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玲是北京一名執業律師。她43歲,自認是一個兢兢業業、關注身體健康的中年人。她所在的北京律協每年為律師們購買體檢服務,從2013年起,張曉玲年年不落地在愛康國賓健康體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康國賓”)體檢,她稱從未被告知有患癌風險。張曉玲一直對自己穩定的健康狀況很滿意,“人家說你這個年齡身體很好了,我就認為自己很好了”。 直到2024年10月,她被突如其來的病魔擊潰:她在三甲醫院確診腎癌,幾個月后,又被確診為腎癌骨轉移,已是骨癌晚期。醫生告訴她,她的腰椎骨被腫瘤腐蝕最嚴重的地方,薄得“像紙一樣”,“有一點外力就會斷”,隨時有生命危險。 奔波于多家診療機構的張曉玲聽到醫生說,癌癥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張曉玲頓時產生一絲念頭,問題已經有些年頭了?她回想過去10年,一直堅持在愛康國賓體檢,2023年的套餐覆蓋全身120項指標,在門店的銷售價約1000元左右,算是相對高端的檔位。她說,愛康國賓從未告知她有患癌風險。她的套餐里還包括“癌胚抗原定量”(CEA)項目(這是一種檢測血液里“腫瘤標志物”含量的項目,在商業體檢中心和三甲醫院體檢套餐中很常見),檢查結果也在正常區間。 一個常年體檢“正常”的健康人,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先后診斷出腎癌和骨轉移,是否錯過了及時發現病灶的窗口期?在經過長達157天的治療后,張曉玲目前病情穩定。今年7月14日,她公開發聲,認為愛康國賓等醫療機構的誤檢、漏檢,像一把鈍刀,切斷了她早期治療的可能。 隨后的17日、18日,愛康國賓兩次發布聲明,表示“已完成對張女士的歷年體檢報告與檔案的核查,并聘請外部專家協助進行數據分析和評估,確認愛康對張女士的腎臟檢查不存在瑕疵……進一步確認愛康無責”。 19日晚,張曉玲公開表示,她不認可愛康國賓的兩次聲明內容,并將進一步訴諸法律渠道。鳳凰網就此事聯系了愛康國賓,截至發稿,對方未正面回應,但表示近期可能有進一步的公告發布。 這起醫療糾紛發生后,很多網友參與討論:商業體檢機構還值得信賴嗎?癌癥檢查真能篩查出癌癥嗎?如果連癌癥都發現不了,堅持每年一度的常規體檢,還有意義嗎?7月23日,新華社發表評論文章提到:“群眾對一些商業體檢機構醫師操作不規范、檢查敷衍、體檢結果在不同機構有出入等方面存在質疑,需引起重視。” 鳳凰網邀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內科專家、主任醫師,同時也是北京京西腫瘤醫院早癌篩查中心主任的張曉東,北京某三甲醫院泌尿科醫生劉勇針對此事的幾點爭議,以及公眾所關心的“體檢問題”,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他們建議,第一,常規體檢大多只能篩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這類慢性疾病,對癌癥的篩查作用非常有限; 第二,每一種檢查方法(如超聲、CT、核磁)都有自身局限性,更有效的方式是根據自身健康狀況每兩三年進行“交叉檢查”,不僅是換方法,還要換醫院、換檢查項目,輪流檢查——但如果醫生們要求每個患者都去做發現癌癥概率更高的CT和核磁,又容易掉入“過度醫療”的指責里,他們只能模棱兩可地建議; 第三,關注癌癥早篩,防癌于未然,這樣癌癥“就可以及時打斷”,降低死亡率。 體檢無異常,確診即癌癥? 屢次發聲后,張曉玲的微博評論區聚集了一些稱自己曾遭遇“體檢漏檢”的人。