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韓非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火的形態很猛烈,所以被燒傷的人很少;水的形態雖柔弱,但溺水的人卻很多。 這句話能引發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文體不限(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從危險的顯性與隱性角度切入:強調最可怕的風險往往藏在溫和的表象中,需警惕“溫水煮青蛙”式的危機。如生活中“微小的懈怠積累成大錯”“看似無害的習慣暗藏隱患”;社會中“隱性的制度漏洞比顯性的沖突更致命”等。 從人的認知與行為角度切入:人對“嚴厲”的天然敬畏與對“溫和”的放松警惕,導致行為偏差,需理性看待表象與本質。如對權威的過度畏懼(錯失機會)與對“友善”的盲目信任(遭遇欺騙);歷史中“輕視柔弱者反被顛覆”的案例(如項羽對劉邦的輕視)。 從治理/規則的嚴與寬角度切入:嚴明的規則看似“嚴苛”,實則能減少犯錯;寬松的規則看似“仁慈”,實則易滋生亂象。如法律的嚴明與社會秩序的關系、企業制度的嚴格與效率的關系、教育中“嚴管”與“縱容”的效果對比等。 辯證思考“嚴”與“柔”的平衡:既不能因“嚴”而僵化,也不能因“柔”而放縱,需根據對象和場景靈活把握。如教育中“嚴中有愛”、管理中“制度嚴明+人文關懷”、外交中“強硬底線+靈活策略”等。 【佳作展示】 火鍛峻法立其骨,水淬寬和鑄其魂 《韓非子》有云:“火形嚴,故人鮮灼;水形懦,人多溺。”此言如炬,照見剛柔之辨:烈火的剛猛與柔水的溫潤,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正如嚴刑峻法若失寬和則成酷政,寬仁厚德若無峻法則為縱容。掩卷覃思,竊以為這剛與柔、嚴與寬的辯證,恰是人類政治文明的永恒命題:峻法是文明的骨架,定其形而防其亂;寬和是文明的血脈,活其氣而養其魂,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共撐治世蒼穹。 火為熔爐,峻法是文明防波堤,劃定底線以阻沉淪。人性如曠野,若無規則的藩籬,便會滋生放縱的荊棘。商鞅“立木為信”后推行的連坐之法,看似酷烈如烈火焚林,實則是以“不告奸者腰斬”的決絕,為秦國社會筑起防波堤——它不僅阻擋了“竊鉤者誅”的無序,更在“道不拾遺”的秩序中,讓“倉廩實而知禮節”有了生長的土壤。這種峻法從不是對人性的否定,而是對人性幽暗的直面:正如熔爐必須高溫才能去除鐵中雜質,社會必須有剛性規則才能過濾人性的惡。但秦代“焚書坑儒”的悲劇又警示我們:防波堤的價值在“阻擋泛濫”而非“隔絕活水”,峻法的意義在“守護底線”而非“窒息生機”,一旦越過這個界限,骨架便會淪為扼殺靈魂的囚籠。 水作清泉,寬和是文明減壓閥,涵養彈性以容多元。剛性的規則若失柔性的緩沖,便會脆化而崩裂。漢初“與民休息”的政策,恰是在秦代峻法的脆化后,以清泉般的寬和注入彈性:它承認“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的人性現實,在“殺人者死”的底線之上,用“減免賦稅”的柔性智慧,讓嚴刑峻法從“冰冷的鐵條”變為“可彎曲的鋼片”。王陽明平叛時“誅首惡、釋脅從”的決斷,更顯寬和的深層智慧——它不是對原則的退讓,而是對復雜現實的包容:正如淬火工藝需冷水才能讓鋼兼具硬度與韌性,社會治理需寬和才能讓規則既有力量又有溫度。反觀兩宋“刑不上大夫”的過度寬容,如減壓閥失靈導致系統崩潰,終讓法度在“刑不上大夫”的特權中喪失公信力——清泉的價值在“滋養”而非“縱容”,寬和的意義在“增加彈性”而非“放棄原則”。 水火相濟,剛柔共生,是文明存續的辯證法則,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人類文明的長河,從來在剛與柔的博弈中奔流。古希臘的“陶片放逐法”既有“多數人裁決”的剛性,又留“定期恢復權利”的柔性;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既有“以牙還牙”的峻厲,又含“過失殺人減免”的寬宥。這恰如太極圖的智慧:白魚的剛猛中藏著黑眼(剛含柔),黑魚的陰柔里含著白眼(柔含剛)——正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剛中藏柔(平等本身就是一種寬和),“未成年人保護法”是柔中藏剛(底線仍不可破)。沒有峻法的寬和是漂浮的浮萍,沒有寬和的峻法是冰冷的頑石,唯有水火相濟,才能讓文明既立得住骨架,又活得了靈魂,正如車之兩輪需協同轉動方能致遠,鳥之兩翼需均衡振翅才可高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