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書誕生于漢朝,興盛于魏晉,巔峰于唐代,我們在說起唐草書大師時,一般會脫口而出張旭、懷素這兩個名字,偶爾還會提到孫過庭。不過,與這三位相比,當時另一位草書家名望更大、影響力也更廣,他不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御用書家,還是皇帝的草書老師,他就是李懷琳。 ![]() ![]() 李懷琳在史籍上的記載不多,他是隋末唐初人,以善書聞名于世,尤其是擅長偽造王羲之的書法,即使虞世南、褚遂良這樣的鑒定高手也看不出來。太宗在位時期,他被選為文林館待詔,專事鑒定。 據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李懷琳,洛陽人,國初時好為偽跡,其《大急就》稱王書,及七賢書假云薛道衡作敘,及竹林敘事,并衛夫人'咄咄逼人’……”可見他的草書深得晉人精髓,頗有古意。 ![]() 李懷琳傳世極少,最經典的便是《與山巨源絕交書》,如今藏于日本。《絕交書》縱約29厘米、橫約559厘米,共159行、1200余字,字徑大小約1.5厘米。這件作品以章草寫就,融合行草筆意,明顯取法于索靖、皇象、二王、智永諸家,每一筆嚴謹細膩且不失個性,那些寫“丑書”“鬼畫符”者,都該來好好看看。 ![]() 《與山巨源絕交書》起筆多側鋒斜切,筆鋒切入后迅速轉正,比智永的圓勁多份銳勁,較張旭的狂放添份節制,轉折處以圓代方,連筆長絲纏繞,筆勢連貫卻無紊亂,可見對王獻之“一筆書”節奏的吸收,但游絲更顯勁挺,少晉人的柔婉。收筆時筆鋒快速掃出,纖維畢露、爽利自然。 ![]() 結字欹正跌宕,兼具章草的古樸與今草的靈動。中宮緊湊,四周筆畫舒展,縱勢與橫勢兼有。章法字群聚散,行氣貫通,行距大于字距,遇多字連筆處字距拓寬,形成“密處不透風,疏處可走馬”的節奏。 ![]() 整幅作品用筆自然,結字樸實,節奏感強,如“九曲回廊”,既保單字獨立,又顯整體連貫,明代項穆《書法雅言》則指出“懷琳草書,雖非右軍真跡,然章草與今草融合之法,開盛唐狂草先聲”,其價值在于展現了初唐書法家如何通過模仿晉人,融合章草與今草,為盛唐狂草鋪路。 ![]() 此作筆法的勁挺、結字的跌宕、章法的貫通,皆成為張旭、懷素取法的養料,也是我們學習正宗晉人草法的“不二法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