有人說自己在商業體檢中心做了甲狀腺超聲檢查沒有問題,5個月后在三甲醫院查出甲狀腺癌;有人說其母親體檢時被告知沒有問題,一個月后發現是癌癥晚期;還有人提到,她的公公在體檢機構檢查顯示一切正常,幾天后身體不舒服去醫院查出來白血病,住院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 現實中,也確有人因癌癥漏檢、對體檢公司索賠成功的案例:如據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今年5月公開,一名職員曾參加單位體檢,顯示肺部“未見異常”,一年半后卻確診了癌癥晚期,以“漏檢”起訴了體檢公司。法院審理后認為,雖然體檢行為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但也具有預防疾病、發現疾病的作用,依法判決某門診公司賠償這名職員13.7萬元。 具體到張曉玲的病例上,她最后一次在愛康國賓體檢時間為2023年10月,第二年10月卻被三甲醫院確診腎癌,責任是在體檢中心嗎? 愛康國賓在聲明中表示,張曉玲罹患的腎臟透明細胞癌,“其發展速度因人而異,受多種因素影響”。其引用一篇論文數據稱,腎癌樣本的生長速度范圍是0.2厘米/年-6.5厘米/年,由此認為張曉玲在愛康體檢時從沒有腎癌跡象到一年后發現腎癌大小為3.3cmx3cmx3cm,屬于生長速度范圍內。 張曉玲表示不認可,她認為“癌癥從不是突然降臨的”。她發給鳳凰網一封長達2300多字的公開回應中寫道,“愛康國賓在長達10年的體檢服務中沒有提示癌癥發展過程”。 2023年,張曉玲在愛康的體檢報告提示了右腎鈣化灶、左腎錯構瘤可能,但是她表示愛康國賓并沒有告知她有患癌風險。一年后,她確診腎癌,曾請三位北京三甲醫院醫生幫她分析體檢報告,其中一位是某醫院腫瘤科主任。這位醫生告訴張曉玲,2023年體檢報告的結果已經是危險的信號。“雖然它(指體檢機構)不能確定(是癌癥),但是它肯定要建議你去醫院進一步檢查。”張曉玲向鳳凰網轉述道。她還提起去海外治療時,一位外國醫生告訴她,“腫瘤形成的時間很長,而且轉移也不是一天兩天的”。 至此,醫患爭議聚焦在張曉玲所患腎癌從出現發展到初次確診時的大小,究竟花了多長時間。 北京某三甲醫院泌尿科醫生劉勇向鳳凰網介紹,腎透明細胞癌的發病人群以50歲以上中老年人、男性為多,男女發病率約為2:1。從高發人群的性別和年齡角度而言,他認為張曉玲的確屬于“少數”。劉勇說,不同患者的癌癥生長速度不同,腎透明細胞癌的年均增長約0.3~0.6cm(直徑),一些高級別腫瘤生長速度能達到2厘米/年。照此計算,劉勇認為張曉玲的病灶“最快1年多長出來,最慢可能長了10年”。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消化道腫瘤內科專家、主任醫師,北京京西腫瘤醫院早癌篩查中心主任張曉東也表示:“各種腫瘤的發展都有一個概率。”她的一位同學長期在醫院做乳腺超聲,僅過了半年,就從沒有乳腺結節發展為癌癥,且轉移到腋窩淋巴結。 張曉東以她更熟悉的消化道腫瘤為例解釋。一個腸息肉慢慢發展成腫瘤,90%的情況下需要5-10年的時間。但特例不時出現。有一個患者在其他醫院做腸鏡時什么都沒有發現,一周后來張曉東醫院做腸鏡,腸子已經堵了。“我們很驚訝,再漏診也不可能漏成這樣。”后續治療時,張曉東發現,這名患者的腫瘤的確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生長。很快,患者出現了皮下轉移,只過了一周,全身到處鼓包。 財新報道《愛康國賓十年體檢后確診腎癌之爭》中,海外醫療機構盛諾一家高級醫學顧問莊時利和認為,根據患者公開的免疫組化報告顯示的WHO/ISUP II級(一共4級)說明分級偏低,侵襲性應該沒那么高,所以可能不會長得那么快。“但由于目前信息不充分,很難判斷究竟是人為事故還是醫學檢測限制。” 市面流行的CEA檢查,能篩出癌癥這條“大魚”嗎? 張曉玲強調,她一直在愛康國賓做“癌胚抗原定量”(CEA)血液篩查癌癥項目,這個檢查是為了檢測血液里“腫瘤標志物”的含量。10年間,她的相關檢測結果均在正常范圍內。 愛康集團聲明寫道,“根據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2022版《腎細胞癌診療指南》,癌胚抗原CEA不能用于腎細胞癌的風險評估,與腎癌無關。在體檢中,癌胚抗原CEA被用于其他一些器官的風險評估。” 