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讀媽說:少嘮叨、少比較、少包辦,多傾聽、多鼓勵、多陪伴,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相信每個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香克斯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相信每位家長都有著自己的思考和困惑。 董宇輝曾說過:“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這并不是說對孩子不管不顧,而是提醒我們要有大格局的教育觀。 大格局的父母,往往都做到了“三少三多”。接下來,咱們就詳細聊聊這“三少三多”,以及背后的方法論。 ![]() 三少 1、少嘮叨 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對,于是就開啟了嘮叨模式。 然而,過度的嘮叨不僅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好,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有研究表明,超過60%的孩子表示,父母的嘮叨會讓他們產生抵觸情緒。 就像孩子寫作業,家長在旁邊不停地念叨:“快點寫,別磨蹭”“這個字寫得不好,重寫”,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煩躁,效率也越來越低。 方法論:當你想要嘮叨的時候,先閉上嘴,深呼吸3次。 把想說的話精簡成一兩句關鍵的提醒。比如,孩子出門磨蹭,你只需要說:“我們還有10分鐘就要出門了,抓緊時間哦。”給孩子明確的信息,而不是反復嘮叨。 ![]() 2、少比較 “你看看人家小明,這次考試又考了全班第一,你怎么就不行呢?” 這樣的比較在很多家庭中經常出現。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節奏,總是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比較,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 董宇輝也提到,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強行比較會抹殺孩子的自信心。 方法論:關注孩子自身的進步,而不是和別人比較。 比如,孩子這次數學考試比上次提高了5分,你可以說:“寶貝,你這次數學有進步哦,這都是你努力的結果,繼續加油!”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成長和努力得到了認可。 3、少包辦 有些家長心疼孩子,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做,小到穿衣吃飯,大到選擇興趣班、填報志愿。 這樣看似是愛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孩子鍛煉和成長的機會。 過度包辦,會讓孩子缺乏獨立能力和責任感。 方法論: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動手。 比如,讓孩子自己整理書包、洗襪子。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讓他們參與一些家庭決策,比如選擇周末的家庭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學會獨立和承擔責任。 ![]() ![]() 三多 1、多傾聽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作為家長,要多傾聽他們的心聲。 傾聽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還能幫助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惑。 有調查顯示,經常和孩子溝通并認真傾聽的家庭,孩子的心理更健康。 方法論: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專門和孩子聊天。 在聊天的時候,放下手中的事情,專注地看著孩子,用眼神和肢體語言表示你在認真聽。不要急于打斷孩子,等孩子說完后,再發表自己的看法。 2、多鼓勵 鼓勵就像陽光,能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一句鼓勵的話可能就會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 董宇輝在成長過程中,也得到過很多鼓勵,這才讓他有勇氣面對各種挑戰。 方法論:關注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及時給予鼓勵。 當孩子嘗試做一件新事情時,不管結果如何,都要肯定他們的勇氣。 比如,孩子第一次學騎自行車摔倒了,你可以說:“寶貝,你能勇敢地嘗試騎自行車已經很棒了,摔倒了也沒關系,再試幾次肯定能學會。” ![]() 3、多陪伴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陪伴至關重要。 有家長陪伴的孩子,往往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然而,現實中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 方法論:合理安排時間,每周至少抽出固定的時間陪孩子。 可以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看電影、做游戲、戶外運動等。在陪伴的過程中,放下手機,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動中。 教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大格局的父母懂得做到“三少三多”。 少嘮叨、少比較、少包辦,多傾聽、多鼓勵、多陪伴,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相信每個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都能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各位家長朋友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你們有沒有做到這“三少三多”呢? 點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