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河北人沒吃過河北九大名面?可惜了 ![]() 燕趙,這片畿輔之地,北接草原,南銜中原……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引入游牧風味,張騫通西域帶來胡瓜、胡麻落地河北, 漢代已有“黃瓜宴”的雛形。 元代以降,京畿地位使宮廷御膳與民間煙火在此碰撞,保定直隸官府菜應運而生, 其“汪油抱汁、明油亮芡”的技法,將白菜豆腐燴出海參魚翅的貴氣, 如李鴻章燴菜以槐茂甜面醬調和南北食材,堪稱飲食外交的佳話。 ![]() 白洋淀的雜魚鐵鍋燉,讓蘆葦蕩的鮮氣漫過玉米餅; 承德壩上的莜面窩窩,裹著口蘑湯的醇厚; 河間驢肉火燒酥脆如詩,將游牧的豪放與農耕的細膩揉進麥香。 蘇軾在定州任上,以蕎麥面熬制燜子賑災,留下“青斑照匕箸,脆響鳴牙齦”的詩句; 元曲雖未直言,卻可想見運河畔“羊腸湯配窩頭”的市井煙火。 八大碗宴席上,扣肉與丸子堆疊著待客的熱忱; 年節時的缸爐燒餅,“火炎烘就天穹頂”的勁道里藏著對土地的敬畏。 ![]() 驢肉火燒和牛肉罩餅,那可是響當當的“冀味雙絕”! 驢肉選的是2-3歲的小驢,用二十多種香料慢燉八小時,肉爛而不柴,咬一口直冒油花兒。 再瞧牛肉罩餅, 陜西黃牛的肋條肉,配上四十年的老湯,套湯古法熬得透亮。 餅是手工撕的荷葉餅,澆湯三次才入味,最后撒把蔥絲,那叫一個“湯膩乎兒,口兒適中”。 這兩種吃食,一個是酥香滿口,一個是湯濃餅滑,都是河北人“賽”得很的美食。 其實,除了驢肉火燒,牛肉罩餅之外,這10大面條更是一絕! ![]() 石家莊牛肉板面 原是安徽太和的羊肉板面,經冀中平原"落地生根"后, 愣是讓石家莊人給"改頭換面"成了牛肉版。 您瞅這面,寬得跟褲腰帶似的,師傅抻面時"啪啪"摔案板的動靜, 街坊四鄰聽見就知道準是板面攤支棱起來了。 老饕們講究"一紅二白三綠",紅是炸得焦香的辣椒油,白是筋道的面條,綠是翠生生的芫荽。 湯頭用牛棒骨熬足八小時,再潑上滾燙的辣椒油,那叫一個"得勁兒"! 石家莊人吃板面必配倆鹵蛋, 再蹲馬路牙子上"哧溜"一口面,"哈"一口冰峰,這日子才叫"中不中"? 如今這碗面早成了城市符號,2019年還上過《風味人間》。 您要問做法?面粉加鹽堿水揉成團,摔打成二指寬的面條,牛油炒香二十多種香料, 最后撒把曬得發蔫的辣椒——這味兒,保準讓您吃完直咂摸嘴:"真不賴!" ![]() 承德撥御面 這面原叫撥面,乾隆二十七年秋狩木蘭圍場時,途經此地,當地姜家兄弟用龍泉水和蕎麥面,配老雞湯、榛蘑丁、木耳給他做了碗撥面。 老皇帝掀開銀蓋兒一瞅,面條白得跟雪似的,細得賽銀針, 嘗兩口直咂摸嘴:"潔白如玉,賽雪欺霜!"當場賜名"撥御面",還賞了姜家兄弟二十兩銀子。 這面的講究全在"撥"字上。 蕎麥得選張三營特有的白蕎麥,去黑皮留芯兒磨成面, 和面時冬用三分之一滾水燙,夏用四分之一,全憑老師傅手上的感覺。 搟成尺寬的面餅,用雙把撥刀一壓一挑,三棱形的面條就跟變戲法似的滾出來,煮好了澆上雞湯鹵,那叫一個香得透亮! 如今這撥御面可是省級非遺,鎮上徐春華她們撥面,一刀下去150根面條不差分毫。 老食客都知道,吃面得配二鍋頭,這叫"皇家獵勇酒,百姓長壽面"。 ![]() 武安拽面 是河北邯鄲武安獨有的面食,清末民初就有了,2021年還成了武安市的非遺。 這面跟別地兒不一樣,和面得加鹽,醒夠時間再繞成麻花狀,最后拽成薄條下鍋。 您瞅那師傅拽面,胳膊一抻一抖,面條跟銀絲似的,摔在案板上“啪”響,聽著就帶勁! 這面筋道得能彈牙,嚼起來滑溜溜的,配的鹵子講究。 夏天用西紅柿、茄子、土豆炒個素鹵,冬天擱五花肉丁炸醬,撒把芝麻鹽,澆勺腐乳湯,香得能勾魂。 武安人管吃面叫“喝拽面”, 為啥?因為湯得沒過面三分之二,吸溜一口面,喝一口湯,那叫一個舒坦! ![]() 無極蕎麥饸饹 是河北無極縣的"老味兒擔當",明末陜西移民帶過來的手藝, 經過本地人改良,成了現在這碗"黑是黑,筋道得能待客"的寶貝。 2012年還上了河北省非遺名錄,妥妥的"官方認證美食"。 這饸饹講究"三現": 現磨蕎麥面、現和面、現壓條。用棗木饸饹床子一壓,圓條兒撲簌簌掉進滾水,煮三分鐘就撈起。 