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過灌湯包?白活了…… 包子是接地氣的吃食,蒸鍋一揭,白胖的模樣裹著熱氣,像極了人間煙火。 相傳三國時諸葛亮七擒孟獲,為安撫亡靈,用面裹肉代替人頭祭祀,這便是包子的由頭。 那會兒叫 “蠻頭”,后來念順了口,成了 “饅頭”, 再往后里頭填上餡兒,才有了如今的模樣。 唐宋時包子已入了尋常百姓家。 《清異錄》里記著 “王樓梅花包子”,可見宋代汴京的包子已有名號。 北方包子扎實,餡兒多是牛羊肉;南方講究精細,蟹粉湯包得小口啜汁。 就像各地人過日子,各有各的滋味。 逢年過節,包子總少不了。 除夕的素餡包子,正月里的菜包,裹著的是念想。 一家人圍著蒸鍋等包子熟,香氣漫出來,日子就有了盼頭。 這吃食不金貴,卻把歲月里的人情冷暖,都揉進了那團面里。 ![]() 開封灌湯包 那可是北宋汴京傳下來的寶貝,原先叫“山洞梅花包子”,南宋時成了“灌漿饅頭”, 民國初年黃繼善師傅一改良,死面皮薄如紙,小籠蒸制,這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這包子皮薄得能透光,餡兒里藏著豬皮凍,一蒸就化成一兜鮮湯, 咬個小口先吸湯,再蘸醋吃,滿嘴香得能掉眉毛。 要說這包子咋做? 面得用“三軟三硬”法揉,肉餡得拿高湯分次打進肉里,包的時候18道褶子得勻稱, 蒸8分鐘就得,多一秒湯就跑了。 開封人管這叫“先開窗,后喝湯”,配上糖蒜,那叫一個得勁! 這不僅是吃的,更是千年汴京的文化,咬一口, 仿佛穿越回《清明上河圖》里,熱鬧得很! 靖江蟹黃湯包這物件兒透鮮得能鮮掉眉毛!打清朝那會兒就有的老味道, 乾隆爺下江南時甩了半背湯汁的故事,至今還在孤山腳下傳得有滋有味。 老輩人說,當年湯老二用雞湯煨的皮凍,裹上蟹黃蟹肉, 那叫一個“金風玉露一相逢”,薄皮兒兜著滾燙的鮮湯,筷子一挑就晃悠,活脫脫像盞燈籠。 這包子皮薄得跟紙似的,卻能兜住一包金黃的蟹油。 吃法也嗲嗲的,得先咬個小口,吸溜著喝湯,再蘸點姜絲醋,那叫一個“鮮得眉毛都要飛起來”! 湯包里頭的蟹黃,都是現剝的,肥得流油, 配上老母雞熬的湯凍,咬一口滿嘴都是江海的鮮氣。 這包子啊,早不是簡單的吃食,成了靖江人骨子里的驕傲, 連外地人來了都得說句“這湯包,真絕絕子”! 南翔小籠饅頭那可是頂頂有名的點心。儂曉得伐? 這道小吃最早是1871年南翔鎮日華軒的黃明賢發明的。 他把大肉饅頭改小,用不發酵的面皮包上肉皮凍和剁碎的豬腿肉,從此“重餡薄皮”成了招牌。 后來第二代傳人吳翔升跑到城隍廟開店, 這才讓小籠包從鄉下進了城,變成上海灘的地標美食。 現在吃的小籠包講究“16道褶子”,師傅手一翻,面皮就裹住21克肉餡,像朵白牡丹。 蒸熟后咬開薄皮,湯汁“滋溜”冒出來,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 肉餡是3:7的肥瘦比例,摻著雞骨豬皮熬的皮凍,吃口嫩而不膩。 老食客都懂“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后喝湯”的口訣,配碟姜絲醋,靈光得不得了。 賈三灌湯包那可是“嫽咋咧”的美食傳奇! 老賈家從明天啟年間落戶西安,五代人磨面蒸饃, 到賈志亮這兒整出個新花樣, 把牛骨髓熬成高湯凍進餡里,皮兒薄得能透光,褶子捏得像朵花, 一咬一包汁兒,香得人直咂嘴。 這包子講究個“先開窗,后喝湯”,蘸點米醋辣子,嘹滴很! 賈三當年跑遍南北學手藝,硬是把漢餐的灌湯包改成清真味。 回民街的老饕們都說,這包子吃的是功夫,28道工序一道不能少,果木籠蒸出來的味兒,就是比電爐子香! 如今賈三灌湯包成了非遺,這包子,美滴很,美滴很! 無錫小籠饅頭江湖人稱“小籠包”,是江南點心界的“甜心教主”。 話說乾隆爺下江南那會兒,在惠山腳下啃過類似物事, 從此這皮薄如紙、汁多似泉的小可愛便成了無錫人的命根子。 清同治年間,拱北樓的大師傅用豬皮凍調出琥珀色湯汁,裹進三肥七瘦的肉餡, 再拿老酵面搟出十八道褶子的皮子,蒸籠一揭, 云霧繚繞里透著金光,活脫脫是點心界的“金鑲玉”。 