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大學教學,常言“互動”優于“滿堂灌”。互動,當然有互動的優點,但是,二者都是教學方法,本質上并不存在誰比誰更優這一說詞,因為教學之道,貴在適宜。課程不同,情境各異,不存在誰好,誰不好的問題。為什么要執著于一種方式呢,倘若是一堂精彩的“滿堂灌”,其啟迪心智的力量,往往遠超流于形式的互動。 一、精彩“滿堂灌”課堂特質:層層引導下的認知升維 何謂精彩的“滿堂灌”?于聽者而言,他能感受到以下特質: 1.深入淺出的穿透力:理論講解既通俗易懂,又暗含深度,層層遞進。你的眼光會被吸引; 2.精準設問的啟發性: 隨著理論講解的逐層深入,老師會提出恰當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大有學問,是你平時習以為常并未深思的視角。老師的提問,加上理論的鋪墊,你隱約覺得自己的認知被打開了一道門,可是你在你當前的認知框架里找不到答案,因為你的理論水平還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你可能兩眼發光,急切的想知道答案。 3.醍醐灌頂的認知刷新: 此時,老師揭示答案。是的,是老師給出了答案。這個認知超越了你自己的當前認知框架,帶來全新的視角和理解,引發你對為什么是這個答案的進一步渴求,此時,你反復琢磨這個答案,卻又不能肯定,你聽課興致隨之高漲。 4.多維深化的思想熔爐: 老師繼而融入哲理思辨、生活實例、批判與建設性思考,助你全方位把握這一新知。剎那間,新認知如種子破土,打碎了你以前的認知框架,快速建立起新更優的框架。你瞬間感受到這一新認知新視角帶來的思想上的升華,你覺的平日那點自以為是的“理解”,不過是湖面一層浮萍。你的腦海里起了一場認知革命的迭代。 此時,講臺上并無互動問答的熱鬧,臺下亦無舉手如林的喧囂,然而那思想的交鋒,卻在每一個聽眾的腦海中激烈上演——這是靈魂深處無聲的辯論會,是認知版圖悄然擴張的靜默革命。一堂課罷,人散場空,看似了無痕跡。殊不知,一粒認知的新種,已悄然沉入心田。它蟄伏著,等待。直至某日,面對熟悉的困境或全新的挑戰,那種子猛地頂破意識的土層,萌發出嶄新的應對之芽。你竟不自覺用上了那日課堂所得,恍然驚覺:那日臺上“灌”下的,竟是能生根發芽的真智慧! 看,這就是精彩的“滿堂灌”,說到底,課堂上的“灌”,本無原罪。智慧若能如陳年佳釀,酣暢淋漓地在老師的講解引導下“灌”入靈魂深處,誰人不愿一醉方休?那為什么,這樣的滿堂灌不多呢。來看看,那些想給你一堂精彩“滿堂灌”的師者的困境吧。 二、智慧“灌頂”的師者難為:荊棘路上的四重關 真正能實現那種令人拍案叫絕的“滿堂灌”的課堂,絕非信手拈來。它需要講臺上的靈魂工程師們,在現實的重重圍剿中殺出一條血路,付出的代價遠非外人所能想象。 1.時間與利益的斷然舍棄 備一節神仙課的時間,一是對大量資料的查閱與驗證,以便課堂上證據確鑿;二是對問題的字斟句酌,這需要對現實的深入體察,對心理的準確把握;三是要記住大量的故事和案例,以便靈活切換。這些花費的時間化作無形的沙,在打磨認知利刃的磨刀石上飛速流逝——這些時光本可流向論文、項目或職稱評審表等唾手可得的切身利益。 2.認知轉化的高能消耗 把精深理論熬成思想的濃湯,師者自身就需要經歷痛苦的“知識升維”之后,再進行“形式降維”的煉獄。就如先要翱翔于學術云端,接著要緊貼地面飛行,將康德哲學用菜市場的語言解釋,這語言的轉換必須緊貼聽者的實際。這種“認知翻譯”比原創研究更耗心神,仿佛讓交響樂指揮改行譜寫兒歌,既要保留靈魂深度,又要確保稚子能懂。 3.教育指揮棒的量化局限 當你終于打造出一份精湛的滿堂灌,信心滿滿的準備在課堂上實踐時,管理者則正在把教學視為可量化的流水線。在后臺查看一下你的教學數據,看看你互動了多少次。或許管理者也很無奈,因為他們也沒有更好的標準去判斷你是否在進行一堂優秀的滿堂灌。因為,那思想的共振,往往誕生于沉默的驚雷。你拿什么來證明呢? 4.教育行政化的日常侵蝕 這個,其實不用多說,填表、會議、各種非教學性檢查、培訓,懂得都懂,教師被迫將大量精力消耗在非教學事務上積弊已久。 三、總結:貴在得法——破除二元對立的認知枷鎖 所以,“互動”還是“滿堂灌”,做為教學方式,真不需要抬高一個,貶低一個。中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所以,怎么教,是老師的事,同一個班,用什么方法,老師可能更清楚。倒是應該關注的是怎樣讓老師專心的教。所以,下回遇見這般精彩的“滿堂灌”,你真的是要珍惜。倘若沒有遇見,也不要沮喪。相信,他們在來時的路上,因為總有那執著的老師既使披荊斬荊,也會向你奔來。 |
|
來自: 昵稱30214245 > 《大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