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假,“帶孩子去旅行”會成為朋友圈一道炫目的風景線:出游、研學、游學……對于父母們來說,好像不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這個暑假就虧待了他們似的。 實際效果卻不盡人意:錢花了,力出了,孩子卻不買賬! 常見情況就兩種: 一種娃“人在心不在”:你費勁巴拉擠到“必打卡”景點,激動地沖著娃喊:“快來看!多壯觀/多有歷史意義!” 娃慢悠悠過來瞟一眼,“哦”,扭頭就刷手機去了。你心里那個憋屈啊! 另一種娃直接拒絕。 你拿著攻略興致勃勃:“我們去XX,書上有的,還能學知識……” 話沒說完,娃就炸毛:“又要寫作文!又要背詩!出去玩還得學習?沒意思!我不去!” 你瞬間啞口無言。 對于“旅行”,家長和孩子的認知不一樣。 家長想的是:我花錢花時間帶你開眼界,你順便學點知識,多好啊! 孩子想的是:玩就是玩,學就是學!邊玩邊學?煩死了! 好好的旅行,硬生生搞成了“拉鋸戰”。 那么,帶孩子旅行,到底該看什么?旅行的意義到底在哪里? ![]() 當“見世面”成為一種成長教育焦慮,很多父母陷入了“旅行困惑”。 直到有一天,當我看到復旦大學研究家庭教育的沈奕斐老師分享的一段經驗,我一下子明白了帶孩子旅行的真諦。 在肯尼亞,看“人”怎么活 沈老師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后來在帶孩子們去肯尼亞看動物大遷徙時,她找到了鑰匙。 看動物固然震撼,但沈老師覺得這還不夠。她特意帶孩子們深入觀察了兩個當地部落——馬賽族和另一個不太出名的當地人生活的民族。出發前,她沒讓孩子們死記硬背知識,而是拋出了三個“靈魂拷問”: 要是把你突然扔進其中一個部落,你選哪個活? 憑你現在會的本事,你怎么在那個部落活下去? 如果你是旅游局長,你更想推廣哪個部落?為啥? 這幾個問題一出,孩子們的眼神立刻不一樣了。不再是走馬觀花看個熱鬧,說句“他們跳舞真有意思”,而是開始琢磨了,開始和自己熟悉的生活對比了。 晚上回到住處討論,幾個初中生說得可熱鬧了: 一個說:“我選馬賽族!游客多,我會英語和中文,當向導肯定能活!” 另一個說:“我去那個更樸實的部落!我可以教他們點東西,或者干點別的活……” 答案沒有對錯。關鍵是,孩子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著!生存的方式可以這么不一樣! ![]() 一包糖果,砸碎了“天經地義” 這次旅行給沈老師女兒沖擊最大的,卻是一包糖果。 他們去當地學校,給孩子們分了糖果和文具。 肯尼亞小孩拿到糖很開心。突然,旁邊一個大人直接從一個孩子手里把糖搶過來,自己吃了。 看到這一幕,沈老師的女兒氣壞了:“大人怎么能搶小孩的東西?太壞了!” 結果一問才知道,那個大人是孩子的爸爸。 女兒一下子愣住了,問媽媽:“原來不是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會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小孩嗎?” 這個瞬間,像塊石頭砸進了平靜的水面。 她的女兒從小習慣了外婆、爸媽把好吃的都留給她,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而非洲爸爸的這個舉動,讓她明白:世界上沒有那么多“應該”。 ![]() 真正的旅行,是打碎“理所當然” 沈老師說,旅行的意義,從來不是往孩子腦子里塞多少知識點。它的魔力在于,能打破我們習以為常、覺得“天經地義”的想法。 這種見識“不一樣”的機會,其實不一定要跑很遠。做個有心人,身邊就有。 后來沈老師帶女兒回農村老家過年。老家的祠堂有規矩:女人不能進。 沈老師沒直接跟女兒說“這是封建糟粕,落后!”。她帶著女兒,跟鄉親們好好溝通,說明是想了解當地文化(而不是擺出教授身份),最后被允許進去了。 她引導女兒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矩?他們是怎么想的?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參觀過祠堂,再聯系爺爺那輩人“重男輕女”的想法,女兒不再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所以爺爺不喜歡我”。 她理解了:“哦,爺爺奶奶是在那樣的環境里長大的,他們的觀念就是那樣。這是他們的問題,不是我的錯。” ![]() 見識“多樣性”,才是真“見世面” 帶孩子“見世面”,核心是讓他們見識“人類的多樣性”。 這不是去評判誰好誰壞(比如“非洲好落后”、“農村規矩好封建”),而是讓孩子看到:世界這么大,人和人的想法、活法,可以如此不同。 當孩子被“必須考名校”壓得喘不過氣時,讓他知道,有人做部落向導也活得很有價值、很快樂。 當孩子覺得“成功只有一條路”時,讓他看看,世界上還有那么多不同的活法,都能自得其樂。 旅行最珍貴的禮物,就是在孩子心里開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他看到的不只是風景,更是人生無限的可能性。 肯尼亞草原的風,老家祠堂的香火,都在無聲地告訴孩子:“孩子,你熟悉的世界,只是世界很小的一部分。 真正的成長,是知道世界很大、很復雜,然后學會理解和接納那些'不一樣’。” 這,或許才是我們帶孩子出門,最該收獲的東西。不是背會了幾首詩,記住了幾個景點,而是讓他明白:世界,遠比你想象的更遼闊、更多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