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天賦、努力程度差不多的人,都能夠持續地堅持學習和思考,都有適合的實踐機會。但他們經過十年二十年后,仍然可能也會有巨大的差異:一個人可能已經成為了行業的專家和高手,而另一個人雖然活干的不少,卻沒有成為專家,甚至在高手眼里還是新手或者入門級?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對于職場工作的成年人而言,其學習和能力提升的核心不在于多看或者少看了幾本書、多聽或者少聽了幾節課,而在于他是否有實踐的機會,并是否能夠在干完活、解決問題后能夠實現長進和提升。傳統的總結有價值,但通常欠缺了提煉、提升的過程,讓這個價值大打折扣。 培根在《論知識》里面提到:
“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只有能將你的經驗提升到知識的層次,才會有核心價值:對事物本質的了解,更深入掌握情況,指導更廣泛的工作等。 真正的總結提煉核心在于提煉、提升,這個活動不容易,需要你能夠超越自己干活、你的具體實踐,而是要提升到理論的層面,這里面其實需要深刻的思考,需要你有較高的概括、概念能力,才能夠真正達到較高的水平。同時,這個過程也涉及學習的部分,你總結提煉的東西一定是對的嗎?當你提煉、提升后的內容還需要與前人的理論進行對比,確定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更深層次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讓總結真正有價值。這個長進和提升來自于對于所學、所做和所思考內容的總結,在實踐后會發現所學是否適合新的環境、所思是否符合客觀現實,所做的結果是否與自己的預期吻合。這個過程其實是一種對自己親身經歷(學習、思考和實踐)的檢驗、對照和發現,是需要提煉、概括、判斷的抽象、深入反思的過程。你可以發現那些真正的專家和高手做的事情可能并不是最多的,但他一定是長進最快的:因為它不僅僅是干完活、完成任務,而是在這個基礎上又進行了反思總結,能夠比大部分人往前走了一步:抽取、抽象任務和項目的規律性,不僅會做還知道為什么要做、為什么要這樣做、還可以如何做、這些做事的方法可以提煉成模板、模型、框架,甚至可以做成相應的工具和產品。前面也提到過,隨著人工智能能力的增強,未來許多做重復性工作的崗位會被替代,這就對個體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總攬全局、抽象思考、更深入的理解用戶需求等方面的能力成為有競爭優勢的人的核心能力。 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的教育下培養出來的人們,大部分不擅長處理抽象的事物,不擅長形而上的推理與思辨。 大部分人每年都會寫年終總結,而大部分人其實根本不記得自己上一個年份的年終總結寫的是什么,因為這種狀況通常是為了應付管理者的手段。 這種狀況包括項目結項的總結、日志、月度的總結等很多地方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但個人沒必要去忽悠自己,如果你真的想去做總結提煉的話,你必須明白它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你了解自己并改進和提升自我、為了下次再做類似事情的時候能夠有高效率不犯錯,那寫過程的流水賬不是目的,而是要發現完成事物里面規律性的東西,你必須在概括現狀和過程后能對這些進行深入的思考,能夠進行更高層次的提升: 提煉成可以指導未來工作的規則、框架、模型。 而且當你提煉出這些成果的時候,還得去驗證,因為你自己總結的不一定是正確的啊。 驗證可以通過互聯網看看之前的人們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和教訓,可以反思你總結提煉的結果是普遍性還是孤立的個案,如果普遍性越高證明其可應用范圍越大。 一個常見的誤區是:在提煉時太著急,總想著干一件事情就得到一些規則、規律出來! 事實上是,做一件或者幾件事情,沒有人可以總結出一套規律來,如果想發現其中的規律性,必須有較多的數量。 所以提煉不是一次能夠完成的,而是不斷循環的: 這次總結提煉過程可能要結合上次同類型任務和項目的、甚至上上次的,提升的高度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每次能夠進步一點,但日積月累就能形成規律性的東西出來。 關于總結和提煉的結果,基本上都可以歸到套路思維的范疇,關于這一部分在《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的思維篇有專門一節進行論述。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你做一件事情就能夠總結出一套規律性的東西來就能做成模型、結構和框架,能夠結構化可復用的產出來需要你經歷更多的實踐,做很多次加上深刻的思考與提煉才能有高質量的產出。對策是堅持循環總結提煉,而不期望一件事上就能提煉出規則:個人長進的過程并非一件事情而是所有的事情結合在一起發揮作用,所以總結和提煉也不是僅僅對一個事情,而是在總結某件事情時能夠回溯到之前跟這些類似的任務或者項目,在你所有的類似實踐中發現持續存在的問題、總結出可以指導未來行動的策略。(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作者田志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