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chuàng) 丨首發(fā)于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走在武夷山的街頭巷尾,目光所及之處,十家茶葉店有九家的招牌上都綴著“正巖”二字。 紅底黑字的在陽光下格外扎眼,店員隔著玻璃門熱情招呼,“我們這可是核心產區(qū)的正巖茶”。 恍惚間,竟與多年前的景象重疊。 那時的街巷里,“大紅袍”“金駿眉”的招牌同樣密如星點,仿佛整座山的茶葉都能裝進這些醒目的字樣里。 歲月流轉,招牌上的字眼換了又換,從曾經(jīng)的品種名變成如今的產區(qū)標識,可那份“遍地都是珍品”的熱鬧勁,卻絲毫未減。 只是握過無數(shù)茶杯的手知道,真正的好茶從不會如此“泛濫”。 就像當年被捧上神壇的金駿眉,真正出自核心小產區(qū)的寥寥無幾,多數(shù)不過是借了個名號。 武夷山的丹霞地貌中,真正符合“正巖”標準的核心產區(qū),不過是巴掌大的地方,年產量屈指可數(shù)。 可如今滿街的“正巖”,數(shù)量早已遠超這片土地的承載量。 《2》 武夷巖茶的精髓,全在一個“巖”字。 所謂“巖巖有茶,非巖不茶”,正是源于正巖山場獨特的地理風土。 這里的丹霞地貌與碧水丹山的水土,共同孕育了巖茶的靈魂。 走進正巖景區(qū),高大的丹巖隨處可見。 “丹”為紅色,裸露在外的干燥巖壁遠望帶些微紅,而常年滲水的巖壁因潮濕多水汽,覆蓋著巖蘚地衣,顏色偏黑。 這些武夷山特有的風化丹巖,經(jīng)長年風吹日曬雨淋,剝落出豐富的碎屑,滋養(yǎng)著當?shù)氐耐寥馈?/p> 行走在牛欄坑、馬頭巖、慧苑坑等正巖核心山場,腳下的土壤格外透氣疏松,即便雨后也不易粘黏鞋底。 對茶樹而言,這些風化巖碎屑不僅提升了土壤透氣性,利于根系呼吸生長,更帶來了獨一無二的天然微量元素。 因此,這里產的茶自帶山場氣息與巖韻,茶湯有“骨”,細品時沖擊力明顯,回味層次豐富。 不過,正巖的區(qū)域劃分歷來沒有定論。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正巖”特指“三坑兩澗”,即牛欄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澗、悟源澗。 如今的正巖范圍則向外拓展,涵蓋了整個武夷山景區(qū)內的山場,像馬頭巖、觀音巖、天心巖、九龍窠、三仰峰、大坑口等都被納入其中。 簡單來說,“買門票進入武夷山景點內看到的茶,就是正巖茶”。 即便以景區(qū)為界,適宜種茶的區(qū)域也十分有限。 《3》 正巖茶雖屬武夷巖茶范疇,卻并非所有武夷巖茶都能冠以“正巖”之名。 正巖如同武夷巖茶中的精英,門檻、等級與要求都遠高于普通巖茶。 唯有生長在武夷山風景名勝區(qū)內的茶樹,才有資格產出正巖茶。 即便以景區(qū)為界,適宜種茶的區(qū)域也極為有限,全年總產量不過數(shù)噸,已屬難得。 更重要的是,景區(qū)管委會早有明文規(guī)定:正巖范圍內嚴禁新增茶地。 這意味著正巖茶的產量不會大幅增長,始終局限于現(xiàn)有山場,稀缺性由此凸顯。 獨特的生長環(huán)境,賦予正巖茶無可復制的特質。 它的香氣與口感帶著鮮明的“巖骨”,絕非其他產區(qū)的茶能仿冒。 茶湯入口,先是山場特有的清冽感漫開,繼而巖韻如暗流涌動,從舌尖直抵喉頭; 咽下后,回甘層層遞進,木質香、花果香交織,余韻能在唇齒間停留許久。 這種復雜而立體的風味,源自丹霞地貌土壤中獨有的微量元素,更離不開山場常年的云霧滋養(yǎng)與溫差調節(jié)。 也正因如此,正巖茶的價值不僅在于口感,更在于它承載的地理環(huán)境。 每一口茶湯,都是武夷山巖石、水土與氣候共同書寫的,這正是它區(qū)別于其他巖茶的核心所在。 《4》 因正巖茶品質出眾且價格不菲,市場上充斥著大量仿冒品。 只要沾染上“正巖”二字,茶葉便能暢銷,其效果堪比“非遺大師”的招牌,在巖茶圈極具號召力。 “正巖”二字在巖茶圈分量極重,它不僅意味著品質出眾、口感上佳,更代表著稀缺性,甚至能成為社交中的面子象征。 這兩個字儼然成了行走的金字招牌,只要打出“正巖茶”的旗號,總能吸引消費者買單。 如此境況,讓那些沒有正巖山場的茶商紅了眼。 他們紛紛動起歪心思,將半巖茶、洲茶乃至外山茶精心包裝,披上“正巖”的外衣,擺進茶葉店售賣。 于是,走在武夷山街頭,看似隨處能買到正巖茶,實則真品寥寥。 實際上,真正的正巖茶大多掌握在少數(shù)擁有核心山場的茶農手中,市場上多數(shù)所謂的“正巖茶”不過是濫竽充數(shù)。 即便偶爾遇到用正巖茶青加工的產品,能否識破真?zhèn)危聪M者的品鑒水平。 深諳正巖茶特點的人,能快速精準地找到好茶; 而不懂分辨的人,即便喝到的是外山茶,也可能渾然不覺。 可見,購買正巖茶的最大底氣,在于自身對茶的認知。 如今市場上,看似“正巖茶”遍地都是,但細究起來,真正符合標準的正巖茶數(shù)量,遠低于市場宣傳的規(guī)模,多數(shù)產品仍是其他產區(qū)茶葉的仿冒品。 《5》 固然,茶界之中好茶輩出,各地皆有優(yōu)質產區(qū)綻放光彩。 但在巖茶領域,正巖的地位始終無可替代。 其他產區(qū)即便生態(tài)優(yōu)良、管理精細,產出的茶至多算是出眾的烏龍茶,因缺了那份巖石浸潤的風骨,終究與優(yōu)質巖茶隔著一層。 不少人喝過的“正巖茶”,或許只是包裝上的字樣,從未真正觸碰到山場的本味。 喝慣了假正巖,便難分真假,更遑論體會巖韻的精妙。 就像身處武夷群峰之中,云霧繚繞間,若不細辨山場肌理、茶湯真味,便容易在“正巖”的虛名里,錯過了那口來自丹巖深處的真滋味。 原創(chuàng)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yè)原創(chuàng)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jīng)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chuàng)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