最后“哇”地哭出來,鼻涕泡吹得老大,掛在鼻尖上顫。 二、抓感官:讓事兒有“五感”,讀者像親歷 6.視覺聚焦法:死盯著一個細節寫 別啥都寫,就挑事件里最扎眼的一個畫面,比如媽媽炒菜時濺起的油星子、雨天里鞋跟陷進泥坑的瞬間,把顏色、形狀、動靜寫細。舉例:那天在菜市場,賣豆腐的大爺掀開木蓋子,白凈的豆腐上還沾著點布紋印,水珠順著邊緣往下滾,在木托盤上積成小水洼,陽光一照,亮得跟撒了碎銀子似的。他拿刀劃下去,“噗”地一聲,豆腐裂開的地方冒著涼氣,白得晃眼。 7.聽覺放大法:讓聲音帶情緒 別只寫“他說了句話”“有聲音”,得寫聲音的調子——是急得發顫,還是慢得像拖著棉花,甚至能從聲音里聽出喘氣聲、咬牙聲。舉例:鄰居張嬸站在樓道里喊她家娃,“小寶——回家吃——飯——嘍”,頭兩個字喊得脆,中間“吃”字拖得老長,尾音往上挑,最后那個“嘍”字飄在空中,被風刮得顫悠悠的,樓道里的聲控燈跟著亮了三層。 8.嗅覺勾連法:用味道帶回憶 氣味最能勾人,寫事兒時加一句當時的味兒,比如舊書的霉味、新摘的黃瓜味,哪怕是臭的,也能讓人一下扎進場景里。舉例:整理爺爺的舊箱子時,一掀開蓋,一股味兒撲過來——有樟腦丸的沖勁,混著點煙葉的焦香,還有老木頭受潮的悶味。我想起小時候蹲在他腳邊,看他卷煙時,這味兒就繞著我轉,連帶著陽光曬過的被子味,都裹在一塊兒。 9.味覺點睛法:一口嘗到事兒的滋味 別光寫“好吃”“難吃”,寫具體的口感——是酸得牙倒,還是甜得粘嗓子,甚至能嘗到當時的心情,比如急著吃燙餃子時舌尖的麻。舉例:第一次吃楊桃,切成星星狀的片兒放進嘴里,先是有點澀,像啃了口沒熟的梨,接著冒出來的甜是淡的,帶點水腥氣,嚼到最后,舌頭上像敷了層薄冰,涼絲絲的。表妹在旁邊笑,說我吃的樣子像吞了只螢火蟲。 10.觸覺還原法:寫出觸摸的質感 寫觸摸到的感受——是糙得磨手,還是滑得抓不住,溫度也得寫上,比如冬天的鐵欄桿粘手,夏天的石頭燙屁股。舉例:摸老家院墻上的爬山虎藤,老藤像爺爺的手指頭,硬邦邦的,皮糙得能刮下渣,新抽的嫩芽卻嫩得能掐出水,滑溜溜的,捏在手里像攥著根綠玻璃絲,涼絲絲的。 三、控節奏:讓事兒有快有慢,像走路帶勁 11.慢鏡頭法:把一秒鐘寫成一段話 遇到關鍵瞬間,比如摔跟頭、接過錄取通知書,放慢速度,寫每一個小動作、每一絲感覺,讓時間“停”一下。舉例:風箏線斷的那一刻,我盯著線軸轉得越來越快,線像條銀蛇竄上天,風箏在風里晃了晃,先是尾巴往下垂,接著整個身子歪過來,打了個旋,然后頭朝下扎,越墜越快,最后“啪”地砸在麥地里,驚飛了三只螞蚱。 12.快剪接法:用短句堆出緊張感 寫著急、慌亂的場景,用短句子,一句一個動作,別加修飾,像打快板似的,讓人喘不過氣。舉例:下雨了。跑。書包往頭上頂。鞋踩進水坑。濺了一褲腿泥。前面有屋檐。沖過去。撞著個人。“對不住”。抹把臉。是同桌。她也笑。 13.留白停頓法:關鍵處故意不寫 寫到最激動、最難過的地方,突然停下,寫點別的——比如窗外的云、手里的杯子,讓讀者自己琢磨那沒說出來的勁兒。舉例:媽媽說爺爺走了的時候,我正啃著蘋果。蘋果有點澀,咬了一半,放在桌上。陽光從窗縫鉆進來,在蘋果皮上劃了道亮線。