鳳凰網檢索后發現,CEA檢測普遍出現在商業體檢中心和三甲醫院的體檢套餐中,是腫瘤篩查項目的一項常見檢查內容。在愛康國賓官網,一款售價450元的體檢套餐就包含CEA檢測,頁面對CEA指標的解釋是:“系光譜學腫瘤標志物,對大腸癌、胰腺癌的篩查、療效觀察和愈后評估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在胃、乳腺、肺癌等也可升高。” 張曉東表示CEA是一個廣譜(指具備廣泛有效性)的腫瘤標志物,對不同癌癥的敏感度不一樣。比如對消化道癌相對敏感,但是對腎癌就不敏感。并且,“腫瘤標志物能篩出來都是晚期癌”。 劉勇認為“很多人對腫瘤標志物有迷信”。他解釋道,不是所有的腫瘤都有腫瘤標志物,人體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腫瘤,同一個部位也可能長出不同類型的腫瘤,而“絕大多數腫瘤都沒有腫瘤標志物”。其中,胃、胰腺、前列腺癌等有腫瘤標志物。 劉勇形容,腫瘤標志物篩查就像撒了一張網,這張網不一定會撈到什么樣的腫瘤標志物,有可能撈到“大魚”,也可能漏掉“泥鰍”,出現遺漏。而張曉玲所患有的泌尿系統腫瘤,大部分都屬于極易被漏掉的“泥鰍”。劉勇同時提到,在正規醫院的檢查中,醫生通常會建議患者去做CT、核磁,因為它們發現病灶的幾率更高。 丁香醫生的一篇文章總結道:“普通人沒必要做'癌癥標志物’篩查,目前它還不能有效篩查癌癥,更多用于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監測。” 原本檢查到癌癥病灶,但誤報了? 2023年10月,愛康國賓對張曉玲的腎臟超聲檢查情況的描述是:“右腎可??個強回聲,左腎實質內可見大小約為12x11mm的?回聲團塊,邊界清楚,團塊內未?明顯的?流信號。”報告初步意見是紅色字體的“左腎錯構瘤可能,右腎鈣化灶”。 張曉玲注意到這行紅字,她不懂是什么意思。她曾聽愛康國賓工作人員說過,“如果出現重大問題,確實需要風險提示,我們一定會給你打電話。”但是她沒有接到電話。她隨即去了愛康國賓門店詢問紅字的意思。一位當值臨床醫生看了報告,告訴她沒有任何問題。據張曉玲回憶,那次做超聲檢查時,她也問過做B超的醫生,對方邊看屏幕邊說,沒啥問題。 2025年4月9日,病情趨于穩定的張曉玲再次去她2023年體檢的愛康國賓某門店,想讓他們再次解讀當時的體檢報告。經理和前臺為她找了一位值班醫生。在張曉玲提供的一段錄像中,一位女醫生坐在辦公桌前,對張曉玲解釋什么是右腎鈣化灶:“鈣化灶,你看我這手上有疤,小的時候挫傷了,鈣化了,好了(恢復了),不用管它。”張曉玲稱,她記得這位醫生說自己是“三甲醫院剛退休來這里上班的”。 劉勇表示,“23年才發現(鈣化灶、錯構瘤可能),24年就確診腫瘤了,你很難說當時的鈣化或者錯構瘤到底有沒有可能是病灶,完全有可能。” 他認為,張曉玲在愛康國賓所做的常規體檢以超聲檢查為主,如果超聲醫師經驗不夠豐富,或者掃描方式、角度不夠好,從理論上而言,“誤報是完全有可能的”。 張曉東介紹了他們的治療經驗:如果在患者的超聲檢查中首次發現“錯構瘤”,他們一般會縮短建議復查的時間,比如從一年一查縮到半年甚至三個月一查,以觀察腫瘤的動態變化,或者增加CT或核磁檢查來輔助診斷。如果依然無法排除是惡性腫瘤,則會建議患者做穿刺檢查。 更有效的篩癌方式是增強CT,但可能造成“過度醫療” 劉勇認為,張曉玲堅持體檢的習慣很好,但是她對腫瘤的篩查依然局限在腫瘤標志物和腹部超聲這兩種基礎方式上。 “超聲就像拿著手電筒往一個黑屋子里看一樣,能不能看到問題、能不能準確識別很依賴檢查醫生的手法、照射角度和判斷能力。”據劉勇介紹,超聲觀察到直徑2cm以上腎透明細胞癌的幾率是70%~90%,觀察到直徑2cm以下病灶的幾率不到50%。這是因為超聲是一種偏主觀的檢查。假設醫師在檢查時稍微調整了聲波的寬窄或強度,看到的圖像則完全不一樣。而腎的結構像蠶豆,如果病灶位于腎的內側(即內生型),“很難通過超聲發現”。 劉勇說,對于甲狀腺、乳腺這類淺表部位的腫瘤,超聲檢查準確率比較高。而人們熟悉的常規體檢里的檢查手段,包括抽血、驗尿、拍胸片等,發現腫瘤的幾率都很低。