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今天咱們不繞彎子,單刀直入聊聊內家拳最基礎、也最要命的一關——力關!別以為你擼鐵擼得多,肌肉塊頭大,或者練拳年頭久,就真懂這個“力”了。內家拳的“力”,跟你平常理解的,可能差了十萬八千里!這關不過,后面什么氣啊、意啊、神啊等等,全都是空中樓閣,白費功夫! ![]() 一、內家拳的力,不是肌肉的蠻勁兒! 先得把你腦子里根深蒂固的觀念給掰過來!很多人一聽說“練力”,馬上想到的就是健身房那套:臥推多少公斤,深蹲多重,二頭肌鼓多高。這路子,在外家拳里可能管用(注意,是可能!),但在內家拳里,方向就錯了! 《太極拳論》開宗明義:“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這話說得夠直白吧?靠蠻力欺負人、靠速度快打人,那是天生的本能,不算本事!內家拳要練的“力”,是超越這個層次的“學力”,是通過特殊訓練方法獲得的勁! 那么,誤區在哪里?過度依賴局部肌肉緊張發力,必然導致動作僵硬、轉換不靈、氣血阻滯、消耗巨大。想想你咬牙切齒一頓輸出后,是不是氣喘如牛?內家要的是“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力量如長江大河,連綿不絕,用最小的消耗發出最大的效果。 ![]() 二、根基:力從地起,腰為主宰 內家拳的力,源頭在哪?腳!大地!這是根本中的根本! “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十三勢行功心解》) 這十六個字是金科玉律!你的勁,不是胳膊掄出來的,是腳蹬地,借助大地的反作用力,通過腿的傳導,在腰胯這個總樞紐進行轉換、整合、放大,最后才傳遞到手(或攻擊點)上發出去的! 不信?試試這個:雙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膝蓋微屈,全身放松。想象有人從正面推你胸口。如果你只用上半身肌肉去頂,很容易被推倒。現在換種方式:腳趾微微抓地,感覺力量從腳后跟蹬起,順著小腿、大腿后側往上走,同時兩腎(腰眼)微微向后、向下“坐”(不是撅屁股!),命門(后腰)微微向后撐開,形成一個穩固的“拱形”支撐。這時再讓人推你胸口,你會發現穩如磐石!這就是“蹬地、轉腰”帶來的初步整勁體驗。力量從大地借來,經腰整合,貫穿全身。 ![]() 三、樞紐:腰胯一轉,力貫周身 打個比方:如果說腳是發動機,那么腰胯就是變速箱和傳動軸!它的轉動(擰轉、折疊、開合),是整合全身力量、改變勁力方向、發出致命一擊的核心! “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太極拳論》) 發不出勁、站不穩?毛病十有八九出在腰腿上!“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十三勢歌訣》) 時刻關注腰的狀態,保持小腹松靜,能量自然充盈。 無論是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形意拳的直進崩炸、還是八卦掌的擰旋走轉,腰胯的瞬間擰轉、開合、塌縮是關鍵發力源。比如一個簡單的掩手肱捶(陳氏太極),絕不是胳膊掄圓了打出去,而是: 1. 腳蹬地(力起于根)。 2. 轉腰(擰腰轉胯) (力發于中節,整合)。 3. 松肩墜肘,力達拳面(力傳導于梢節)。 整個過程,手臂相對放松,像個鞭梢,力量是由腰胯的旋轉甩出去的!這就是“節節貫穿”。 ![]() 四、傳導:松肩沉肘,力達四梢 力量從腰胯整合好了,怎么高效地輸送到打擊點?秘訣就在于松開你的“關卡”!肩、肘、腕,這些關節一旦僵硬緊張,力量到這里就被堵住、消耗、反彈了。 “沉肩墜肘”、“松肩沉肘”、“肩要松,肘要墜”... 這類要求在內家拳譜里反復出現,絕非偶然。“力(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 強調的也是勁力的連綿和傳導的順暢,不能卡在關節處斷了。 想知道如何做到?時刻警惕聳肩!無論站樁、行拳還是發力,雙肩要有意識地向兩側、向下“松開、沉落”,想象肩胛骨微微向下、向前“鋪開”。肘尖永遠有微微向下、向外的“墜意”。手腕要靈活而穩定,不僵不軟。這樣,力量從腰胯發出,毫無阻礙地直達指尖、拳面、掌根(四梢),形成穿透性的打擊效果。試試用這種狀態輕輕推墻,體會力量從腳到腰到肩肘手貫穿的感覺。 ![]() 五、整合:內外相合,形正氣順! 力關的修煉,絕非只練筋骨肌肉。它必然伴隨著內在氣息的調整、意念的引導和整體結構的協調,這就是“內外相合”。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太極拳論》) 心念專注引導內氣下沉(非玄學,指呼吸深沉、膈肌運動、腹壓穩定),讓力量能沉實、透達;氣息順暢則身體運轉靈活,發力自然隨心所欲。“身法正者,周身血脈筋絡舒暢,氣自流通。” 形體結構正確是氣血順暢、力量通達的基礎。 要點: 形正: 頭正頸直,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尾閭中正。骨架如寶塔,節節對準,才能承重發力。 氣順:呼吸自然深長,與動作開合、蓄發相配合(開吸合呼,蓄吸發呼是普遍規律)。發力瞬間常配合短促的“哼哈”之氣(丹田瞬間鼓蕩),助力也助通。 意到:意念專注在動作的走向、勁路的傳導、打擊的目標上。意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到。想象力量像水銀一樣無孔不入地流動。 ![]() 結語:力關是基石,松沉是鑰匙 說透了力關,核心就一句話:摒棄局部蠻力,追求整體勁力!它的根基在腳與大地的連接,樞紐在腰胯的靈轉,傳導在肩肘的松沉,奧義在內外三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練力關,本質就是練“松沉”二字。松不是軟,是卸掉不必要的緊張;沉不是死,是力量扎根大地、貫通周身。 這關練明白了,你打出的拳,就不再是胳膊勁,而是全身整勁,是“千斤不壓身,一觸即爆發”的穿透力。這才是內家拳力關的真諦!后面的氣關、意關、神關等等,都是建立在這塊堅實基石上的高樓。力關不破,終身門外!各位同好,咱們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