那道線慢慢移,移到桌角,沒了。 14.重復強調法:反復寫一個詞、一個動作 想突出某個情緒,就重復——比如“冷”“他沒來”,重復幾次,那股勁兒就出來了。舉例:等他來。站臺的燈亮了。等他來。賣烤紅薯的走了。等他來。風卷著葉子跑。等他來。最后一班車開走了。等他來。 15.對比反差法:用環境和心情反著寫 高興的時候寫點不那么美的,難過的時候寫點熱鬧的,反差越大,情緒越顯。舉例: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天特別藍,云白得像剛彈的棉花,街上的人都笑著,賣冰棍的阿姨唱著歌。可我站在路口,眼淚就是止不住,砸在通知書上,把“大學”兩個字泡得發皺。 四、融情感:讓事兒帶著“體溫”,別干巴巴 16.心跳外化法:把心里的慌、激動寫成身體反應 別寫“我很緊張”,寫“手心冒汗”“嗓子眼發緊”“心像揣了只兔子,撞得肋骨疼”。舉例:上臺演講前,我攥著稿子的手濕了,紙角皺成一團。后臺的風扇吹著,可后背還是冒熱汗,像貼了塊濕毛巾。聽見報我的名字,腿像灌了鉛,走上臺時,腳底下的地毯軟得像踩在棉花上,聲音出來時,自己都嚇一跳——抖得像秋風里的葉子。 17.回憶勾連法:寫事兒時扯出過去的片段 寫現在的事兒,突然想起以前類似的場景,比如“現在他給我夾菜的樣子,像小時候我掉了牙,他把魚肉挑了刺喂我”,讓情感有根。舉例:喝著表哥煮的姜湯,辣得舌頭發麻,突然想起小時候發燒,他背著我去醫院,也是這么冷的天,他的圍巾裹著我,嘴里呼出的白氣打在我臉上,跟現在這姜湯的熱氣似的,暖烘烘的。 18.小事動情法:用特小的事兒藏大情緒 別光寫“我很愛他”,寫“他總把蘋果削成小塊,擺成小太陽的樣子”,小事里的心意比喊口號實在。舉例:爺爺走后,整理他的抽屜,發現一沓藥盒,每個盒子里都塞著塊水果糖,有橘子味的、草莓味的。我想起每次去看他,他都從兜里摸出糖給我,說“甜的,治哭”。現在糖紙都發脆了,剝開一塊,舔了舔,甜得發苦。 19.遺憾補寫法:寫“沒做成”的事兒 遺憾的事兒最難忘,寫當時“要是再……就好了”的想法,比如“要是那天我追出去,就能跟他說上最后一句話了”。舉例:搬家那天,鄰居李奶奶站在門口看,我忙著搬箱子,沒跟她多說幾句。等車開了,從后窗看見她還站在那兒,手里攥著袋我愛吃的薄荷糖——上次我說過這糖提神。車拐彎時,糖袋在風里晃了晃,我才想起忘了跟她說“常來玩”。 20.慶幸強調法:寫“還好”的瞬間 寫“還好沒錯過”“還好他在”的慶幸,比如“還好那天我多等了五分鐘,不然就見不到他最后一面了”。舉例:暴雨沖垮了小橋,我被困在河對岸,正著急,聽見“突突”聲,是張叔開著他的舊拖拉機來接我。他把車停在水邊,喊“上來”,我踩著泥濘爬上去,車斗里還留著上次拉化肥的土腥味。坐在他旁邊,聽著發動機響,心里想:還好有他。 五、換視角:站在不同“位置”看,事兒變個樣 21.第一人稱“我”視角:鉆進自己心里寫 寫“我”的看見、聽見、胡思亂想,哪怕是錯的、傻的,越真實越動人。舉例:我以為那只流浪貓會跟著我回家,就把火腿腸掰成小塊,一路丟。它跟了三條街,眼睛在路燈下亮得像玻璃球。到樓下時,我回頭招手,它卻蹲在垃圾桶旁邊,舔了舔爪子,沒動。