“除非是非常大、比較晚期、很典型的腫瘤,能通過常規的超聲、X光透視發現。”比如,肺部長了比較明顯的腫瘤,可以通過胸片查看到肺部陰影,再做CT進一步確認。 張曉東持有相似的觀點:“病灶比較小的腎癌,特別是長在腎髓質內的小腎癌,其實是B超(即超聲檢查)的一個盲區。” 有一次,一個30多歲的男患者哭著去找張曉東,說體檢做B超,查出了肝癌,肝上占位10公分。他在張曉東的醫院又做了一次B超,B超室的同事說,他們全科人湊一塊看,也看不見有個10公分的腫瘤。為了保險起見,又讓患者做了肝核磁,確實什么都沒有。 “現在我們都想不明白,體檢中心看見的這10公分的東西到底是什么,還有醫生猜是不是他們把膽囊看錯了。”張曉東感到無奈,“患者多倒霉,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以為自己得肝癌了,天都塌了。我們和患者解釋也很困難,除了說當時體檢的醫生沒經驗、不會做B超,還能說啥?” 劉勇和張曉東都認為,更有效的癌癥篩查方法是做增強CT。 張曉東所在醫院的早篩中心曾接診過兩名50多歲的女性,她們家族里都有人得過腎癌,屬于高危人群。醫生給她們做B超和增強CT,B超結果均顯示沒有異常,但是,在這兩例增強CT上,醫生發現了只有1點幾厘米的小腫瘤。術后均診斷為腎癌。 之前有患者問張曉東,為什么你既給我做B超,又做核磁、CT,只選一種不可以嗎?“有的時候真不行,”張曉東說,“通過不同的檢查手段,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相同的部位,誰也替代不了誰。” “沒有檢查是100%準確的,檢查的意義是提高發現病變的幾率。”劉勇說,不同檢查手段發現病灶的幾率不同,CT和核磁均高于超聲檢查。他同時認為,張曉玲所經歷的體檢過程有優化的空間,更加規范的做法是,如果醫生通過超聲發現她的腎部有異常,應該建議她去醫院進一步就診。 盡管對于醫療機構從業者而言,這只是提醒患者去做進一步檢查,但到了實踐之中,他們確實面臨著另一重現實考量:是否會造成過度醫療? “如果給每個人都做了CT、核磁,最后大部分(人)沒有發現問題,他們會覺得這是在過度醫療。”劉勇說,目前沒有相應規范要求某個年齡段的患者必須做CT或核磁檢查。 張曉東也表示,醫生不能因為害怕漏診,就讓病人全都做增強CT。“肺癌的早癌篩查會做胸部CT,因為它的發病率高。但對于發病率比較低的腎癌,讓普通人一年做一個CT,也是不合理的。” 南方周末關于此事的報道也引用了浙江一名腫瘤醫院醫師的聲音:“前些年醫患關系很差,動不動醫鬧,影響醫院正常工作,醫生對誤診或漏診都是心存忌憚……”所以現在醫生們常常采取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既不敢把話說死,也不敢不說。” 大病篩查,能指望常規體檢嗎? 張曉玲發表公開聲明后,劉勇一直在網上跟進事件的進展。他非常理解張曉玲的心情,他認為,但凡期間張曉玲能(被提醒)做一次CT、核磁檢查,都有可能更及時地發現病灶。“她把小概率事件都趕上了。”劉勇遺憾地說。 劉勇看到有網友表達擔憂,如果連腫瘤都發現不了,我們做體檢還有什么用? “常規體檢是對人體本身狀態的評估,比如肝腎功能代謝指標、血脂、血糖、尿酸等。”劉勇說,其作用是把常見風險篩查掉,對于腫瘤來說,“常規體檢起的作用還是非常有限的”。 張曉東也提到,常規體檢尤其是單位組織的體檢,大多只能篩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這類慢性病。“針對癌篩只是'捎帶手查,或歪打正著發現進展期或晚期癌’,公眾不要期待值太高,也奉勸各種體檢機構不要輕易就宣傳自己可以篩查早癌,會冒很多風險。”她同時建議,高危人群要去醫院做相關檢查,不要指望單位體檢。 劉勇說,人們去醫院看病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癥狀、年齡、病史、家族史進行更有針對性檢查,而體檢機構不會“量身定制”,大多按照性別或年齡粗略地安排體檢大項。