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學習,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與“學習”有關的很多詞語,如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思維、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目標、學習情感、學習意愿、學習品質、學習風格、學習力、學習動力、學習效能感……。概念如此之多,該如何認識? ![]() 羅伯特·馬扎諾的“人類學習行為模式”認為:學習始于自我系統(是否愿意學、相信自己能學),由元認知系統(如何規劃、監控、調節學習過程)指揮,在認知系統(具體執行信息提取、理解、分析、應用)中完成知識處理。人的學習力系統由自我系統、元認知系統、認知系統構成,三個系統由弱到強的進階過程中變化的因素如下圖: ![]() 沒有人天生就具有強的學習力,只不過人生下來存在的三類學習力潛質有差異,有偏重。潛質在后續學習中沒有得到挖掘,就埋沒了。強的學習力通過后天努力是可以培養的。那么培養學習力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首先,如何讓孩子保持強的學習動力?我們現實中會發現,年級越高,孩子的學習動力一般會越弱。為什么?有許多因素,但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學習學科的難度增大,不易學懂,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消耗更多能量;二是青春期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形成,不甘于被單一、枯燥的學習生活所束縛,向往無約束地“自由”;三是不明白學習的意義是什么,即為什么要學習?前兩者不受人的意志而變,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因此,要讓孩子保持強的學習動力,尤其是初高中階段的孩子,唯有從學習意義上下功夫。 問初中孩子:“你為什么要好好學習?”孩子說:“要考好高中。”繼續問孩子:“為什么要考好高中?”孩子說:“要考好大學。”繼續問孩子:“為什么要考好大學?”孩子說:“要找好工作。”繼續問孩子:“你想找什么樣的好工作?”這時許多孩子都回答不上來了,即使回答,回答的也是“錢多”“假期多”“穩定”“壓力小”……之類的答案。把學習意義寄托于自己未來的長期主義之中,寄托于自己輕松、享受的工作,具有自私性,違背了意義的初衷。 任何意義都必須從“人與人的連接”中去尋找,不可能脫離人的社會屬性。學習意義也是如此,要讓初高中孩子找到學習意義,必須聚焦于“群體”。我們要思考:第一,當下的班級群體,是否讓孩子有安全感、歸屬感?第二,在班級群體的感召下,孩子是否能正視自己的不足,勇于改正?第三,孩子自己為群體應該負起什么責任,讓班級同學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只有站在“群體”的立場讓孩子思考學習意義,在一群人朝著自己理想的高中或大學奮斗的過程中,孩子的學習意義才能落腳于奮斗過程中的成長,而不僅僅是關注功利性地結果。 其次,如何提升孩子的非智力性學習能力?拖延癥、畏難情緒、不能堅持、意志力差、學習計劃執行打折扣、應付式學習、……,都是非智力性學習能力不足的表現。通常,我們會把孩子出現上述表現只歸咎于缺乏學習目標,其實不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孩子缺乏學習動力,處在一個“無學習意義”的環境中。因此,要提升孩子的非智力性學習能力,首要任務是創造一個“有學習意義”的環境(孩子所處的班級氛圍很重要),在此基礎上,還需做到:(1)需要與孩子商定好短期目標,比如階段性考試目標、階段性需克服的不良習慣等,還有,教師(或父母)最好與孩子達成某些階段性契約;(2)過程中的每天要有監督和反饋機制,比如列出計劃執行的記錄表格等,每天及時總結和反思;(3)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和反思,鼓勵并表揚達成的,反思和改進未達成的。在整個過程中,做到及時提醒、相互監督、嚴而有格、不輕易打破規則,堅持21天就能逐漸提升孩子的非智力性學習能力。 提升孩子的元認知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通過反復的刻意練習。首先需要耐心,比如許多孩子執行計劃只能堅持1天,第2天就打馬虎了,這時要與孩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溝通交流,爭取讓孩子有進步,堅持2天;其次需要調整,孩子反復多次的堅持“失敗”,會讓其產生挫敗感,不想堅持了,這時就需要降低目標的要求和契約的難度,讓孩子能堅持,并給予及時鼓勵和表揚,步步為“贏”,變“挫敗感”為“成功感”;最后需要榜樣,在堅持的道路上,孩子需要我們成人的“榜樣”力量,不能只要求孩子,不要求我們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好的教育莫過于榜樣示范。 最后,如何提升孩子的智力性學習能力?不同孩子天生具有不同的思維潛質,不同學科也具有學科特質的學科思維,因此,學習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通常,培養學習思維,需要關注如下一些方面: 1.課堂上要有高階思維的問題。 從布盧姆的新教育目標分類看,記憶、理解、應用屬于低階思維,分析、綜合、評價屬于高階思維。以中日甲午戰爭為例——低階思維的問題:戰爭哪年爆發?簽了什么條約?割讓了多少土地?賠償了多少銀兩?……。高階思維的問題:中日之間一百年有1戰。19世紀是甲午戰爭,20世紀是抗日戰爭,那么21世紀呢?若戰,誘因是什么?勝負的因素有哪些? 2.注重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而不是灌輸。 一年級數學課,需要用1周的時間來學習從0-100的數字。為什么?因為,要孩子從1數到100不難,難的是要讓孩子理解每一個數字——這個符號和聲音背后的數字概念……。畢竟,數學,不是算術。算術,計“算”之技“術”也,屬“術”類;數學是關于“數”的“學”問,尋求“數”與“學”之間的道理,講的是“道”——數學思維。 再如,小華在湖邊散步,看到了5個頭和14只腳,問他看到了多少條狗,多少只鴨?如果設狗頭為x,鴨頭為y,4x+2y=14,x+y=5,解方程組可以立即得到答案。但整個教學過程缺少了證偽推理,學生的推理能力缺乏鍛煉,沒有公式,其實學生也能得到答案。任何科學概念的產生,都包含證實和證偽的科學精神。 3.作業要變習題為研究報告。 在日常教學中,要給學生布置有關課題研究的三段式作業:提交論文報告、在班里做匯報、制作一個與課題研究有關的實物。比如:蚯蚓沒有腳,怎么行走?太陽為啥掉不下來?月亮為什么老是跟著人走?為啥衣服越曬越干,人越曬越濕?等。某種程度上看,我們教師為什么不擅長寫論文?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都是習題訓練,很少接受寫研究報告的訓練。 4.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真相有時不是絕對的。要教會學生看待世界的一種方式:世界并非只有“是非對錯”二元論,有時視角不同,結果就不同。比如:左圖中到底有幾根木頭?右圖到底是鴨子還是兔子? ![]() 5.指導學生把知識結構化。 人的記憶有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零散、雜亂的知識只能停留于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中,容易遺忘,只有經過結構化的知識才能存儲于長時記憶中,不容易遺忘,且遺忘后容易找回。同時,知識的結構化有助于問題解決,形成素養。 ![]() |
|