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假,到處都是人山人海的樣子,父母和孩子一起游的情況居多。 大家都知道,這是旅游旺季,到處排隊,曬得頭暈腦脹,還車票難,入住難。 但大家并沒有停下腳步,總以為,讓孩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在父母的眼里,去旅游,看不同的風景,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就是見世面。去大地方,就算是見大世面。 我們還看過一些極端的例子,父母賣掉房子,也要帶孩子去旅游。此類事件,引起大家關注,羨慕。但是最終結果呢?還是要回到一地雞毛的生活。 有頭腦的父母,早就不盲從他人,游山玩水了,而是給孩子一個有意義的暑假。 01 大部分的家庭,帶著孩子旅游,是毫無意義的。 前些天,表妹帶著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去了一趟江西。 去之前,表妹讓女兒背誦《滕王閣序》,就想能夠免掉一張門票。 女兒死活都不愿意背,還一個勁地喊:“我哪里都不去。” 好說歹說,表妹和女兒到了江西,看了幾個地方。女兒卻喊著:“媽媽,我要回去。” 天上的太陽火辣辣,地上的人群熙熙攘攘,導游一個勁地催促大家快點走......這還真不是一個孩子受得了的。 夜里住酒店,女兒呼呼大睡。第二天一大早,導游喊集合,女兒卻根本爬不起來。 旅游一個圈,回到家里。 表妹一個勁地說:“看,我們這次,花了一萬多......”說完,就打開手機,看各種照片,很是得意。 表妹又說:“這次,應該好好寫一篇作文了。特別要寫一寫滕王閣,那可是語文課上要學的東西。” 女兒是一百個不樂意,憑什么去旅游,還要帶著寫作文的任務?委屈到流眼淚。
父母們一廂情愿地給孩子“見世面”,毫無意義,反而變成了家庭消耗。 家庭不富有,卻到處旅游,可能消耗半年的積蓄,得不償失。 使勁花錢,讓孩子享受到了富二代的短暫生活。孩子以為,爸爸媽媽太有錢了,可以隨便花。 擁擠的行程,讓人根本沒有真正在一個景點駐足,只是充當了一個過路客。 大家跟著導游走,就像一整天,都在完成打卡任務。能記住什么呢?能有什么體驗呢? 孩子還小,根本就看不懂景區的文化,只對景區的一些設施,覺得好奇。 連景區叫啥,什么來龍去脈都不知道,只是跟著大人使勁走,能不難受嗎? 如果孩子一直抗拒旅游,那旅游也變成了鬧心的事情。 酷暑難熬,看到太陽都不想出門了,非要走進陽光,肯定很疲憊。這還不如在空調房里,睡一個懶覺。 所謂給孩子游玩了,就見世面了,是大人的思維。換一個角度,從孩子身上看,就不是這樣了。 02 暑假里,讓孩子見世面的,就是以下四件事。
誠然,給孩子需要的東西,讓孩子得到未來需要的東西,這才是見世面。 見世面,不是看世界上的風景區,而是見世界的真相,促進人的成熟。如一句禪語——心界,即世界。 建議父母們,帶著孩子做四件事。 第一,打底層工,見社會真相。 很多孩子,長期在“虛假富二代”的生活模式里,和社會底層已經脫節了。五谷不分,以為社會上的人,都是為自己服務的。 吃苦教育,在任何年代都是需要的。給孩子到最底層去體驗,就知道什么是生活不容易。 工廠、飯館、工地等,都可以去體驗。苦了,才知道生活有多甜,形成對比。 第二,做小生意,見經濟頭腦。 一個孩子,拿著一箱水,叫賣。這是膽量,也是經濟頭腦。 做生意,賺大錢,是需要培養的。 第三,動手創造,見學以致用。 讀書的根本,要轉換成可用的能力。 帶著孩子,把書里的某些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比方說,做一個航模,一次物理實驗。 也可以去見一見書里的場景。比方說,插秧、養花等。 讀書而能用,這對孩子是啟發,也真正把書本知識,融會貫通了。 第四,幫助他人,見人間溫暖。 去做一件好事,幫助需要幫助到人。這讓孩子看到了人的善意,得到了他人的感謝。 以后孩子混社會,也會知道,去幫助誰,如何幫助,從而能夠匯聚好的人脈資源,改善人與人的關系等。 蘇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 如果讓一個孩子的心靈得到豐富,那么去任何地方,都是見世面。 03
暑假,是父母和孩子相伴的時光,也是家庭教育的機會。 不要盲目掏空錢包,到處看看,留下一堆的照片,好多的門票,而是尋找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走萬里路,不一定是旅游,還可以是走向社會,走向他人,走向未來,走向更高的人生層次。 目之所及是眼界,心之所及是境界。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