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花15年講完《資治通鑒》 現在已經堅持了6年 ▼點擊下方名片關注,和我一起 《資治通鑒》第八十八卷 晉紀十 西晉·晉愍帝建興三年(癸酉,公元315年) 【原文】
【譯文】 譯文太長,略過 【解析】 今天講的是職場管理。 如果你在管理過程中遇到事情理不順、人員無法調動積極性、執行效果不加,這篇文章或許能夠給你一些方法和啟發。 涼州刺史張軌死后,他兒子張寔接替涼州刺史位置。 涼州遠離中原關中,其中又有秦州、雍州阻隔,相對太平一些。 張寔上位之后,為了迅速消化老爹的影響力,也做了一些動作。 這里就要多插一嘴。 權力交接,不是說職位的交接,而是人心、共識的成功轉移,這才算是成功的權力交接。 張寔的諸多做法之一,就有向官員百姓對自己的意見,甚至還開出了獎賞。 懂的朋友都知道,領導對讓下面提建議,真心與否不知道,但下面執行的時候卻會想,我要是提的不好,領導將來給我穿小鞋怎么辦? 一般情況下,領導想征求意見,大概率是搞不出什么名堂的。 更有甚者,覺得領導這樣是走過場、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做給別人看的。 作為領導他其實是有收集信息的需求,關鍵就在于怎么設計結構。 張寔的做法是有問題的。 通過給出獎勵來征求意見,這事一旦執行起來,不出所料必然會出現三個問題。 其一,為了獎勵而提意見,提出的意見質量必定是殘次不齊,數量極多。 張寔要不要回?要不要處理? 處理吧,忙不過來,不處理吧,人家說你假惺惺。 要是搞出一些大問題,張寔不好處理那不就尷尬了嗎。 其二,持續性的問題 給了獎勵才提建議,可如果有天不給了,那是不是就不提了? 子貢贖人的典故不就這個意思嗎? 如果是一個好的行為,那么應該讓其形成一種習慣、風氣,而不能搞成為了獎勵才如此做。 不是說好的行為不能獎勵,而是主次順序不能顛倒。 其三,視野格局的問題 從根本上來說,張寔讓下面提建議,因為位置、格局、生態位的不同,注定很多建議是非常局限的,無法真正能給張寔帶來什么有效信息。 所以,咱們回到原點,張寔到底想要什么? 注意,不管是什么人,他說要做個什么東西,并不代表這就是他真想要的。 在職場揣摩領導用意,不要局限在領導讓你做什么,而是要想領導到底想要什么結果。 在我看來,張寔想看看自己對涼州的治理情況,想要收集一些反饋來調整。 平時張寔也會問身邊的官吏一些對自己的看法,但就像上面講的,說真話是有成本的,誰知道你張寔是不是玩票心態。 就在命令下發之前,張寔身邊的人提建議了。 動機既有勸諫,更有怕事怕被人利用這個捅刀子。 畢竟,要是誰在里面夾了個告狀信,那就不好玩了。 至于建議本身,我覺得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指出張寔存在的問題,另一個也是建議。 我覺得,向張寔提建議這個人說的東西,反映職場管理存在的三個大問題。 其一,不動腦子,有事上推,讓上面決策。 其二,執行力差,事情做不到點子上。 其三,積極性低,上面推一下才動一步。 導致這些問題出現的因是什么?
問題在于領導的管理方式,太細、太獨、太急。 領導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不是來做具體什么事的。 你要先理解一個人性特點。 絕大多數人在沒人管的情況下,做事的效率極低。 所以你能看到職場里面,領導不在和領導在是完全不一樣的場景。 領導承擔的主要任務說難聽的,就是監工,就是確保人處于一個更高效的狀態。 你理解這了,其實也就不能理解,造成上面三個大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領導干了員工應該干的事。 你再看張寔那位下屬的提的建議:
領導少突出自己,多讓下面講,采納其中好的,再讓提出建議的人去執行。 這話要從人性層面才好理解。 領導你事事都要發表意見,那我就不說了,就聽你講嘛,反正你說什么就是什么。 但領導你要控制自己的表達欲、表現欲,下面反而想在領導面前表現,來獲得青睞,這就是人性。 領導不問下面的意見,那我也無所謂,反正你講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但領導你愿意聽下面想法,那自然是不吝嗇于出謀劃策,畢竟人嘛,都有表達欲,更有自我實現的需求。 領導不放心下面執行,事事都要管、都要匯報,那我就多請示多匯報唄,反正你不說干我就不干。 但領導誰提議就讓誰干,配套責權利對等,給出足夠的空間權限,那我為了證明自己,自然是竭盡全力。 所以,問題在于什么地方? 在于領導“我執”太強,控制欲太強、都想管、都想知道。 但凡是都有成本,你像這樣,那必成本可不就是下面員工就拉跨敷衍嘛。 【閑扯】 我覺得,職場里面無沒有的沒用員工,只有放錯位置的員工。 員工用不好、調動不起來,領導多多想想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說員工不行。 開頭提到的事情理不順、人員無法調動積極性、執行效果不加,其實歸根結底在于人。 在于領導沒有把大部分人給調動起來。 至于如何調動,應該站在員工的角度去思考人性。 我一直講,人的行為必然利己,但利己并不單純是錢。 可以是,獲得認可,也可以是個人成就,更可以是自我實現。 關鍵就在于領導日常管理中如何把這些東西和人給結合起來。 員工提建議,你認真聽、正式回復,當做一回事,這算不算認可? 員工很主動,你把人家做的事,記心里,幫他要獎勵榮譽,這算不算重視? 員工想干事,你幫人家打通關節資源,給他成事的基礎,這算不算培養? 當你真在站在員工角度去想他們要什么,不只覺得他們就是要錢,你才能理解員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