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汪曾祺的《東看看西看看》,倒像是推開一扇舊木門,門里飄出的是人間煙火氣,混著草木香、飯食香,還有那若有若無的墨香。 讀這樣的文字,倒像是在歲月里撿拾遺落的碎片,每一片都閃著溫潤的光。 一、市井里的熱鬧與溫情 書里寫北京人的遛鳥,說“遛鳥的人抬著鳥籠,慢悠悠地走,鳥在籠里跳,人在籠外笑”。 這場景,倒讓我想起小時候在老家,傍晚時的寧靜。那時候的日子,慢得像老牛拉車,卻也暖得像冬日里的火盆。 汪曾祺寫昆明的叫賣聲,“賣楊梅——賣葡萄——”,那聲音拖著長長的尾音,在巷子里蕩開。 我老家也有這樣的叫賣,賣三角粑的喊著:“三角粑——熱烙的——”,聲音悠長,仿佛剛烙好一般軟糯誘人。 這些市井里的熱鬧,如今想來,倒像是老照片,泛著黃,卻帶著暖。經歷過生活的酸甜苦辣,再讀這些文字,才懂得: 原來最珍貴的,不過是這些瑣碎里的溫情。 二、風俗里的詩意與趣味 汪曾祺寫故鄉的元宵,“家家戶戶,門前都點起燈籠,紅的、黃的、綠的,像星星落在了地上”。 我小時候,老家也有這樣的習俗,正月初一早上,必是吃湯圓,然后去上墳放火炮。 他寫昆明的年俗,“臘月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說灶王爺要“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小時候,臘月二十三那天,天天都忙得腳不粘地的媽媽,那天定是在家里打掃,灶房的煙塵,柴灰,一定是在這天都被打掃得干干凈凈。那時候不懂,后來才明白,這是藏著的是對生活的期盼。 這些風俗,如今在城市里漸漸淡了,可在書里讀到,倒像是又回到了小時候,聞到了那股熟悉的年味。 開始懷念過去,不是因為過去有多好,而是因為那里有最真的自己。 三、生活里的瑣碎與美好 汪曾祺寫吃,“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睛都是涼的”。 我小時候,要是走鄉串戶賣冰糕的來了,那是興奮得滿山遍野找媽媽,若是媽媽答應給買上一根,整個夏天都是快樂的。那時候的快樂,簡單得像一片云,飄著飄著,就飄進了心里。 他寫畫畫,“畫山水,可以不必名山大川,畫幾筆小橋流水,也自有情趣”。 這些生活里的瑣碎,汪曾祺寫得平淡,卻也動人。生活不是轟轟烈烈,而是這些細水長流的溫暖。就像他說的: “一定要愛著點什么,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 四、歲月里的沉淀與感悟 合上書,窗外的陽光正暖。四十幾歲的人,讀汪曾祺的文字,倒像是在和一位老友聊天,他不說大道理,只講些家長里短,可聽來,卻讓人心里踏實。 他說,“人活著,就得有點興致”。我想,這興致,便是對生活的熱愛吧。無論多大年紀,都得有點喜歡的事,畫畫、寫字、做飯,哪怕是養一盆花,也能讓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他說,“家人閑坐,燈火可親”。我想,這便是最幸福的時刻吧。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哪怕只是靜靜地坐著,也能感受到那份溫暖。 生活不過是柴米油鹽,可在這柴米油鹽里,也能品出詩意。就像汪曾祺的文字,平淡,卻也動人。 《東看看西看看》,看的是風景,品的是人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