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初入茶圈的茶友,面對琳瑯滿目的白茶,目光總會被白毫銀針吸引。 單論外觀,白毫銀針的確是極美的。 纖細的身姿亭亭玉立,似沉靜溫婉的小家碧玉。 但細看之下,又不是弱柳扶風的氣質,反而透著一股圓潤、飽滿的精神氣。 原來,是表面銀白似雪的細密白毫,如月華一般,給它蒙上了一層神秘而恬靜的面紗。 面紗之下,蘊藏的是鮮嫩、翠綠的生命力。 這姿態,任誰見了,都要忍不住駐足多看兩眼。 除了令人傾倒的外觀,作為白茶中的頂尖存在,白毫銀針的香氣和滋味同樣卓爾不群。 “毫香蜜韻”,是它的代名詞。 尤其是高山銀針,那極致的濃郁清鮮,喝一口便再難忘懷。 只可惜,名茶如名人,茶紅是非多,白毫銀針盛名在外,自然容易被有心之人仿冒,順帶著,也要承受一些誤解。 近來,關于白毫銀針,又興起一種說法。 有人說,形狀彎曲的白毫銀針,就是荒野銀針。 能說出這樣的話,想來,不是睜眼說瞎話,就是從未見識過真正的荒野銀針。 《2》 白毫銀針形狀彎曲,不是荒野茶的標志。 且不說荒野銀針,即便是普通的白毫銀針,正常情況下也不會呈現出彎曲的形態。 針身彎曲的“白毫銀針”,極有可能是云南月光白。 由于樹種的區別,福鼎白毫銀針的芽頭通常直挺似針,身形圓潤飽滿。 福鼎白毫銀針工藝的核心,是日光萎凋和烘干。 在這個過程中,茶青在柔和的日光和自然風下,緩慢而均勻地排出水分和多余的苦澀物質。 同時,極少的人工干預,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白毫銀針的初始形態,茶樹上采下來是什么形狀,成品茶基本就是什么形狀。 反觀云南月光白,雖然普遍被人當做“白毫銀針”,但并不屬于福鼎白茶,更不屬于荒野銀針。 月光白與福鼎白毫銀針,在樹種、工藝上都有明顯區別。 月光白采自云南大葉種茶樹,這種茶樹的芽頭偏細長,茶芽采摘下來,經過陰干后,便會呈現出明顯的彎曲形態。 因此,彎曲的“白毫銀針”,實際上是月光白,和荒野茶沒有任何關系。 《3》 把月光白和真正的荒野銀針放在一起比較,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從外形來看。 荒野銀針向來野生野長,深山、林間,都是它們的家。 長在荒野環境的茶樹,需要與自然爭奪陽光和養分,芽頭往往長得精壯、緊實。 荒野銀針表面用來御寒、防蟲、防水的白毫,是濃密且厚實的,根根直挺地覆蓋了整個芽頭。 而云南月光白,雖然也以芽頭為原料,但它的芽頭偏大,又扁又瘦,遠不如荒野銀針那般飽滿圓潤。 彎曲的芽身,配上緊貼芽身的毫毛,使月光白整體看起來,缺乏荒野銀針那種硬朗、精神的氣質。 從風味上來看,荒野銀針的風味以“野性”為特點。 在惡劣環境中通過優勝劣汰篩選出來的荒野茶,吸收了天地的精華,內質豐沛,香氣、滋味,都是飽滿有勁的。 人工種植的月光白,風味則以清新、甜潤為主,香氣和滋味都比較單純。 對比之下,月光白的層次感、穿透力和耐泡度,都不及荒野銀針。 品質上的差異,會體現在價格上。 荒野銀針作為白茶中極為稀有的品類,價格相當高昂,是普通銀針的數倍。 而云南月光白,雖然也有品質高低之分,但作為臺地茶,價格遠低于荒野銀針。 除了外形相似外,成本較低,也是月光白常被用來假冒白毫銀針的原因之一。 《4》 要辨別荒野銀針,其實并不難。 首先,最直觀的區別,就是價格。 遇到超低價的白毫銀針、荒野銀針,不用多想,肯定是假貨。 其次,除了外觀的彎與直、白毫的柔韌與堅挺外,可以通過觀察茶芽有無馬蹄結,來判斷茶葉品類。 荒野茶樹未經修剪,枝干相對粗壯,新芽生長出來后,底端連接老枝樹皮的部分,會留下一個疤蒂。 因其形似馬蹄,故稱為馬蹄結。 采摘時,為了保證茶芽的完整性,茶農們便會連著馬蹄結一起采下,使其成為荒野茶、拋荒茶的標志。 而臺地茶園里面的茶,因為有茶農定期修剪,枝干相對細嫩,自然就不會形成老蒂。 當然,荒野茶最顯著、最令人難忘的特征,還是它的野性。 這股野性,來自大自然,是一種強烈的、原始的野草香與毫香,不僅深邃、有穿透力,而且十分持久。 茶湯入口,率先感覺到的,是極致的鮮爽滋味。 接著,充滿力量感的野勁緊隨其后,展現出極霸道的韻味。 滋味過后,洶涌的回甘生津便涌現出來,伴著原始林木的沁涼氣息,暢快無比。 《5》 真正的荒野銀針,有著不可替代的珍稀性。 它的野韻,非生長在人工庇護下的臺地茶可比,更何況,還是外地茶。 月光白自身雖有可取之處,但有意用它冒充荒野銀針的茶商,還是不要試圖瞞天昧地了。 單看價格和外觀,基本就能識破騙術。 但最可靠的辨別方法,仍是沖泡品鑒。 畢竟,好茶的價值,永遠蘊含在那泡真實的茶湯中。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