我站了半天,腿都麻了,它還是沒動。 22.第二人稱“你”視角:像在跟人聊天 用“你”來寫,像在跟讀者說悄悄話,比如“你記得不,那年夏天,咱們在小河邊摸魚,你踩滑了,一屁股坐在泥里”。舉例:你肯定忘了,那次暴雨沖垮了村口的小橋,你背著我蹚水過去,水沒過你膝蓋,你走一步晃一下,嘴里還哼著跑調的歌。我趴在你背上,聽見你喘氣聲越來越粗,像風箱似的。 23.第三人稱“他/她”視角:站在旁邊看別人 寫別人的動作、表情,別猜他在想啥,讓讀者自己品,比如“他把那封信看了三遍,疊成方塊,塞進襯衫口袋,拍了拍,才走”。舉例:張大爺每天都在公交站撿塑料瓶,佝僂著背,袋子勒得手發紅。有回一個小伙子把空瓶扔給他,他沒接,彎腰撿了地上的廢紙,慢慢捋平,塞進袋子。小伙子愣了愣,把瓶子塞進自己包里了。 24.物件視角:站在東西的位置看 讓桌子、杯子、舊書包當“敘述者”,比如“我是個舊鬧鐘,每天早上六點,準時把他叫醒。今天他沒按停我,就讓我一直響,響到齒輪都累了”。舉例:我是個搪瓷杯,身上印著“勞動最光榮”,掉了三塊漆。主人每天用我泡濃茶,茶漬在我肚子里結了層黃殼。昨天他兒子來了,拿起我,說“這杯子該扔了”,主人一把搶過去,用袖子擦了擦我身上的漆,說“還能用”。 25.動物視角:站在貓、狗、鳥的角度看 用動物的眼睛看世界——貓眼里的人類是“兩腳獸”,狗眼里的世界是“氣味地圖”,簡單又新鮮。舉例:我是那只流浪貓,那個小姑娘給我丟火腿腸時,我聞出她手上有面包香。她走一步回頭一次,辮子甩來甩去。到了樓下,她招手,可那里有只大黑狗的味兒,我不敢去。她站了好久,腳邊的影子被路燈拉得老長,像條尾巴。 六、加“料”:用小技巧讓事兒“冒熱氣” 26.比喻貼土法:用身邊的東西打比方 別用“美得像仙境”這種虛的,用“她臉紅得像剛摘的西紅柿”“他的笑聲像漏風的風箱”,越土越鮮活。舉例:奶奶的皺紋深,笑起來時,眼角的褶子像曬干的橘子皮,一道一道的。可她眼睛亮,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看我的時候,那光能把人裹起來,暖乎乎的。 27.夸張接地氣法:往生活里的“極致”夸 別瞎夸張,夸得符合生活邏輯,比如“他能吃,一碗面呼嚕呼嚕下肚,湯都沒剩,碗干凈得像舔過”。舉例:那天的太陽毒得很,柏油路都曬化了,腳踩上去,鞋底發黏,像踩著塊軟糖。路邊的樹葉蔫頭耷腦,卷得像被人揉過的紙。 28.反話正說法:故意說反話,藏著意思 想說“他真笨”,就說“他可聰明了,把鹽當糖撒進粥里,還說'創新口味’”,帶點小諷刺,更逗。舉例:弟弟可“能干”了,幫媽媽洗碗,摔了三個碗,還振振有詞:“碎碎平安,這是給咱家添福氣呢。”媽媽氣得笑,捏著他的耳朵說:“再添福氣,咱家就沒碗吃飯了。” 29.擬聲詞添彩法:多寫“哐當”“咔嚓”“呼嚕” 聲音詞一出來,畫面就動了,比如“門'吱呀’一聲開了”“他'咕咚’喝了一大口水”。舉例:爺爺劈柴,斧頭“哐當”砍在木頭上,木屑“簌簌”往下掉。他咳了兩聲,“呼哧呼哧”喘著氣,把劈好的柴“咚”地扔進柴房,濺起一陣灰。 30.