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各有命,富貴在天”,也說 “讓花成花,讓樹成樹”,這些話聽起來都挺豁達,挺有道理,仿佛天地萬物自有其軌跡,強求不得??杉氉聊ィl是花?誰是樹?這命,到底又是誰定的?倘若只看眼前,那蝌蚪永遠是一團黑黢黢的游物,成不了蛙;那蠶蛹也永遠是個僵死的殼,變不成蝶。倘若我們這些搞教育的,也失了那份發展的眼光,只盯著眼前這塊貧瘠土地上的“定局”,那太容易被周遭彌漫的“讀書無用”、“命該如此”的濁氣給熏暈了頭。理想信念一丟,教育初心一忘,剩下的可不就是“教而不管,任其發展”?那還叫什么教育!教育者,就該拿出吃奶的勁兒,傾其所有,幫這些生在黃土窩里的娃娃們,用知識這把鑿子,去鑿那看似牢不可破的“命”!而不是由著他們打著“自然生長”的幌子,在土坷垃里自生自滅,最后長成歪脖子樹、蔫巴花。那“自然”的盡頭,往往不是參天大樹,而是荒草叢生。
說這些,其實是想給接下來這碗可能餿了、可能燙嘴的“雞湯”,找塊遮羞布。老師之于學生。尤其是我這種絮絮叨叨講道理的,大多數孩子,那耳朵其實就是擺設,左耳進右耳出,跟秋風掃過光禿禿的山梁似的,留不下半點痕跡。更有甚者,眉頭緊鎖,一臉厭煩,恨不得堵上耳朵或者干脆溜號。真正能聽進去、樂意聽、甚至愛聽的,掰著手指頭都能數過來,寥若晨星??赡怯秩绾??有些話,該說還得說,不僅要說,還得大著嗓門說,變著法兒說,今天說完明天接著說,像個不知疲倦的破風箱。因為誰也不知道,今天這陣風,會不會吹醒下一個裝睡的人?誰也不知道,那“寥寥無幾”的星火里,會不會就藏著燎原的火種?都說當老師的都愛給講道理,那我這“好為人師”的毛病,看來是刻進骨子里了,深得很,一時半會兒怕是改不了,那就索性不改了!
固原,寧夏的第二大城市,頂著副省會的名頭。名頭聽著響亮,可再多華麗的名片,也遮不住骨子里的窘迫與逼仄。說它是彈丸之地,窮鄉僻壤,一點也不為過。都說人有“家國情懷”,要有“故鄉情結”,這都沒錯??蓪τ谏谶@里、長在這里的每一個人,盡管不能埋怨父母把自己生在這片土地上,但總歸纏繞著一絲難以言說的悲涼。雖說江南水鄉再富庶,也生養窮人,可人家那地界,連窮人家的孩子,骨子里浸染的那種對世事的認知、那種對未來的盤算、那種隱隱約約的“見過世面”的底氣,是我們這溝壑縱橫、黃沙漫天的黃土高原上,砸鍋賣鐵也換不來的稀缺品。這是一種無形的差距,深埋在血脈里,比物質的匱乏更讓人心頭發緊。
落后,本該是憋著一股勁兒,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也要往前沖的勇氣;本該是拿出不服輸的狠勁,用后天的汗水,去填平那先天不足的坑洼的魄力!可偏偏,還有太多的“山狼娃子”,不是這樣想的,也不是這樣做的。他們非但沒有這份心氣兒,反而把“窮”當成了理所當然的擋箭牌,滋生出一種“我窮我有理”的詭異邏輯。在這種邏輯下,臭毛病心安理得地養著,壞習慣肆無忌憚地長著。本事沒見長幾分,“懶”字倒像是刻進了骨髓,滲進了靈魂,一個個“懶”得理直氣壯,“懶”得登峰造極,恨不得把炕頭焊在身上。那份對改變的麻木,對努力的鄙夷,看著真叫人心里窩火,又透著一股深深的無力。 家鄉的貧窮,是肉眼可見的赤裸裸;父母的清寒,是知根知底的透心涼。明知道自己像是被老天爺隨手丟棄在這片黃土地上的“棄子”,卻偏偏生不出半點“逆天改命”的血性和勇氣!這情景,豈止是可悲?簡直是可嘆!讓人除了搖頭嘆息,竟一時找不到更貼切的詞。看看外面的世界吧:李天一那種人,仗著父輩的蔭蔽,可以無法無天,囂張跋扈;王思聰之流,躺在金山銀山上,夜夜笙歌,揮霍無度。他們喊著“躺平”,叫著“擺爛”,仿佛人生真能如此瀟灑愜意。可他們沒告訴你的是,就在他們躺平擺爛的同時,他們的父輩、他們代表的那個階層,腦子里想的、手上干的,無時無刻不是怎么更高效地割窮人的“韭菜”,怎么更徹底地壓榨如牛馬般勞苦大眾的剩余價值!多么諷刺?那些掌握著資源的人,從未停止算計和掠奪;而我們的一些孩子,卻懵懵懂懂,甚至帶著點莫名其妙的“清高”或“認命”,心甘情愿地被收割,被當作沉默的牛馬驅使,在黃土地上耗盡一生,還渾然不覺,甚至自以為是地覺得“這就是命”。這難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嗎?
