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成功人士在受邀參加母校的一次畢業典禮時說:“我沒有什么成功的經驗要告訴大家,因為我認為重要的不是獲得“新經驗”,而是記住'老教訓’。比如,早餐要吃好,要疊被子,有需要時要求助,要及時付賬單……” 的確,比起新經驗,這些老的教導、訓誡對我們的人生應該更有借鑒和指導意義。同學們,你們剛剛經歷了自己的成人禮,即將走向人生的新里程,你對“新經驗”與“老教訓”有怎樣的思考和認知?請你聯系現實人生,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和認識。 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除詩歌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 老教訓:歲月長河中的永恒航標 那位成功人士在畢業典禮上的發言令人深思:重要的不是獲得'新經驗',而是記住'老教訓'。早餐要吃好,要疊被子,有需要時要求助——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準則,實則是人類文明積淀下來的智慧結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追逐著層出不窮的新鮮事物,卻常常忽略了那些穿越時間長河而不朽的基本道理。這些老教訓如同古老星座,雖然遙遠,卻始終為迷途者指引方向;它們像陳年佳釀,歷久彌香;它們是前人用無數試錯換來的珍貴遺產,值得我們珍視與傳承。 老教訓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正因為它們經過了人類集體經驗的反復驗證。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規則,在不同文明中都有相似的表述;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至今仍是修身養性的至理名言。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堅持'認識你自己'的箴言,這個老教訓在當代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科學驗證。法國思想家盧梭曾說:'最偉大的真理往往是最簡單的,同樣,最偉大的人物常常是最樸實的。'老教訓的價值不在于其形式的新穎,而在于其內涵的永恒。就像古老的羅盤,雖然構造簡單,卻能在茫茫大海中指明方向;又如傳統節氣,雖源于農耕文明,卻與現代氣象科學驚人地吻合。這些穿越時空的智慧,構成了人類文明的基石。 然而,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新奇崇拜,常常使我們輕視這些基本道理。我們追求速成、捷徑,卻忘記了'欲速則不達'的古訓;我們沉迷于碎片化信息,卻拋棄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治學態度。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警告:'我們發明了幸福,最后一代人卻因此變得淺薄。'當代年輕人焦慮于追逐每一個新潮流,卻忽視了培養持之以恒的品質;我們熱衷于討論前沿理論,卻連基本的待人接物之道都日漸生疏。這種現象不禁讓人想起老子的話:'大道至簡',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細節中。疊被子看似小事,卻能培養一個人的條理性;按時吃早餐不僅是健康習慣,更是一種自律精神的體現。 成人禮象征著從青少年向成熟個體的轉變,在這個人生節點上,我們更應當珍視那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老教訓。曾國藩的'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教導我們勤勉;《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提醒我們自省;西方諺語'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同樣強調了勤奮的價值。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似教導,揭示了人類共通的生存智慧。法國作家圣埃克蘇佩里在《小王子》中寫道:'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同樣,真正有價值的道理往往樸實無華。將老教訓內化為日常實踐,比追求表面的新鮮經驗更能塑造一個人的品格。就像古老的橡樹,雖然生長緩慢,卻因根系深厚而能抵御風雨。 站在人生新起點上的我們,應當以謙卑之心對待前人智慧,同時以開放態度擁抱時代新知。老教訓不是束縛創新的枷鎖,而是我們前行的穩固基石。英國詩人艾略特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指出:'傳統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通過艱苦努力才能獲得的東西。'真正的智慧在于將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創造性結合,讓那些永恒的真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光彩。當我們學會在變革中堅守根本,在創新中不忘傳承,我們的人生才能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如同一條既扎根大地又仰望星空的河流,在歲月長河中穩健前行。 ![]()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0-語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