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中國文物報發布了山西河津古垛仰韶文化遺址的考古新發現,遺址內出土的6枚陶制和石雕蠶蛹尤其引人關注。這些石雕蠶蛹形態逼真,整體造型與現代家桑蠶蛹高度相似,是晉南地區史前絲織業存在的重要證據之一。 晉南地區史前絲織業相關遺跡已有5處,呈現出從仰韶早期到晚期的完整脈絡:
仰韶早期(約6000年前):夏縣師村遺址,出土了5枚石雕蠶蛹和1枚陶制蠶蛹,吉林大學通過“碳—14年代測定法”測量出了出土石制蠶蛹的地層木炭樣本年代在距今六千年以上。石雕蠶蛹采用中條山地常見的綠簾花崗巖石材雕刻,表面螺旋狀弦紋精準勾勒出蛹體結構,顯示出先民對蠶蛹形態的細致觀察能力。 仰韶中期(約5600-6000年前):1926年,夏縣西陰遺址出土半枚人工切割的蠶繭,經顯微觀察和國際權威機構鑒定為家蠶繭,切割面平直且具光澤,為新石器時代人工繅絲的直接證據。 仰韶晚期(約5300-4600年前):1960年,芮城西王村遺址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晚期的蛹形陶飾,有學者認為是“蠶蛹”;2022年6月,運城聞喜縣上郭遺址出土了1枚仰韶文化晚期的石雕蠶蛹,距今約5200年。 這些遺址密集分布于運城盆地,證明晉南地區極有可能是仰韶時期的重要桑蠶業中心。當年李濟發現半個蠶繭的夏縣西陰村一直流傳有嫘祖的傳說。相傳黃帝正妃嫘祖就出生于西陰村,嫘祖為解決當時人們的穿衣問題,嘗試用草皮、樹皮捻線。她發現桑樹上野生蠶吐絲又細又結實,便開始在家養蠶。后來又受到蜘蛛網的啟發,嘗試把絲織成錦帛。從此人們開始穿上絲織衣服,結束了以樹葉獸皮遮體的時代。 西陵氏是否在夏縣很難考證,也幾乎無法通過考古實證。但可以肯定的是,相關傳說反映了晉南一帶曾是桑蠶業重要起源地的深層歷史記憶。今后,亟需在晉南仰韶地層中尋找絲蛋白殘留或碳化織物,進一步完善證據鏈。 和晉南同屬華夏文化核心區的河南鄭洛地區也發現有仰韶文化時期的蠶雕,還有絲織物遺存。 鞏義雙槐樹遺址出土牙雕蠶1枚,蠶雕用野豬獠牙制作而成,長6.3厘米,寬約1厘米,厚度僅有1毫米,是仰頭吐絲狀的成熟家蠶形象,是目前我國最早的蠶雕藝術品。中國絲綢博物館曾利用電化學免疫技術在雙槐樹遺址甕棺土樣中檢測到了絲蛋白信息。
1984年,河南鄭州考古所在河南滎陽縣青臺村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一塊淺絳色的羅織物,研究發現它是用蠶繭進行多粒繅制而成。這塊羅織物距今約5500多年,是迄今為止全世界發現的最早的絲綢織物,證明在距今5000多年前,繅絲工藝在中國就已經出現了 2017年和2019年,中國絲綢博物館科研團隊通過酶聯免疫檢測技術,在河南滎陽汪溝遺址的翁棺中發現了絲織品的殘存。其中一塊還是熟絲羅織物,蠶絲經過了脫膠染色處理,這塊羅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熟絲絲織品。這些絲織品和滎陽青臺遺址出土的織物都在距今5500年左右,同屬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絲織品。 除了豐富的仰韶文化桑蠶相關遺存,相關考古研究表明,中國桑蠶絲織技術的起源可能還要更早! 2016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龔德才教授研究團隊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兩處墓葬的遺骸腹部土壤樣品中,檢測到了蠶絲蛋白的殘留物。結合遺址中發現的編織工具和骨針綜合推測,8500年前的賈湖居民可能已經開始利用蠶絲了。今后若能發現絲織物的遺存,可將中國絲綢出現的歷史提前近400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