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書法家說到,如果一個人想把字寫好看容易,但由好看想要寫難看,則是不容易的。這句話是怎么理解呢?他說,我們小時候寫字時,總是寫得,很難看,家長和老師就要求我們要把字寫得好看一些。但這個過程當中,只要我們下上一些功夫,就很容易做到。而當我們走上書法的路子后,就要在寫字中尋找書法的真諦,這時,就要求我們要把字由好看寫得難看一些,在這時,許多人卻是很難做到的。 對于這位書法家關于寫字好看與難看的觀點,引發了許多書法愛好者的關注和熱議。一些人說,這是哪門子的道理?簡直是胡說八道。也有人認為,剛開始寫字時,誰能把字寫得好看?還不是要經過訓練才可以的,好不容易寫好看了,為什么還要寫難看?這是歪理!當然,還有人覺得,我贊同這位書法家的觀點,前面寫好看不說,就說由好看到難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要求我們在由難看到好看這里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就是要求要在書寫中注意變化,為后成的書法打下基礎。 說到書法與寫字的問題,可能是近些年人們所共同爭議的一個話題。有大多數人認為,書法就是要求我們要在學習古人基礎上,把字寫平平正、好看一些,要有一定的辨識度與審美度。而作為書法來說,許多書法家都認為,書法并不一定是要在好看的字形上去辨識,它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東西并不是要求你去認識它。正如書法名家張旭光所說,當代草書也好,其它書體也好,它們已經不再是把辨識度放在第一位,而是要以藝術性為主的。 中央美院王鏞教授也曾經說過,對于書法來說,并不是說你用毛筆寫上一個通知貼在單位門口就是書法了,這是一個寫字,并不是書法。而作為書法來說,它是有藝術性的。談到藝術性的問題,在當代書法大賽上,許多入展或獲獎的作品大都是具有藝術的。例如在十三屆國展上,有一幅草書作品,并不是寫得很規矩、很有辨識度的,但它卻得到了許多評委的認可,之所以能被評委認可,主要原因是那幅草書作品的藝術性很強。 同樣,已故前中書協副主席劉洪彪先生曾經寫了一幅顏體楷書的作品,如果我們要用前人的標準來衡量它的質量高低的話,肯定是無法有人說他寫得好,但如果我們要以藝術性的眼光來衡量的話,劉洪彪先生為我們提供了藝術性創作的一些基本方法,其中的字的大小變化、筆畫正側變化以及墨色與章法的諸多變化,都是書法藝術性所需要的基本元素。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論是書法名家的觀點,還是當代書法大賽的入展作品來看,當代書法已經展示出了藝術性的諸多要求,它們已經不再是要求我們如何把字寫得方正好看,也不再是所謂如何把難看的字寫得好看一些了,而是要突出書法中的藝術性原則,在所創作的作品中,要體現出字的變化來。正如一位書法家示范了一個“器”字,他說,四個口字要有變化,我們不能把它們寫得一樣大小,而是要讓這四個口在大小、上下、正側、虛實等各個方面進行變化,這才是書法,但如果是寫字,那你要寫的一樣才是。 對于這位書法家的觀點,大家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發表觀點,一起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