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二字狂草,寫透一個理:江山的底色,是千萬家的煙火小錦 書法錦家 2025年07月12日 09:40 湖南 古人總喜歡談“江山社稷”,這兩個詞,太大,也太遠。我人到半生,倒覺得,所謂江山,不過是尋常百姓家,飯碗里的那三餐熱飯;所謂社稷,不過是孩子們在院子里,那無憂無慮的笑聲。當千萬家的廚房都升起了踏實的煙火,這江山,才算是真正的穩固。這番道理,其實就藏在此刻我們共賞的這十二字狂草之中。歷史上,最不缺的就是只看重江山版圖,卻看不見萬家疾苦的君王。秦始皇一統六合,修長城,筑阿房,他的江山何其壯麗!可他看不見,為了供應他這宏偉的“江山”,百姓要承受“男子力耕,不足糧賦;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的重壓。他聽不見,戍卒們在絕境中喊出的那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所以,當這股被壓抑到極致的怨氣爆發時,便成了點燃他江山的熊熊烈火。賈誼在《過秦論》中一語道破天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不讓老百姓有好日子過,那你的江山,遲早要完。反觀唐太宗李世民,他一生都在警惕“秦之過”。他深知,衡量盛世的唯一標準,不是宮殿有多華麗,而是百姓家中的米缸,是否充盈。他曾對魏征說:“為君之道,當以百姓為本。朕躬覽庶人之家,見其菜食,則念其無糧;見其寒,則念其無衣。” 他是真正將自己的心,與每一戶人家的“廚房煙火”連接在了一起。也正是因為這份“民胞物與”的同理心,他才能開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貞觀之治”,才有了大唐盛世的百年氣象。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唐太宗是真正讀懂了,也做到了。所謂“江山”,從來不是地圖上冰冷的疆界,而是由一戶戶人家的悲歡離合、一縷縷廚房的炊煙,匯聚而成的人間圖景。而這番“人間煙火”的深刻智慧,最終都凝結在了這十二字狂草的筆墨之間。你看那“江山”二字,我能認出,筆畫孤高、挺拔,仿佛一座座遺世獨立的宮闕。而與之相對的“人民”二字,則鋪滿紙張,氣勢磅礴,充滿了溫暖的、包容的力量。可我最好奇的,是連接它們的那個字眼。它只有一個極其簡單的草書符號,卻要承擔起“就是”這種最根本的、不容置疑的判斷,書寫者是如何做到的?再看那反復出現的“江山”與“人民”,它們的草法也并非完全相同。第二次出現的“人民”,那一筆捺畫,為何比第一次要拉得更長、更有力? 這其中,是否也蘊含著更深層的強調與肯定?老朋友們,這十二字箴言,藏著民心向背的密碼。懇請各位方家一同參透,共悟這“煙火氣”里的千古真理!歡迎評論區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