即便是常規體檢或許能發現的癌癥,也存在無法被照顧到的情況。比如,國內的體檢機構通常為50歲以上男性增加前列腺癌的篩查,但劉勇遇到過的最年輕的前列腺癌患者只有37歲。這意味著人們需要主動安排適合自己的檢查項目。 我們該如何科學地進行癌癥篩查? 劉勇給長輩設計的體檢規劃是50歲以上每兩三年做一次胃腸鏡,女性定期做宮頸TCT檢查(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測,用于檢查是否有早期的宮頸癌細胞),并根據個人身體情況,每兩三年進行“交叉檢查”——不要每年都在同一家機構體檢,也不要每年都做同樣的檢查項目。對于每年都需要隨診復查的患者,可以定期采用CT或核磁的檢查方法,避免方法學的“燈下黑”,減少遺漏的可能性。 有患者介意CT輻射,劉勇說,大家需要根據自身情況做出權衡。“現在低劑量CT放射量不算特別大,相當于普通胸部CT的1/3左右,所以我兩三年接受一次這樣的檢查我是能接受的。” 有一次,劉勇的門診來了一位女患者。她長期排尿困難,檢查后需要做膀胱頸狹窄的手術。按照慣例,醫生要在術前評估她的泌尿系統,也就是徹底檢查她的腎、輸尿管和膀胱。檢查手段有兩種,超聲或CT。劉勇說,盡管CT有輻射,但醫生通常建議選CT,因為“它能夠發現更多的問題”。 “當時這個病人不是特別樂意,她覺得我們是過度醫療。我做一個膀胱手術,為什么給我查腎的CT?”病人選擇了超聲檢查。此時發生了一個插曲:由于超聲排隊時間太久了,很可能趕不上原定的手術時間,劉勇和患者商量改成CT。恰是這個改動,讓患者肝臟上的一個腫瘤得以被發現——雖然CT檢查的是腎,但掃描腹部時也能觀察到其他器官。經會診后確認為肝癌。 “這就是一個偶發癌。”劉勇說。偶發癌是說那些在檢查或治療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的癌癥。這位患者40多歲,由于肝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她先前沒有感受到任何不適。更幸運的是,女患者的兩場手術都很順利。 張曉東的建議是定期做早癌篩查。“癌在早期幾乎沒有癥狀,不能等到有癥狀了再去查,”她說,“別覺得身體好、從來沒去過醫院就是好事,這樣的病人如果得癌,一定是晚期癌。” 她認為,早篩的首要目標是留下個人健康檔案。比如,有個腸癌患者做肺部CT時發現了結節,這個結節可能是之前肺上就有的,也可能是腸癌轉移的。“要是這個患者過去定期做早篩,有一個自己的健康檔案,我們就能更好地判斷。” 第二個目標是發現癌前病變。“如果篩查出息肉,特別是不良的息肉,我們及時打斷,就可以把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降低。” 第三個目標才是發現早期癌。張曉東說,并非呼吁人們篩查所有癌癥,因為癌癥有100多種,有的發病率特別低,有的死亡率很高(早篩晚篩對生存情況幾乎無影響,還會平添心理負擔)。而中國的高發癌癥包括肺癌、結直腸癌、胃癌、乳腺癌、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 張曉東補充道,每一個癌種對高危的定義不一樣。她自己就是胃癌高危人群的一員。首先是年齡因素,她50多歲,屬于高發人群;其次是家族遺傳因素,她父親是胃癌;再次是環境因素,她的祖籍山東是中國上消化道癌高發地區;最后是個人病史,她有慢性胃炎,經常胃酸過高。張曉東每一兩年就做一次胃鏡,已經堅持二十多年了。 人們時常談癌色變,對癌癥存有莫名的恐懼。張曉東說,會不會得癌癥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人出生時就注定的,“像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也包括癌癥,哪個不是和你的基因攜帶有關?”也正因此,她建議大家關注癌癥早篩,“篩出來早癌,我們就可以及時打斷,是完全能夠降低死亡率的。” 應對方要求,劉勇為化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