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博物館,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經十路,為中國一級博物館。館藏歷史文物14萬余件,主要以陶瓷器、青銅器、甲骨文、漢畫石、書畫為主要收藏特色。尤其是博物館內十大鎮館之寶,值得了解。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為:紅陶獸形壺、蛋殼黑陶高柄套杯、甲骨文、亞醜鉞、魯國大玉壁、頌簋、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東平漢墓壁畫、九旒冕、鄭燮雙松圖軸。每一件都是山東地區不同時期的標志性文物代表。很好找,有電子屏介紹,不懂可以點電子屏看介紹,有的還配有表情包,動畫,生動形象。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酒器,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夾砂紅陶,通體磨光,圓面聳耳,遍施紅色陶衣,光潤亮澤。拱鼻,張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翹,耳穿小孔,背裝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體肥壯,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積,四足立起便于加熱,造型生動美觀,近似豬或狗形。全器構思巧妙,即是使用器,又不失藝術情趣,準確的把握了動物各部位的比例結構和體形特征,表現出大汶口先民們高超的制陶水平。是5000年前難得的一件藝術珍品,也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獨特的代表。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1973年在山東日照東海峪出土。此杯為泥質黑陶,造型細高,有喇叭形口,深腹,圓底的杯形,下加細長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狀,表面布滿豎向細小鏤孔,整齊勻和,柄下端為圓足形座,腹部飾有弦紋。造型別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處不足0.5毫米,令人驚嘆。通體透著黑色光澤,質感細膩溫潤,散發高雅氣質和誘人魅力,堪稱絕代之作,是古代陶藝的精華(當時參觀時,此鎮館之寶文物拿到另外的地方參展了,放的一個模型在此處)。下面這個蛋殼黑陶杯雖不是鎮館之寶,還造型也很美,館內有幾個蛋殼黑陶杯。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之上的文字,記錄了商代晚期王室占卜的相關內容。山東博物館共藏5425片甲骨,有1000多片一級品,大部分為羅振玉舊藏,其中有4片為特級品。其中一片有"鬼"字,"鬼"即鬼方(匈奴),據說"鬼方"甲骨全國僅三片,大陸只此一片,另兩片在臺灣。一片甲骨上有"螞"字。帶"金"的字在甲骨文中非常罕見,此片是《甲骨文合集》中唯一一片帶金字旁文字的甲骨。另一片正面有一"虹"字,此字上邊的兩道弧當是龍身,下端當是龍頭,作二龍吸水,古人認為龍出吸水即天晴。郭沫若先生認為該骨面刻辭"蓋一代典禮習尚如是也",其前后均未見,極其罕也。商代,1965年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出土。為山東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因其口部兩側對稱地銘有"亞醜"二字,故得名"亞醜鉞"。 關于亞魏器的出土地點,曾經眾說紛紜,亞醜鉞的發現,使亞醜器的出土地點逐漸清晰,被基本確定在青州一帶,是薄姑氏部族古老文明的珍貴遺留。亞醜鉞經歷了當年古老部族的輝煌,又經歷風霜的洗禮、歲月的變遷和歷史的沉淀,傳承至今,是為青銅器中的瑰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大玉璧,戰國,1977年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乙組52號墓出土。外徑32.8厘米、孔徑11.6厘米、厚0.6厘米。 玉料呈青碧色,玉質晶瑩溫潤,半透明,油脂光澤。玉璧肉部內、外緣各有一周廓,肉兩面紋飾相同,以兩組微凸起的絢索紋分隔成內、中、外三層紋飾。內、外兩層為陰線刻紋,中間以斜向交叉排列的蒲紋為地,其間淺浮雕飾排列均勻的谷紋;內層為合首雙身龍紋,其間以三道絢索紋相隔成三組;外層為五組合首雙身龍紋,每組龍尾兩兩相交,紋飾布局緊密勻稱,繁縟精美,線條流暢,工藝純熟,屬戰國玉璧中的精品,也是戰國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制作于西周晚期,為周宣王時盛食器。