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 我們又見面啦~ 點擊“師大春秋”關注我呀~ ![]() 范示群倫 師大最偉大的四位校長 琉璃窯司鐘 董伯儁 引言:百年師魂,薪火永續 從京師大學堂師范館到北京師范大學,百廿年間,一代代師者以熱血與風骨鑄就教育豐碑。其中有四位校長,如北斗擎天,于時代洪流中錨定航向,以不同方式詮釋“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精神內核。他們的身影,構成了校史的主干,交織成一部濃縮的中國近現代教育史詩。 ![]() ![]() ![]() 01 肇端·壬寅學制開新紀 張百熙 關鍵詞:廢科舉、立學制、師范肇始 1902年1月,清廷風雨飄搖之際,張百熙以“管學大臣”之職接手京師大學堂。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他以“辦理學堂首重師范”為旗,首設速成科師范館,奠定了北京師范大學的根基。 ![]() 張百熙 1902-1905年任管學大臣 他主持的《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首次構建由小學至大學的現代教育體系,為師范館創設了十四門現代學科體系,打破經學桎梏。為聘名師,他“長跪求賢”,終得吳汝綸等大家執掌教席;為籌經費,他力諫削減宮廷開支,甚至因此屢遭彈劾與威脅。 1907年,師范館首屆學生畢業,就在這一年的早春,開校校長張百熙與世長辭。而他當年苦心經營的師范館,已如燎原星火,成為后世師范教育的不滅明燈。 02 維艱·共和初立守薪火 陳寶泉 關鍵詞:艱難立校、體系建構、學制革新 辛亥硝煙未散,陳寶泉臨危受命執掌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時局動蕩,他以“教育為立國之本”為信念,在兵燹戰火中守護教育火種。 ![]() 陳寶泉 1912-1920年任校長 他“辟草萊,斬荊棘,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興修琉璃窯校舍,完成研究室、圖書館、體育館、各科實驗室、工業部之建設,現代大學規模初具; 他提出“師資為教育之本”,廣納賢才,延攬王桐齡、鄧萃英、許壽裳、馬寅初、魯迅、錢玄同、黎錦熙等名家,形成“兼容并包”之風; 他確立“誠實、勤勉、勇敢、親愛”校訓,構建師范生培養規范,設置了中國首個教育學科碩士點教育研究科; 他主持修訂學制,將原優級師范學堂的二部,擴充為國文、英文、史地、數理、理化、博物六部,增設附屬中小學、教育研究科、職工養成科、體育專修科及東三省師范養成班,全力推進高師改大,首開中國師范教育獨立體系之先河。 五四運動時,他積極營救被捕學生,以校長身份親自迎接“高師八勇士”。其治校之道,如砥柱中流,護持北京高師度過最艱危歲月。 03 遷播·抗戰烽火護文脈 李蒸 關鍵詞:西遷東歸、教育救國、文脈存續 李蒸,1930年開始執掌北平師范大學,1945年卸任西北師范學院院長,是新中國成立以前北京師范大學歷任校長中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在他任內,北平師范大學成為北京三大名校之一。 ![]() 李蒸 1930-1945年任校(院)長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李蒸校長帶領北平師范大學師生一遷西安、再遷城固、三遷蘭州,長河振鐸,以八年的“教育長征”保存師范教育火種。途中,校舍屢遭轟炸,師生斷炊數月,他典當衣物購糧,帶領全體師生同甘共苦、白手起家。抗戰勝利后,關心北平復校,護送師大重還燕碣。 這段歲月,是師大人“公誠勤樸”的寫照。李蒸以“民族之托命在教育”的強烈使命感,點燃西遷路上的七星燈火,化作西北戈壁上的不滅星辰。 04 新生·盛世傳薪續輝煌 陳垣 關鍵詞:并序聯黌、文人風骨、文化傳承 1952年,輔仁大學并入舊師大,陳垣先生任新師大校長。此時的陳校長已屆七十高齡,但他不顧年邁體衰,積極投身到國家建設和教育工作之中,為師范教育和為北京師范大學的發展盡心竭力。他以史學家之深邃、教育家之胸襟、愛國者之情懷,重塑師大格局。 ![]() 陳垣 1952-1971年任校長 陳垣校長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校長期間(1952—1971年),正值中國高等教育經歷深刻變革的時代。陳垣校長駕駛著這艘大船,穿過迷霧、乘風破浪,將輔仁學脈、勵耘精神注入到了師大風骨之中。 時至今日,北師大的學生提起陳垣時,還會親切地稱一聲“陳校長”,仿佛這位一生精誠治學、著力興教的歷史人物仍然活在今日之師大。 ![]() 四位校長,四種時代使命,貫穿了北京師范大學從清末到新中國的百年校史: 張百熙開師范先河,陳寶泉守共和薪火,李蒸護京師文脈,陳垣振盛世木鐸。他們以不同方式回答著“師者何為”的命題,共同鑄就了北京師范大學的精神底色。 作者:董伯儁 號琉璃窯司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