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中有不少歷史趣味,其中一則與大授銜相關。說那許世友不滿自己只能拿下三顆銀星,跑到了周總理那里“訴苦”。結果滿肚子苦水沒吐完就被總理一句話頂了回去——“蕭克同志也只是上將啊!”許世友頓時語塞,再說不出話來。于是這一幕后來就被傳成了一句話:“蕭克鎮上將”。 授銜規則下的真相“蕭克鎮上將”,這一傳聞之所以能經久不衰,是因為蕭克本人的履歷實在太過耀眼。24歲任紅軍軍長,27歲拿下二等紅星獎章,29歲位列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從北伐戰爭到長征,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蕭克始終與黨站在一起,創下許多以少勝多的神話。更別提當年在八路軍120師時,他可是與賀龍齊名的副師長。 況且,蕭克距離大將確實是一線之隔。1955年評大將有五項硬杠杠:紅軍師長以上(蕭克遠超)、抗戰旅長以上(符合)、解放戰爭兵團主官(四野參謀長算兵團級但非主官)、55年總部或兵種正職(國防部副部長是副職)、55年國防委員(59年才入選)——他踩實了前兩項,后三項都只差一口氣。 因此,蕭克位列55位開國上將的第一位,許多人認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樣安排也可以以其深厚資歷“鎮住”其他上將,不讓其他人對授銜情況有意見。 但“鎮上將”之說雖然生動,與實際授銜的嚴謹規則相比卻有些兒戲。可以明確一點,上將排名不是論資排輩,而是按照單位序列來排的。畢竟資歷、戰功都是些帶著主觀標準的指標,有人覺得這一戰行,就會有人覺得這一戰不行,用這些無法量化的指標來排序實在難以服眾。 因此當時的排序規則是從中央到地方,而蕭克時任國防部副部長,自然居首位。 戰功鑄就的永恒星辰若論資歷、功勛,在周士第、鄧華、韓先楚三位上將面前,“鎮上將”之說更顯得蒼白。 周士第南昌起義時便為主力團團長,同時期蕭克僅是連長。這資歷,不比蕭克深?而他也同樣戰功卓著。長征時率紅十五軍團擔任先鋒開路;抗戰時參與晉西北根據地的建立;解放戰爭時任華北野戰軍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率部橫掃山西、攻克太原,為華北解放立下不世之功。 鄧華資歷與上面兩位相比,稍顯遜色。湘南起義時初露頭角;紅軍時任師政委;抗戰時參與平西根據地建立;解放戰爭時任四野15兵團司令員,率部解放廣州、席卷華南;抗美援朝時任志愿軍代司令員,在上甘嶺戰役中頂住美軍空前火力,鑄就戰爭奇跡。 至于韓先楚,在解放戰爭中更是關鍵人物。1947年冬,全殲國民黨王牌89師,扭轉南滿戰局,解東北戰場之危局。1950年率敢死隊乘木船強渡瓊州海峽,一舉解放海南島。毛主席后來感嘆,“若晚打兩月,海南恐成第二個臺灣!” 之所以說這三位上將,蕭克“鎮”不住,是因為他們三人不僅重要歷史時期與蕭克職務相當甚至為其直接同僚,更是在關鍵戰役中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而蕭克的早期履歷雖然光輝,但在解放戰爭時期,尤其是戰略決戰期,蕭克遠離野戰指揮核心,是稱不上關鍵人物的。 總之,“鎮上將”的軼事雖生動,卻簡化了這場嚴肅的國家行為,既誤解規則,也輕看了周、鄧、韓等將領用鐵血鑄就的、無需任何人“鎮”的赫赫威名。而“鎮上將”之說,也是對蕭克本人的不尊重——蕭克遺墨中有硝煙、鐵索、浴血奮戰與翠竹青山,唯獨不見肩章上的星。 參考文獻:[1]王娟.開國上將蕭克[J].新長征(黨建版),2018(10):63. [2]歐陽青.1955年共和國將帥大授銜[J].山東人大工作,2015(04):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