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每到節假日,到處都是“人從眾”。 非假日,出游的人多半是老年人,大家稱其是重要的“銀發經濟”。 也有很多人認為,旅游可以調整心態,實現詩和遠方的夢。 帶著各種美好的愿望,一大批人從退休開始,就游山玩水。 “吃一塹,長一智”,過了七十歲之后,曾經旅游多年的老人,就明白了,普通人外出旅游,是毫無意義的。 01 很多旅游的老人,在某個角度上,成為了別人眼里的“一件商品”。 我們看來自“環球網”的兩條信息,看老年人旅游中,各種消費狀態。 第一條信息,說老人去旅游,看到了海邊的房子,沖動之下,買房,還背負了房貸。 第二條信息,說老人去境外旅游,買了很多東西,結果發現,這些東西比國內更貴。一路上,又承擔了其他的消費,這看起來花錢不多的旅游,掐算一番,價格就不便宜了。 很多老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如何旅游,只是盲從他人的做法。 跟著一個大團隊,去看有名氣的地方,感受不同的城市。 整個外出的流程,也不清楚。 直到自己要掏錢的時候,才明白了什么,但看大家都這樣消費,自己也跟上去。 在一些購物店,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有,和本地的商品,大不一樣。于是,想著買幾樣,給孩子玩一玩,自己做紀念。 過了幾個購物店之后,老人的錢包,就掏空了。 老人只想,要去旅游,該出去走一走。曾經工作多年,也確實累了,又沒有時間。而退休之后,“自己去旅游”卻成了他人想要的一筆財富,很意外。 02 不好好讀書,連游玩都沒意思。 兩個老人去故宮游玩。 其中一個老人,饒有興致地說:“這個書房,康熙用過,里面發生了很多的故事......” 老人在房子前,尋找了很多歷史的痕跡。 對于一些文字解說,老人也是認真讀。 另一個老人,顯得很不耐煩:“就是幾間老房子,有什么好看,快走。” 對比之下,第一個老人更適合旅游,并且享受到了旅游的樂趣,真正增長了知識。 還有一些老人,到任何地方,就是使勁拍照,擺出各種姿勢,證明自己到此一游。 拍照之后,還好好沖洗出來,做成相冊。一開始會看看相冊,后來就擱起來,灰塵都很厚了。 若干年之后,老人過世,相冊大概率被子女丟到垃圾桶里去。 至于老人在一路上,聽到導游講解了什么,那也是大眾化的臺詞,導游已經背誦過無數次了。 旅游就等于打卡,就是沖著景區的名氣,就聽了幾個導游背誦了臺詞。同時,曬了很猛烈的太陽,或者吹了很大的風,淋雨一頓。 旅游回來之后,因為景點太多,大部分的景點,名字都沒有記住。 這樣的旅游,意義是什么?也說明了一點——不好好讀書,旅游都沒有意思。 我們看明代徐霞客的旅游經歷,會發現,為什么旅游也可以改變命運了。 徐霞客每到一個地方,都和當地人交談,記錄整個旅游的過程。 對一些地貌,他研究形成的過程,尋找地方的文獻記錄。 他也反復琢磨,形成自己的觀點。 比方說,徐霞客到衡陽旅游,停留了55天,多次到衡山,拜謁南岳廟宇,尋訪回雁峰,游覽來雁塔。他寫下“雁到衡陽不南飛,客到南岳不思歸”。 雖然我們不一定要成為徐霞客,但是要學習徐霞客的旅游態度。別把旅游,和走馬觀花,變成一件事。 03 一大批老人,錢花完了,開始懊悔,子女也埋怨。 和我同一個小區的劉大爺、王奶奶夫妻,退休當時,還退到了幾十萬的住房公積金。 拿著幾十萬,老夫妻很興奮,連續三年,都外出旅游。 走南闖北,錢花掉了。 老夫妻到了七十多歲,病痛來了。動不動就住院,花幾千幾萬。錢也顯得捉襟見肘。 在劉大爺一次住院時,要兒子墊付醫藥費。兒子準備掏錢,但是兒媳怒不可遏地指責:“天天旅游都可以,憑什么要我們出醫藥費......” 聽了兒媳的話,兒子默默收起錢包,劉大爺王奶奶都沉默了。 多數的老人,不是大富豪,如果旅游開銷大了,存款沒有幾個,那七八十歲之后,養老問題,還是會很尖銳。 別看老人有退休金,在某些時候,退休金是不夠的。如果問子女要,這臉色不好看。
在身體好,手里有錢的時候,想一想身體不好,錢也緊巴巴的時候,這是很有必要的。 還要想一想,老人自己過得好,子女過得好不好,別在最后,旅游的費用變相地給了子女。 04 退休了,老人要不要去旅游,用什么方式去旅游,需要認真思考和謀劃。 在金錢方面,應該把養老,旅游,治病的情況,綜合起來看。應該在預留養老錢的基礎上,去適當旅游。 主動拒絕消費陷阱,和周圍人的攀比。大筆開銷,應該緩一緩,多問一問子女的態度。 再說了,旅游不要和花錢直接畫等號。應該是可以低消費,追求詩和遠方的。 在景點方面,應該多想一想,自己去哪里,確實是追夢。多讀書,提升自己旅游的認知,對歷史文化多深度研究。 《小王子》中寫道:“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要用心去看。” 心中有一片風景,有快樂,出門去買菜,逛公園,都是最好的旅游。 找到了旅游的意義,你就不是普通人了。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