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家長看不見就是看不見 文/蔡朝陽 趙冬梅老師的一席少年的演講視頻發出來了,引起了很大反響。這其實挺好,因為提出來一個真實的問題,也是很多家庭的共同疑問。就是,這究竟為什么,我們家的孩子,就是不能適應體制內教育?趙教授對比性更強烈,畢竟北大教授,而她的孩子,居然不適應學校。 其實這一場全場我都在,至始至終聽完。我的聽感是,很詫異。因為問題都明擺著,就是禿子頭上的虱子。非常簡單的事,及時介入,就會好很多。但媽媽看不見就是看不見。她說,甚至用撲在工作上來逃避孩子的問題。 還有一句,挺驚悚的。她說,晚上下班回來要先看看樓下有沒有一圈人,孩子跳樓沒有。既然有這個擔心,那就去做點什么呀。我很替孩子和她著急。 當然,感謝趙教授的坦誠,看完這個視頻,我們知道趙老師當時其實很難,也為孩子做了不少。尤其是后半段,支持孩子去做自己的事。現在說出來,并以孩子為榮,非常了不起,是一種自我戰勝。而其中,那些至暗時刻,我們做父母的,恐怕也感同身受。就這一點而言,我覺得高認知的家長,若能有自我反思,那真的非常值得贊賞。 但話又說回來,若你看見,也許就能為孩子做更多,自己也能釋然,那段艱難時光,可能就沒那么艱難了。 看見什么?看見孩子最真實的需求。 其實,一般家長,當孩子不開心,或者厭學,或者出現別的小狀況,就會做幾件事,一個是,具體問問孩子在學校里遭遇什么了。一個是向老師和學校咨詢,問問具體發生了啥。或者向同學咨詢。就事論事。知道明確的理由,心里就會有譜。這很對。不去上學沒事,關鍵是知道原因。知道原因才可以對癥下藥啊。而且,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好,更全面,更真實,有利于父母做出判斷,而不是簡單歸因于某一點。 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是這樣的:人生而有異,有的孩子不適合應試體制,他就是不適合,強求不來。趙老師說他的孩子跟學校八字不合,確實,就是不合,走別的路,挺好的。我們育兒的最基本要求是讓孩子快樂,生活有勁頭。上學是為了服務于這一點。而不是,孩子不上學了,就天塌了。這屬于本末倒置。 我也曾接到很多咨詢,但有些家長的問題本身就是問題。家長預設了一個目的,然后軟磨硬泡讓孩子就范。這怎么行?家長的求助往往是孩子不愛寫作業怎么辦,孩子厭學怎么辦。這些問題的核心,還是,非得讓孩子去上學,上學應試還是唯一目標。但很少有人來問,怎么讓我的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愛呢? 原理是這樣的:你的孩子,就是孩子自己。他是自己的,不是你的附屬品,或者你的延伸。你就得緊著孩子讓他發展出自我意識。當厭學發生時,我們要考慮的是,學校讓孩子厭倦了,我們怎么支持到孩子,而不是想方設法讓他回去。當你真正的支持到孩子了,學校的問題可能就沒那么嚴重。所以,關鍵不是學校,而是爹媽的支持。被爹媽看見并支持的孩子,厭學的幾率小很多。關鍵在于,孩子的不滿若是沒有一個時間和空間去宣泄,得不到爹媽的包容,淤積成病,才是問題。 你看泱泱,之前厭學,后來就追求自己的夢想,做自己喜歡的事,也得到了媽媽的支持。多好。 菜蟲和他的同齡人,也度過了初中最艱難的三年。那些年,他們最大的快樂之一,就是每周末約一頓麥當勞,一邊吃漢堡,一邊吐槽學校或者班主任,或者各種奇葩老師奇葩作業。吐槽完畢打一場游戲。這樣的周末,郁結被釋放了,心情放松了,能量又滿格了,也許又能熬一周。這樣見招拆招,現在這幾個孩子,都很不錯,活得有勁頭。 這個學校體制是競爭性、選拔性的。這就決定了其殘酷性。同時也需要有高度的競技性。所以,畢竟不是任何人都適合這個體制。比如,有的孩子他就是讀困,就是讀寫困難癥,但他不傻,只是識別文字有障礙,你怎么跟別的孩子在這條賽道上競爭。既然收獲的都是挫敗,那又何必? 我一直覺得,即便是讀體制內學校,對孩子的評價,也不能僅僅以考分作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我寫過《我從來不讓學校打擾我的學習》一文,學校最大的特質,無非同齡人多,孩子能找到伙伴。學校現在教的很多知識,并不值錢,哪兒都能學到。尤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互聯網上到處都是。這樣你對孩子的評價標準就變了,不是你考了幾分,得了第幾名,而是,你有沒有交到朋友。 有些“成功”的爹媽有個執念,以為自己有良好的應試基因,就一定會遺傳。這也是一種思維的“路徑依賴”。但未必。當初考得好,進了名校,其實很偶然,并不必然,你想要自己的孩子復制你的路程,幾率很低。在這個競技賽道上,爸爸媽媽曾經很擅長,不代表孩子必然也擅長。畢竟,人也不一樣了;時代也不一樣了;對孩子的要求也不一樣了。不要刻舟求劍好嗎?你看,陶淵明厲害吧,他的孩子可不太愛學習。 其實這個現象挺多見的,很多作為專業人士的爹媽很多都會這樣,我把這個叫做“知見障”。什么叫“知見障”,就是,你的所知,恰恰成了你了解孩子、認識世界的障礙。 這并不一定是有意的自以為是或者自大,而是一種被塑造的知識壁壘。 我看過一個高知媽媽在某知名媒體的教育對話,滿口都是專業大詞,始終端在那里。我替她著急啊,端什么端,裝什么裝,育兒真的很簡單,作為媽媽,只需要常識,溫柔的抱抱就好了呀,不需要太多專業理論。 或許,在專業上,你是高知,但你的專業不在育兒上。育兒這件事,大家都是平等的,你不懂我也不懂,都是兩眼一抹黑,走夜路放聲歌唱給自己壯膽,慢慢向前摸索。但一旦放下心中執念,就會發現新世界,親子關系也會改善。真的,在孩子真實的人生面前,名校畢業、學術成就,算個P? 當然,不排除,有些知識個體還是很有一點驕傲的。但這就會成為“致命的自負”,還不自知。說實話,我也有過。以前,自己覺得讀過很多人文社科類書,認為育兒是小道,很輕視。到現在也還有一些朋友想不通,阿老師為什么會變成育兒磚家呢?但現實會打臉。只有放下驕傲,重新學習。因為,為了愛孩子,我們可以低到塵埃里。又有什么好驕傲的呢?七宗罪,最大的罪,就是驕傲。 最后,驕傲的孿生兄弟,是虛榮。自己頂著個名頭,就怕孩子沒出息。這種擔心和害怕,會成為一種詛咒——每每擔心其不出所料,果然不出所料。孩子只是他自己,目前什么外在的名頭都不是他的,他需要自己去生活,去創造。 都會有虛榮,但孩子會替你戳破,虛榮就是五彩的肥皂泡,看著好美,一旦戳破,就天朗氣清,更美。 破除“知見障”,謙卑,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這些說難不難,說容易也并不容易。尤其是知識者,其實只有一層窗戶紙,而你面壁十年圖破壁。 但最后還有一個原理,是個好消息:當全然接納的時候,孩子確實會走出屬于他們自己的路。就像泱泱。 |
|
來自: 新用戶2356fYU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