方言俗語法:加句家鄉話,味兒就對了 寫家鄉的事兒,夾句方言,比如“他瞅著我,說'這娃咋恁實誠’”,一下子就有那股勁兒。舉例:老家的二嬸看見我,拉著我的手不放,“哎喲,這妮子長這么高了,小時候跟個豆芽菜似的,風一吹就倒。”她說著,往我兜里塞了把炒花生,“香得很,嘗嘗。” 七、寫“小事”:把芝麻大的事兒寫出花 31.初次體驗法:寫“第一次”的手忙腳亂 第一次做啥都免不了笨手笨腳,寫那些慌張、出錯、臉紅的細節,比如“第一次煮面條,水沒開就下了,面條坨成一團,像漿糊”。舉例:第一次給爸爸刮胡子,手抖得厲害,刀片剛碰到他下巴,他“哎喲”一聲,我嚇得把刀片扔了,他摸了摸下巴,出血了,卻笑:“沒事,就像被蚊子叮了口。”我蹲在地上撿刀片,眼淚掉在拖鞋上。 32.失誤糗事法:寫自己的“丟人”時刻 糗事最能讓人笑,也最真實,比如“上臺唱歌跑調,臺下笑成一片,我站在那,腳指頭都能摳出個坑”。舉例:在超市試吃蛋糕,沒站穩,一屁股坐在購物車里,車“嗖”地滑出去,撞在貨架上,罐頭“噼里啪啦”掉下來,我手里的蛋糕渣全撒在衣服上,導購阿姨跑過來,先問我“摔疼沒”,再去撿罐頭。 33.等待時刻法:寫“等”的煎熬或期待 等人、等結果的時候,時間過得最慢,寫看表、來回走、胡思亂想,比如“等錄取通知那幾天,郵差的腳步聲成了最好聽的聲兒”。舉例:等媽媽下班,我趴在窗臺數樓下的自行車,一輛、兩輛、三輛……數到第十七輛,媽媽的藍自行車才拐進來。她鎖車時,鑰匙串“叮當”響,我趕緊跑到門口,手放在門把上,等她一敲門就拉開。 34.告別瞬間法:寫分開時的小動作 告別時的沉默、回頭、揮手,比說“再見”更讓人記牢,比如“他上車時沒回頭,我看著車開走,手里還攥著給他沒送出去的糖”。舉例:送表姐去火車站,她進檢票口時,回頭揮了揮手,辮子上的紅繩晃了晃。我也揮手,直到看不見她,才發現手里還捏著她給我的橡皮,是她用了一半的,上面有個牙印——小時候她總愛咬橡皮。 35.意外之喜法:寫突然來的小確幸 寫沒料到的好事,比如“下雨忘帶傘,正著急,同桌把傘塞給我,自己沖進雨里”,驚喜不用大,暖心就行。舉例:加班到半夜,走出辦公樓,發現保安大叔在門衛室留了盞燈,窗臺上放著杯熱水,下面壓著張紙條:“天涼,喝點熱的。”水還溫乎,喝下去,心里像揣了個小太陽。 八、寫“沖突”:有矛盾的事兒才“勾人” 36.吵架細節法:寫吵架時的“煙火氣” 別只寫“我們吵架了”,寫摔東西的聲音、臉紅的樣子、說的氣話,甚至吵到一半突然笑場的瞬間。舉例:跟妹妹搶遙控器,她拽著我胳膊,我死死攥著不放,遙控器“咔噠”一聲掉地上,電池滾出來。她瞪著眼,眼淚在眼眶里轉,我正想說“算了給你”,她突然“噗嗤”笑了——我頭發被她扯得翹起來一綹,像個小犄角。 37.誤會解除法:寫“原來如此”的釋然 先寫誤會時的委屈、生氣,再寫真相揭開的瞬間,比如“我以為他偷了我的筆,后來發現是他幫我收起來了,臉一下子紅了”。舉例:以為同桌故意藏了我的作業本,一整天沒理他。放學時,他塞給我個本子,“早上看你落操場了,怕丟了”。本子上沾著點草屑,是我早上跑步時掉的。我想說“對不起”,他卻塞給我顆糖,“我媽說,吃糖能消氣”。 38.