高30.1厘米,口徑24.2厘米。器物內底和器蓋有152字對銘,記載了—次冊命典禮的全過程,是研究西周社會歷史重要的文字資料,其金文規整、典雅,是書法藝術的杰作。頌簋以其莊重的造型、精良的鑄工、瑰麗的紋飾、秀美的銘文,使其成為難得一見的青銅器珍品,具有極高的價值,為國家一級藏品。(七)《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漢代,在漢畫像石專題館第二展廳) 出土于山東嘉祥,是目前唯一一件明確刻有“孔子”、“老子”榜題的漢畫像石,直觀展現儒道兩大思想源頭的真實交匯,被譽為“儒學文明的原始圖像”。 上層畫面,兩位圣哲互見;下層戰車列陣,象征思想之后的現實較量。以“孔子見老子”為上,以“兵車交錯”為下,這不是簡單的敘述,而是對兩種文明道路的隱喻:道德教化 與實力支配,理性勸導與 禮制權威。站在展柜前,發現:孔子并非孤立的“圣人”,而是文明裂變之中的一位“行者”。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是儒道思想的分流時刻,思想原點的瞬間定格。 (八)《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西漢,8號展廳) 《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竹簡,1972年出土于銀雀山漢墓。銀雀山漢嘉包括四類書,第一類是兵書,第二類是政論兵之書,第三類是數術書,其余歸它類。其中兵書數量最大,也最重要,尤其是《孫子兵法》與失傳近兩千年的《兵法》同墓出土,結束了關于孫子其人其書的千古論爭,意義重大,被列為新中國30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儒家與兵家思想的交匯,禮法兼容的真實演練。??銀雀山漢簡,西漢?? (九)東平漢墓壁畫(西漢,8號展廳) 東平漢墓壁畫,西漢晚期新莽時期,2007年發現于山東東平縣。其所繪內容有紅日、三足烏、對飲圖、仕女圖、升仙導引圖、拜謁圖、武士圖、樂舞雜技以及方相氏驅疫儀式等, 東平彩畫是山東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內容最豐富、藝術水平最高的漢代壁畫,填補了山東地區漢代壁畫墓的空白,對于漢代喪葬制度、民間生活習俗、中國繪畫史等方面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也是中國早期繪畫作品中的精品之作,在全國極為罕見。 ??東平漢墓壁畫,西漢?? (十)九旒冕(明代,9號展廳)
1971年出土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荒王朱檀墓。通高18厘米、長49.4厘米、寬30厘米。 為藤篾編制,表面敷羅絹黑漆,鑲以金圈、金邊;冠的兩側有梅花金穿,貫一金簪。 冕的頂部有"艇板",綖板前圓后方,誕板上面涂著黑漆,以示莊重。 板前后系垂旒,前后共垂9道旒。每道旒上計有9顆,紅、白、青、黃、黑五種顏色的玉珠,共用珠162顆,板下有玉衡,連接于冠上兩邊凹槽內; 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兩根絲繩是黑顏色的,叫做"玄紈"。 絲繩垂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材質是黃玉。冕左右下垂的兩塊玉,即所謂的"充耳"。 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實物,是研究我國古代服飾,禮制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明魯王九旒冕,是儒家思想制度的極致表達,儒學禮制化的頂峰象征。 清,紙本,墨色。此圖為鄭燮送給好友肅翁的作品,圖中一遠一近兩棵松樹意寓肅翁品格高潔,樹下的幾桿修竹以及怪石蘭,更是板橋擅長之筆。此圖珍貴,這是現存唯一鄭燮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創作的作品,不同于尋常應酬之,作品本身反映的是一種質樸的發自內心的對好友的真摯感情。看著眼前的這些鎮館之寶,我感受到了時間的力量,浩瀚宇宙,我們沒辦法超越光速,去直面各個時間節點上燦爛的文明。文明沉淀,匯聚在博物館中,我們可以從容地與時間對話,反思過去、審視現在和啟迪未來。??小提示:作者編輯的“十一大鎮館之寶”分布展廳位置只是當時的分布情況,博物館文物布展會按周期調整,具體以博物館實際布展為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