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公眾號與您相伴4521天▲戳上方藍字關注 ![]() ![]() ![]() 你是否也曾在人際交往中陷入這樣的困境: 明明是好心幫忙,卻因沒摸清對方底細而惹上麻煩?或是輕信他人承諾,最后落得“啞巴吃黃連”的下場?甚至有時堅持原則,反而被人嘲笑"不懂變通"? 在中國社會這片人情土壤中,許多看似無解的交往難題,其實都藏著一套歷經考驗的生存智慧。 今天要分享的這三條原則,或許不能讓你成為社交達人,卻能幫你避開那些看不見的“坑”。 畢竟,在復雜的人際場中,學會保護自己,才是行走江湖的第一課。 先弄清楚對方是誰 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首先要弄清楚對方到底是誰。 中國人認為“有人才有事”,而且“事在人為”,很難“對事不對人”,所以常常把人和事聯(lián)系在一起。 在中國社會,每聽到一句話,如果不清楚是誰說的,就很難判斷它究竟是對的還是錯的、是真的還是假的。 可見弄清楚對方是誰,乃是開展人際交往的第一步。 中國人比較傾向于“差別性待遇”,以不同的標準來對待不同身份的人。 如果你的職位比我高,那你說什么都應該是比較正確的。 如果你和我職位平等,那就以“來而不往非禮也”的態(tài)度對待你。 如果你的職位比我低,我不會以大欺小,卻絕不容許你以“下”犯“上”。 在中國社會,職位低的人是不宜反駁職位高的人的。 所以,對方不同,你采取的措施也應該不同。先問清楚是誰說的,再做定奪,這就是一種“經”,如何應變,則是個別的“權”。 中國人既然以人為主,那一切事都離不開人,也就是離不開人際關系。何況我們一直重視倫理,對于人的身份地位十分關心。 看見或聽說一個人,總要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樣的人,并且依據(jù)身份地位做出不一樣的反應,才算合理。 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便進一步達成預期的企圖。這不是勢利眼,只要保持合理的程度,不要前倨后恭,沒有什么不好。 小心才不會上當 西方人在同別人打交道時,不論干什么,都要通過法律途徑約束他人來防止自己上當,而且對于欺騙別人的人是相當鄙視的。 中國人不會要求別人怎樣,只會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無”。 我們很少去笑那些騙子,反而多少有些羨慕 :“他真高明,居然騙了這么多人!” 而對被騙的人,在同情之外,還有幾分不屑:“你怎么這么笨,這種當也會上?”好像責任不在騙子,而在被騙的人。 其實,嘲笑被騙的人與鄙視騙子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遏止騙人事件的發(fā)生。 西方人鄙視騙子,使其備受壓力,抬不起頭來。而中國人認為人人應各自小心,不要上當,使那些騙子無從下手。 我們用“嘲笑被騙的人”的形式,來提醒大家,千萬不要被騙,否則不但損失慘重,還要惹人嘲笑。 所以在中國社會,那些被騙的人,反而不敢以正面示人。 西方人的想法很對,只要大家齊心,共同指責騙子,便可以減少騙人的行為。而中國人更實際一些,要求自己豈不比要求別人更容易一些? “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別人不要欺騙,遠不如自己提高警覺更可靠。 防人之心其實就是讓人小心不要上當,因此“反求諸己”更勝一籌。 但是“小心不要上當”,并不是“不要相信別人”,而是不給壞人可乘之機。 正因為小心,才會時時用心。可以相信的時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不可以相信的時候,“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變,不可不防”。 這些話都是中國人常說的,看起來互相矛盾,卻是因“時”而制宜。 在正常的情況下,當然應該相信別人,但是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應該相信他。 站在不相信的立場來相信,才不至于一相信就上當。 凡事追求合理 中國人的觀念是凡事追求合理。換句話說,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人們才會接受。 我們雖然重視典章制度,卻明白典章制度容易僵化而不合時宜,因此在典章制度的范圍內,中國人多半喜歡權宜應變,以求合理變通。 凡是不會變通的人,都會被人斥之為“死心眼”、“死腦筋”。 中國人認為,既然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就應該“反求諸己”,即“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以自己的合理來影響他人,使他人亦能合理。 自己不合理,卻希望他人以合理待我,結果經常不如意,這時怨天尤人也是枉然。 自己先求合理,再來期望他人以合理待我,才是合理的態(tài)度,也比較容易實現(xiàn)。 但是合理不合理,各人的標準未必一致,有時候你認為合理,我就認為不合理,因此這個“合理”也會引起很多爭執(zhí),產生很多不愉快! 在中國社會,凡事自己求合理,就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 即使你的“合理”和他的“合理”會有些誤差,但你的出發(fā)點是好的,起碼會問心無愧。 至于是否會引起爭執(zhí),聽天由命吧。雖然這聽起來比較消極,但總比表現(xiàn)出不合理的行為,使大家心里不高興,甚至造成誤解的好。 自己合理不合理要通過他人的反應來判斷。 他人的反應就像一面鏡子,會如實地反映你是否合理。 當對方表現(xiàn)出不合理的行為時,不要指責對方的缺失,而是應該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理。 如果是的話,趕快先把自己的缺失調整過來,對方也可能跟著表現(xiàn)出合理的反應。 ![]() 在中國社會的人際交往中,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卻有值得堅守的底線與智慧。 弄清楚對方是誰,是精準把握分寸的前提;小心不上當,是保護自己的第一道防線;凡事求合理,則是維系關系的核心準則。 這三條原則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揣摩。 既要知世故,也要守本心;既要防人之心,也要有容人之量;既要堅持原則,也要懂得變通。 說到底,所謂“不吃虧上當”,并非要變得精明算計,而是在復雜人性中找到平衡點:對他人多一份觀察,對自己多一份要求,對世事多一份體諒。 愿你我都能在這些樸素的道理中,練就從容處世的底氣,在人情往來中既不失真誠,也守住邊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