咬破薄皮那刻,甜津津的湯汁“滋溜”竄出來。 肉餡緊實彈牙,混著姜絲香醋,甜中帶鮮,鮮里透甜, 像極了無錫人說話的調調——軟糯中帶點倔強。 這小籠包啊,甜是它的魂,鮮是它的骨,咬一口,吃的是百年傳承,嘬的是江南煙火。 南京雞汁湯包那可是金陵城的一絕,皮兒薄得透光,餡兒嫩得能掐出水來。 您瞅瞅,這湯頭,真叫一個絕擺! 要說這雞汁湯包的歷史,那得追溯到清末民初, 那時候茶館里的點心師傅就開始琢磨怎么把湯包做得更鮮美。 后來啊,雞鳴酒家的蘇州名師居銀根師傅, 把蘇式湯包的精致和南京的發面工藝一結合, 嘿,這甜中帶咸、咸中帶鮮的雞汁湯包就誕生了。 老南京人都知道,雞鳴湯包店那可是有幾十年歷史的老字號, 老南京人早上來一碗雞汁湯,再配上幾個湯包,那叫一個滿足。 這湯頭啊,鮮得能鮮掉下巴,喝一口,渾身都暖洋洋的。 您要是來南京,可千萬別錯過這雞汁湯包,保證讓您吃了還想吃! 武漢四季美湯包1922年田玉山在漢口后花樓支起爐子,這口湯包就跟武漢的過早文化纏上了。 老田頭從南京請來徐師傅,把江南湯包的甜膩改成了武漢人愛的咸香, 這一改可不得了,直接改出個“湯包大王”。 您瞅這湯包,皮薄得跟紙似的,拎起來能透光,里頭包的可是“一指膘”的精肉, 再摻上陽澄湖蟹黃、梁子湖蝦仁,那叫一個講究。 蒸籠一掀,熱氣裹著肉香直往鼻子里鉆,咬個小口先吸湯,鮮得人舌尖打顫, 再蘸點鎮江醋,配幾根姜絲,這味道“是那個事”! 常州頂黃小籠包這道源自清代道光年間的江南珍饈,可是咱們常州人舌尖上的“活化石”。 話說當年萬華茶樓在運河邊支起蒸籠,把中原灌湯包的精髓揉進江南細膩里, 愣是讓這口鮮甜在常州扎了根。 您瞧這小籠包,皮子薄得能透光,輕輕一戳, 金黃的蟹油混著鮮肉汁“滋啦”就冒出來,活像運河上的晨霧, 朦朦朧朧卻勾得人直咽口水。 這頂黃的講究可不少,蟹得是陽澄湖的大閘蟹, 拆出蟹黃蟹膏,拿豬油慢慢熬,熬到蟹香鉆進油里才算好。 肉餡更是講究,三分肥七分瘦的豬前腿肉,混著皮凍丁,咬開那叫一個“鮮”。 您可別學那急性子,燙著嘴可別怨我。 皮子軟中帶韌,湯汁鮮中帶甜,蟹黃香而不膩。 鹽城野鴨灌湯包早年間,東邊大洼子里的野鴨成群結隊,老鹽城人拿鴨肉丁配雞湯, 摻點瘦豬肉、蝦籽,拿發面一裹,蒸得透透的。 皮薄得能看見里頭湯汁打轉,咬個口,那湯“滋溜”就竄嘴里,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 現在野鴨少了,可老手藝還在,豬肉餡里兌上野鴨湯凍,蒸出來還是那個味。 鹽城人說話實在,“這包子透鮮,切個不?”(這包子特別鮮,吃點不?) 早上茶館里,一籠包子配碗粥,日子過得刷刮(舒服)得很。 湯汁濃得能掛勺,鴨肉軟乎,蝦籽點睛, 咬一口滿嘴鮮甜,像把灘涂的潮氣都包進去了。 蕪湖蟹黃湯包這蟹黃湯包的歷史可不短,據說起源于清末。 當時蕪湖的耿福興為了擴大經營品種,聘請了白案大師劉厚富,他根據宮廷秘方, 把青弋江的螃蟹融入到小籠湯包中,從此蟹黃湯包就誕生了, 還成了耿福興的“非遺三大件”之一。 做這蟹黃湯包可講究了。 選料上,螃蟹得是鮮活的,肉皮要新鮮的,五花肉也得挑好的。 先把肉皮洗凈煮爛,絞碎后加上醬油、蝦籽、料酒做成皮凍。 再把螃蟹煮熟剔出蟹肉,五花肉攪成泥,和皮凍、蟹肉等一起攪拌成餡。 面皮是用精白富強粉搟的,薄得能透光。 包的時候,掐出20道勻稱的折子,像鯽魚嘴一樣,放在小籠里蒸15分鐘就行。 剛出籠的蟹黃湯包,半透明的樣子,晃一晃,里面的湯汁好像要溢出來。咬個小口,先把湯汁吸溜出來,那叫一個鮮,蟹黃的醇厚和豬肉的香在嘴里散開。 再吃口餡,肉嫩得很,配上香醋和姜絲,味道更上一層樓。 蒸籠一揭,白氣騰地糊了眼。 街坊王叔端著燙手的包子,沖剛下夜班的你喊:“愣啥?趁熱乎!”咬一口, 湯汁滾著餡兒香直往嗓子眼鉆。 燙得直哈氣,心里卻像那團面,慢慢舒坦開了。 再累的日子,有這口熱乎的就不算難。 吃完一抹嘴,明兒還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