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熱越離不開姜,干姜在于溫守,生姜在于辛散。 干姜在于溫守,干姜是母姜,經(jīng)過發(fā)芽之后生發(fā)的力量減弱了,留下來的就是溫而不散,所以中醫(yī)說它“守而不走”,因性溫而守,所以能驅(qū)趕積留在里面的虛寒邪氣, 但它主要是走肺和脾,主要溫肺與脾胃里面的虛寒,比如肺寒,用細辛、干姜、五味子,脾寒用人參、干姜、炙甘草,那要溫下焦怎么辦?加上附子,可以跑遍十二經(jīng)脈。就像夏天,氣血向外走,里面就是虛啊,再加上冰箱、空調(diào),必須會造成脾胃虛寒,這時附子理中芄就少不了。 又比如腎寒腰痛,腰部墜脹得像掛了幾個游泳圈一樣,這時就會用到腎著湯(干姜、茯苓、生白術(shù)、炙甘草),因為它是脾陽虛不運利水濕、寒濕之邪留著于腎,所以不用理中湯中人參而用茯苓,來加強利水。 干姜是母姜,就是生姜的老母親,可不是簡單的生姜曬干就成了,姜還是老的辣,那是需要時間、營養(yǎng)的沉淀,就跟人年輕時初生的牛犢不怕虎,就是那股沖動,但干姜就是經(jīng)過歷練的中年人,知道守里才是致勝的關(guān)鍵。可惜啊現(xiàn)在的藥店哪里還有三年的母姜,有一年就不錯了,所以溫里的作用大大減弱啊,所以有時候不怪醫(yī)生開不好方,是藥材不給力啊。 生姜就是仔姜,就跟牛犢不怕虎主散,那股沖動勁也不定是壞事,它主在驅(qū)邪,可以降濁氣,走而不守。生姜偏于溫胃(表)止嘔,干姜偏于溫脾(里),干姜比生姜更熱。干姜一般搭“走”的,比如附子,桂枝等,生姜一般搭“守”的,比如紅糖、紅棗、白芍等, 比如外感,就是邪在表,全靠生姜一股沖動沖在外面,所以桂枝湯中桂枝加生姜,真武湯中附子加生姜,一股腦子就把寒邪與寒濕邪趕出去。如果剛剛感冒,打幾個噴嚏,用了生姜大棗湯就是簡版的桂枝湯,如果能出點汗,一般感冒就能解。 還比如吳茱萸湯。頭痛吐清水,一看就是寒濁上逆,這時用生姜的用量非常大的,既可以降逆止嘔,又可以溫陽利水,這里用生姜就比干姜更適合,這里是濕重于寒如果寒重于濕,就要溫里,用四逆湯之類。 那么夏天應(yīng)該用生姜還是干姜呢?就看你是要發(fā)散還是守中,比較吹空調(diào)感冒,是外邪要進入身體里(表寒或說寒在表,多為實),那治病就要把外邪趕走,那么就是生姜,比如喝上一杯姜棗茶,到陽臺曬一曬太陽,微微出點汗,頭就不暈了,身體就不發(fā)沉了。 又比如陰雨天雖然沒淋雨,但肚子總是隱隱作痛,拉肚子,這就是里面虛寒(里寒,寒在里,多為虛),那么就用干姜,比如干姜焦米茶、理中芄等。但是內(nèi)熱,陰虛火旺者不適合或需搭配使用。 以上說到中藥,請辨證清楚后再用藥。#中醫(yī)##清風計劃##你相信中醫(yī)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