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學會聽說過本體感覺,它和知覺有什么關系?這兩者又有什么差異呢? 先說本體感覺。這指的是肌肉、肌腱、關節等運動器官本身在不同狀態(運動或靜止)時產生的感覺。例如,人在閉眼時能感知身體各部的位置。你閉上眼睛,慢慢握拳靠近自己的頭部,拳頭離腦門之間的距離你應該能感受得到……的吧?不然你沒準就KO自己了。 ![]() 本體感覺可以分為下面三個等級。 一級: 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位置感覺、運動感覺、負重感覺; 二級: 前庭的平衡感覺和小腦的運動協調感覺; 三級: 大腦皮質綜合運動感覺。 骨損傷病人的本體感覺缺失主要是一級缺失,運動損傷病人的本體感覺缺失主要是一級、二級缺失;神經損傷病人的本體感覺缺失主要是三級缺失。 本體感受器還包括肌肉、肌腱、關節內的感受器。比如肌梭感受肌肉的伸展和收縮,腱梭感受感受肌肉末端附于骨上的肌腱的伸展,還有關節感受器能感受關節韌帶的運動。這些感受器主要在于感知運動器官的位置變化,簡單的說,我們閉著眼睛能夠吃飯、穿衣就與我們的這些本體感受器有關。 人和動物的軀體運動和姿勢維持均受到神經系統調控,其基本機制之一就是牽張反射,它是指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牽拉時引起受牽拉的同一肌肉收縮的反射活動。牽張反射的反射弧為:感受器(肌梭、腱梭)→傳入神經→中樞(脊髓前角a運動神經元)→ 傳出神經→效應器(同一肌肉的梭外?。?。 牽張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緊張兩種類型。肌肉、肌腱和關節囊中分布有各種各樣的本體感受器(肌梭與腱梭),它們能分別感受肌肉被牽拉的程度以及肌肉收縮和關節伸展的程度。這種本體感受器受到刺激所產生的軀體運動覺,就稱為本體感覺。 人在運動時,肌肉被牽拉或主動收縮與放松,均會對肌梭、腱梭構成刺激而產生興奮,興奮沖動傳到大腦皮質的運動感覺區,經過分析綜合活動,能感知人體的空間位置、姿勢以及身體各部位的運動情況。在機體的隨意運動和反射活動的控制中,由于來自肌梭和腱梭的傳入信息,使得我們的運動動作能協調一致,密切配合。 ![]() 重點來了:運動員的一切運動技能是在本體感受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借助本體感受器就能感知每一動作中肌肉、肌腱、關節和韌帶的縮短、放松和拉緊的不同狀況,為大腦皮質運動行為進行復雜的分析綜合創造條件。經常參加體育訓練,不僅使人的本體感受器的機能得到提高,而且對肌肉運動的分析能力、動作時間的判斷精確度均得到發展。 例如,不同訓練水平的籃球運動員運球快速進攻時,訓練水平高的運動員其控球能力強,失球次數少,而且運動速度快,表現出本體感受器具有較高的敏感性。類似的例子,跑步技術差的跑友,其上拉時機慢,身體不自覺地前傾或者左右搖擺,重點是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拍跑姿視頻逐幀看慢動作,很多同學跨步&腳跟先著地,看視頻之前卻認為自己是前腳掌先著地。這就是本體感受器不敏感了。 ![]() 為什么會不敏感? 肌肉活動時發生的本體感覺,往往被視覺、聽覺和其它感覺遮蔽(受到干擾。這種干擾不僅是外界的,也包括來自于自家內部的雜念),故本體感覺也稱為暗淡的感覺。運動員的本體感覺能力,必須經過長時間訓練,才能在意識中比較明顯而精確地反映出自己的運動動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