意外應對法:寫突發狀況時的手忙腳亂 寫意外發生時的第一反應——慌了神、硬著頭皮上、有人幫忙,比如“突然停電,我摸黑找蠟燭,卻摸到一只貓,嚇得差點跳起來”。舉例:炒菜時油鍋著了火,我手忙腳亂往鍋里倒水,“轟”的一聲,火苗竄得更高。隔壁劉姐聽見喊聲沖進來,一把關了煤氣,用鍋蓋“哐當”蓋住鍋,瞪我:“傻丫頭,水火不容是這么用的?”她手背上沾了點黑灰,像只小花貓。 39.兩難選擇法:寫“選哪個都難”的糾結 寫心里的盤算——選A會怎樣,選B又會怎樣,比如“手里的錢只夠買一本漫畫或一個面包,肚子餓得叫,可漫畫是新出的”。舉例:揣著攢了半個月的零花錢,站在小賣部門口,左手邊是想吃的巧克力,右手邊是弟弟念叨了好幾天的奧特曼卡片。巧克力的包裝紙在太陽下閃,卡片上的奧特曼瞪著眼。最后捏著錢走了——弟弟昨天幫我背了書包,他比我更需要。 40.和解瞬間法:寫“不打不相識”的暖 寫吵架后和好的小動作——遞顆糖、說句軟話、假裝不經意幫個忙,比如“他把我摔碎的杯子粘好了,雖然還有縫,卻比新的還暖”。舉例:跟同桌冷戰三天,早讀時發現她把我昨天忘帶的筆放在我桌上,筆帽上貼了張小紙條:“這筆寫起來順,借你用。”字歪歪扭扭的,像她平時畫的小鴨子。我偷偷把媽媽給的鹵蛋塞她抽屜里,她上課偷偷吃,嘴角沾了點蛋黃,我假裝沒看見。 九、注意事項:這些坑別踩,事兒才能活 1.別流水賬:別從早到晚全寫上 為啥錯:有人寫事兒,從“早上七點起床”寫到“晚上十點睡覺”,啥都記,結果啥都沒說清,讀者看得犯困。 咋改:挑一件事里最打動人的一個片段寫,比如寫“逛菜市場”,就只寫“跟賣菜阿姨討價還價,最后她多送了把香菜”,其他的不用提。 2.別光說不練:別只喊“我好開心”“我很難過” 為啥錯:光說情緒,不說具體事兒,就像喊“這菜真香”,卻不說是魚香還是肉香,讀者沒感覺。 咋改:用動作、表情、環境代替情緒詞。比如不說“我開心”,說“我攥著獎狀,一路跑回家,書包上的鈴鐺響個不停,見了誰都想笑”。 3.別瞎編細節:細節得真實,不能想當然 為啥錯:有人寫“奶奶在田里插秧”,卻寫“她戴著太陽帽,穿著高跟鞋”,一看就假,因為插秧哪能穿高跟鞋? 咋改:寫自己見過的、經歷過的細節。比如奶奶插秧,應該是“褲腿卷到膝蓋,泥濺了一腿,彎腰時,后背的衣服全濕透了,貼在身上”。 4.別丟了“自己”:別寫得像別人的事兒 為啥錯:有人仿寫別人的文章,學人家的調調,結果寫出來的事兒沒自己的影子,像穿了別人的鞋,不合腳。 咋改:不管學啥方法,都得加進自己的感受。比如學“觸覺描寫”,別照搬“石頭很燙”,寫“那石頭燙得像剛從灶里撈出來,手一摸,趕緊縮回來,指尖還火辣辣的”——這才是你的感覺。 5.別貪多求全:一個事兒寫透,比十個事兒寫淺強 為啥錯:有人想在一篇里寫好幾件事,結果每件事都只寫了個大概,像啃沒煮熟的玉米,費勁還沒味兒。 咋改:一次只寫一件事,把它的細節、情緒、畫面都寫透。比如寫“一次停電”,就寫蠟燭的光、媽媽摸黑切菜的樣子、一家人圍著蠟燭聊天的笑聲,一件事寫活了,比寫十件事強。 ▼【寫作技法精講40煉】 (終身買斷制,永久研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