“功夫不負有心人”,老話從來不是白說的。這世上,哪有什么白吃的苦?哪有什么白費的努力?你今天流的每一滴汗,咬牙堅持的每一分鐘,都是在往未來的糧倉里存一粒米。那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所謂學習,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把戲,連裝樣子都顯得敷衍;那些“白天由四方,黑夜借油補褲襠”的潦草應付,更是與“努力”二字差了十萬八千里。學習是什么?學習是水滴石穿的漫長功夫,是在日復一日的枯燥積累中,才能發生的緩慢蛻變。它急不得,躁不得。想一口吃成胖子,想不勞而獲、一步登天?純粹是癡人說夢,是水中撈月,是自己哄騙自己玩的把戲,最終騙到的,只有未來的自己。
因此,那些此刻在假期里神游天外、對書本嗤之以鼻、對知識避之不及還自以為是的“山狼娃子”們,你們現在有多討厭翻開書本,有多厭惡坐在教室里聽講,將來定會在生活的重錘毫不留情地砸下來時,你們就有多討厭此刻的自己!
你們現在覺得那些公式、單詞、知識面目可憎,像旱地里又苦又澀的菜根,難以下咽。你們把大把大把的時間,像揚沙子一樣,漫不經心地撒在無所事事的游蕩、毫無意義的嬉鬧,或者對著巴掌大的手機屏幕傻笑上。你們覺得這樣“自由自在”,快活得很??赡銈冇袥]有試著想象一下,十年、二十年后的某個場景?
也許是某個寒冷的冬夜,你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在某個陌生城市燈火闌珊的角落結束一天十幾個小時的苦力;也或許是你裹緊單薄破舊的衣裳,抬頭望見不遠處寫字樓里透出的、溫暖而明亮的燈光……那燈光下,坐在整潔辦公桌前,對著電腦專注工作的人影,或許,僅僅是或許,正是當年那個被你們在背后嘲笑為“書呆子”、“死腦筋”的同村伙伴或同窗!那一刻,一股難以言喻的滋味是否會猛地沖上你的喉嚨——是滾燙的羞恥?是遲來的悔恨?還是像被人狠狠掐住了脖子般的窒息感?你會不會下意識地攥緊拳頭,恨不得穿越回此刻,沖進教室,揪住那個正趴在桌上打瞌睡、或者對著窗外發呆的自己的衣領,狠狠地、結結實實地給他幾個響亮的耳光?罵他一句:“你個混賬東西,你知不知道你浪費的是什么?!”
這不是閑吃蘿卜淡操心,更不是不切實際的胡想。知識匱乏帶來的苦果,從來不是當下立刻發作的劇痛。它是一種慢性毒藥,是漫長歲月里無聲無息的啃噬。當你們被生活無情地拋入社會這架復雜而殘酷的機器里時,是面對一份可能改變境遇的合同,上面的字句如同天書,你只能茫然無措,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是面對工作中需要的新技能、新知識,你發現自己像被捆住了手腳,寸步難行,只能做最低端、最易被替代的苦工;甚至,是當你的孩子眨巴著清澈的眼睛,捧著一本圖畫書,指著上面的字問你“爸爸/媽媽,這個念什么?”時,你竟只能尷尬地、羞愧地別過臉去,喉嚨里像堵了塊石頭,一個字也吐不出來……
那種深入骨髓的無力感,那種火燒火燎的羞恥感,那種對自己徹頭徹尾的、強烈的厭棄,會比你們此刻討厭背課文、討厭解數學題、討厭寫作文的厭惡感,強烈一百倍!一千倍!那是一種被時代的列車徹底甩下、遺棄在荒原上的冰冷絕望,是連后悔都顯得蒼白無力的深淵。
你們今天逃避、厭棄的每一個知識點,無論是看似無用的公式,還是枯燥的單詞,抑或是拗口的古文,在未來,都可能是你與命運討價還價時,一枚沉甸甸的砝碼!放棄了它們,就等于提前繳械投降,自己把自己綁上了那條一眼就能望到頭的絕路——重復父輩的艱辛,甚至可能還不如他們,因為時代對“無知”的懲罰,只會越來越嚴厲。
這片黃土高原,缺雨少水,土地貧瘠,但唯獨不缺一樣東西——時間!大把大把、看似廉價卻又無比珍貴的時間。與其讓這些金子般的光陰,像指縫間的流沙一樣,在懶散、懈怠和毫無目的的游蕩中白白流逝,不如死死攥住它!把它當作最寶貴的肥料,去滋養你們頭腦中那株或許還很孱弱、卻蘊含著無限可能的幼苗。這幼苗的名字,叫“知識”,叫“希望”,叫“改變命運的可能”。
所以,親愛的“山狼娃子”們,別再低著頭在土里刨食了,抬起頭,看看山外的天!拍掉身上那層因懶惰而積下的厚厚的黃土,你們血管里流的不是注定貧瘠的泥水,你們腳下這片土地雖然困苦,但你們的未來,絕不應該僅僅是它的翻版和延續!你們此刻對學習咬牙切齒的憎恨與逃避,終將化為未來對虛度光陰的自己最鋒利、最無情的鄙夷與厭棄——這種發自內心的自我否定,足以割裂生命所有的光。別讓十年、二十年后的那個你,在某個困頓潦倒、走投無路的深夜,捶胸頓足,涕淚橫流,恨不能把那個曾經擺在眼前、卻被你親手丟棄的伏案苦讀的機會,從時光的深淵里,哪怕只搶回半刻鐘!
知識是什么?知識是這世上最硬的“硬通貨”!它不因你生在固原還是上海而貶值,不因你家住窯洞還是別墅而失效。它是最公平的武器,也是最可靠的階梯。握緊它,它就是你手中唯一能劈開命運荊棘叢、砸碎身上無形枷鎖的利斧。今天你對書本的每一次背棄,對知識的每一次輕蔑,都是在給未來的自己,親手埋下一顆名為“厭棄”的種子。這顆種子,會在歲月里生根、發芽,最終結出苦澀無比的悔恨之果。你現在有多討厭學習,將來那個困頓無力的你,就有多討厭此刻這個渾渾噩噩、浪費生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