澆上羊油熬的辣椒油,撒把綠豆芽,再舀勺百年老湯,那叫一個"得勁兒"! 嚼起來筋道帶響,蕎麥香混著肉湯鮮,咽下去還回甘,無極人管這叫"剛中帶柔,越吃越有"。 婚喪嫁娶更少不了它,結婚前一天必須吃"安棚饸饹",圖個"白頭偕老"; 除夕夜全家人圍坐吃饸饹,取"和樂"好彩頭。 ![]() 藁城宮面 這根從河北石家莊藁城土地里“長”出來的細條,可是有年頭的老寶貝了。 隋唐時候就有人琢磨這手藝,明清時更是成了貢品,連皇帝老兒都惦記這口。您猜怎么著? 當地人管它叫“藕面”,為啥? 因為這面條細得能穿針,中間還是空心的,跟藕段里的孔似的, 這可是盤條時面粉和水鹽一結合,愣是憋出來的氣泡,絕了! 要說這面的講究,那得從地里說起。 藁城那片地兒,種的是強筋麥,面筋蛋白質含量高,手藝人凌晨兩三點就起來和面,揉、醒、開條、盤條,十好幾道工序全靠手勁。 您看那拉出來的面,跟銀絲似的,陰干后油亮白凈,煮上兩分鐘就透亮,半湯半面,湯清得能照見人影。 當地人端起碗來直咂摸嘴:“這宮面,真得勁!” ![]() 靈壽腌肉面 是河北石家莊靈壽縣的招牌美食,2023年剛入選市級非遺。 這碗面的魂兒在腌肉, 必須用太行山散養的“漫山飛豬”,臘月里煮到八成熟,拿硝鹽在木炭上燒出紅焰往鍋里一澆,滋啦一聲鎖住肉香! 再裹糖色過油,一層鹽一層肉碼進陶缸,陰涼處窖藏半年,開缸時肥肉透亮得跟琥珀似的,瘦肉絲能扯出松針紋路。 手搟面也講究,老面頭摻堿水揉足三小時,搟得薄如蟬翼卻不斷,下鍋煮三滾仍筋道。 澆頭必用本地豆角、黃土豆和紅薯粉條,燉得綿軟入味。 老食客都知道,端起碗先戳那塊腌肉,肥的部分入口即化像冰淇淋,瘦肉越嚼越香,最后連湯帶面扒拉干凈,直喊“可得勁!” 靈壽人管這叫“家的味道”,外地人嘗過都念叨:“中不中?下回還來!” ![]() 磁州鹵面 這面可有些年頭,北宋磁州窯燒得正旺那會兒, 窯工們就揣著面團在窯邊拽面吃,一來二去竟成了當地一絕。 張氏家族的手藝傳了百十年,如今在光明路上支起的“磁州鹵面”招牌,仍是游子回鄉必吃的“精神故鄉”。 這鹵面的門道全在“拽”字上。 涼水和面揣得筋道,冬天改用溫水,鹽要揉進面里才夠彈牙。 老師傅揪塊面在案板上摔打,邊拽邊抻,面條越拽越薄,下鍋煮得透亮卻不糊湯。 鹵子分肉菜兩派,肉鹵必用五花肉煸出油香,菜鹵則以茄丁番茄打底,酸甜開胃。 澆頭一蓋,撒把芝麻鹽,再淋勺腐乳湯,那叫一個“中不中?中!” 如今這碗面早不是窯工的簡餐,成了省級非遺。 ![]() 饒陽金絲雜面 河北饒陽的百年老味道,打乾隆年間就飄著豆香。 東關仇家人琢磨了八百多次,愣是把綠豆面、小麥面和雞蛋清揉成了金絲兒, 細得能穿針眼兒,陽光下透亮得像撒了把金箔。 這手藝后來成了宮廷貢品,連肅寧的太監都捎回京城給皇上解饞,你說排場不排場? 如今這雜面還是老法子做,綠豆得占八成,雞蛋清按斤下,搟面杖得七尺長, 切面刀得快過剃頭刀。 煮出來根根分明不糊湯,吸溜一口滑溜帶勁,綠豆的清甜混著芝麻香直往鼻子里鉆。 饒陽人管這叫“真得勁兒”, 早上泡一碗,撒把蔥花滴香油,連湯帶面喝得滋溜響,那叫一個“中不中”? ![]() 莜面魚魚 這疙瘩用莜麥面搓出來的"小魚兒",可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硬核干糧。 傳說漢武帝時期打匈奴,將士們靠這耐饑的莜面充饑,后來慢慢演變成家常吃食。 現在壩上人還念叨:"莜面吃個半飽飽,喝口開水正正好",說的就是這粗糧的實在勁兒。 做莜面魚魚講究個"三生三熟": 莜麥炒熟是頭熟,開水燙面是二熟,上鍋蒸透是三熟。 老人們搓魚魚的手法絕了,面團在掌心一搓一壓,兩頭尖中間鼓的"小魚"就排著隊往籠屜里跳。 蒸熟后蘸著酸菜湯或者拌點扎蒙花油,那叫一個"香得嘞"! ![]() 面湯咕嘟,青花粗瓷碗里蔥花浮面——來碗熱乎的不? 雪夜里這一筷子吸溜下去,筋道是北地的骨,暖湯是咱的魂。 您細品,哪根面條沒裹著燕趙的日頭、麥浪的風? 甭管是蹲馬路牙子哧溜板面,還是炕頭上捧著莜面魚魚, 熱乎氣兒燙著心尖尖兒,這日子——得勁兒! 中不中? 咱河北人的活法,全在面香入魂這一口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