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年之后,愛因斯坦還是在這場關于現實本質的“世紀豪賭”中,輸給了他的老對手尼爾斯·玻爾。 是的,你沒看錯。這場始于1927年,堪稱物理學史上最星光熠熠的巔峰對決,終于被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科學家們用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畫上了句號。他們沒有用復雜的公式,而是直接“搭建”了一個微觀宇宙,讓我們親眼見證了愛因斯坦的“上帝”,到底擲不擲骰子!這項研究發表在7月22日《物理評論快報》上。 一切的開端:一個讓所有物理學家都“精神分裂”的實驗 故事要從那個讓牛頓掀棺材板的“雙縫實驗”說起。 你拿著一把能發射微小顏料球的槍,對著一堵有兩條縫的墻狂掃,墻后面會留下什么?沒錯,兩條杠。這是“粒子”該有的樣子,一顆是一顆,規規矩矩。 但如果你把槍換成水波發射器,結果就大不相同了。水波會同時穿過兩條縫,然后相互干涉,在后面的墻上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圖案。這是“波”的獨有標志。 最詭異的事情來了。當科學家把“子彈”換成單個光子時,它本應像粒子一樣,一次只穿過一條縫。可結果,墻上出現的竟然是波的干涉條紋!仿佛那個小小的光子,擁有了分身術,同時穿過了兩條縫,然后自己和自己玩起了干涉游戲。 光,到底是彬彬有禮、遵守秩序的“粒子先生”,還是隨性浪漫、無處不在的“波小姐”? 更讓人崩潰的是,如果你在縫上裝個“攝像頭”,想看看光子到底走了哪條路,干涉條紋就瞬間消失了,光又變回了規矩的粒子,只留下兩條杠。 這種“你一看,我就變”的特性,就是“波粒二象性”。它暗示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在量子世界里,觀測行為本身,就是創造現實的一部分! ![]() 世紀之爭:愛因斯坦 VS 玻爾 這個“薛定諤的光”,讓愛因斯坦大為光火。他堅信宇宙是客觀的、確定的,并說出了那句名言:“我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上帝會擲骰子!” 他認為,一定有辦法能繞過這個限制,既能看清光子的路徑(粒子性),又能保留它的干涉條紋(波動性)。 而另一位量子巨頭玻爾則針鋒相對,提出了互補原理”:波和粒子是光的一體兩面,就像硬幣的正反面,你一次只能看到一面。任何你想看清粒子路徑的嘗試,都會不可避免地“驚擾”它,從而抹掉它的波動性。 這不只是一場物理辯論,而是兩種世界觀的終極對決:一邊是眼見為實的經典宇宙,另一邊是觀測即創造的量子江湖。 這場爭論持續了近百年,無數實驗都驗證了玻爾的正確,愛因斯坦的失敗,但始終沒有一個能像這次MIT的實驗一樣,做得如此“干凈”、如此“完美”。 ![]() 終極審判:MIT的“原子雙縫” 由諾貝爾獎得主沃爾夫岡·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領導的MIT團隊,決定把這個思想實驗做到極致。他們放棄了物理縫隙,直接動用了宇宙最基本的積木——原子。 怎么做的? 1. 創造“完美狹縫”:他們將超過10000個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并用激光織成一張“光晶格”,將每個原子精準地“囚禁”在各自的位置上,形成一種叫“莫特絕緣體”的狀態。每一個原子,都成了一個完美的、獨立的、最小的“狹縫”。 2. 發射“幽靈子彈”:他們用一束極弱的光照射這些原子,弱到可以保證“每個原子最多只散射一個光子”。 現在,關鍵問題來了:當一個光子飛向這10000個原子組成的“超級雙縫”時,會發生什么? 根據他們的研究論文,答案取決于光子和原子之間的一次奇妙“互動”。 如果光子凌波微步,悄然飛過,沒有踩到任何原子(即沒有改變原子的運動狀態),那我們就無從得知它究竟被哪個原子散射了。這時,所有可能性都疊加起來,光的“波動性”盡顯,干涉效應出現。這在物理上被稱為“相干散射”。 如果光子“踩”了一下原子,使其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留下了“腳印”),那么我們就獲得了“哪條路徑信息”(Which-way Information)。這個信息本身,就足以讓光的波動性瞬間“坍縮”。所有原子各自為戰,干涉效應消失。這被稱為“非相干散射”。 ![]() 也就是說,任何窺探粒子行蹤的企圖,都是對它波動屬性的“終極背叛”。 實驗結果如玻爾所預言,完美地呈現了這種此消彼長的關系。當研究團隊對原子的束縛力很強時,光子很難留下“腳印”,干涉效應就強。而當他們讓原子波包“模糊”和擴展開時,光子留下“腳印”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干涉效應隨之減弱,直至消失。 最終的判決 所以MIT的這項實驗,以一種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清晰度,為這場世紀之爭畫上了句號:玻爾是對的,愛因斯坦仍然輸了! 你永遠無法同時擁有100%的粒子信息和100%的波信息。你對其中一面了解得越清楚,另一面就必然變得越模糊。現實,并非獨立于我們觀察之外的客觀存在。 所以我們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獨立于我們而存在的風景,而是我們與它互動后共同畫就的一幅畫。 下次當你仰望星空,感嘆宇宙的浩瀚時,請記住,那遙遠星光抵達你眼中的一刻,不僅僅是你看見了它,也是你的“看見”,最終定義了它最后的模樣。 愛因斯坦或許輸掉了這場辯論,但他與玻爾共同開啟的這扇量子大門,至今仍在引領我們探索宇宙最深邃的奧秘。 ![]() 參考文獻: Fedoseev, V., Lin, H., Lu, Y.-K., Lee, Y. K., Lyu, J., & Ketterle, W. (2025). Coherent and Incoherent Light Scattering by Single-Atom Wave Packet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5, 043601. https:///10.1103/zwhd-1k2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